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2-02 22:09:40| 人氣3,14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影片《羅生門》、《迷霧》觀後心得(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迷霧》這部影片,看完之後真的讓人留下一堆迷霧、一頭霧水。大家看完之後也都是一臉愕然。在觀賞過《迷霧》不久之後,我們系上的老師也播放導演黑澤明的名作《羅生門》讓我們欣賞,甚至做了一些討論。當然,影片結束之後,大家的表情依然是一臉錯愕,全部的人都一片沉默,只是不時會聽到同學們的抱怨─「這是什麼怪片啊?」、「這部片看完之後,讓人覺得心情很不好耶!」、「看完這部片,覺得自己好像笨蛋喔!根本不知道在演什麼。」諸如此類的話不絕於耳。的確,若以劇情表達來說,《羅生門》確實比《迷霧》更為難懂,《羅生門》一片只是將所有人的供詞陳述一遍,片中不斷地看到同樣的演員,但卻做著不同的演出、表達不同的心情,看完之後真的是一頭霧水,留下一個羅生門,讓觀眾自己去評斷。我們都很懷疑,演員會不會演完這部戲之後人格分裂啊?因為實在是太複雜、難懂了。而《迷霧》一片中出現了更多不同的人物,不過導演在片中表達他的意見及想法,這點和《羅生門》就很不同。當然,兩部片第一眼就能辨別出來的不同就是一部是黑白、一部是彩色,而且在場景的選取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迷霧》的劇情架構和《羅生門》差不多,都是以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藪中》為基礎,只是在劇情的表達做了不同的詮釋。

不論觀賞《迷霧》或是《羅生門》,大家都會產生一個疑惑─人到底是誰殺的?各說各話的局面,讓觀眾很難釐清事情的真相。基本上每個人的說法都不可靠,都有可以讓人質疑的漏洞。每一個敘述者,都有自己的「處境」,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因此在同一件事的敘述上,不免會帶著主觀色彩。《迷霧》一片中多了一個小孩的供詞,但在原著中並沒有這一項,這個部分可能是導演希望藉由這個角色能將自己的意見傳達給觀眾。我以武士及多襄丸的說法來表達我的想法。首先,武士,很有可能是被野人打敗之後,為了要遵循著武士道的精神才自殺的,而不是像在影片中表達的,看見自己的妻子遭受侮辱之後,因為心生愧疚才自殺。另一方面,多襄丸很有可能為了要突顯自己的勝利及過人的技巧,因而說自己殺了那位武士,畢竟他的對手不弱,是一位武士呢!兩人各執一詞,誰真?誰假?

在《迷霧》中,導演只是將整個劇情陳述一遍,並不如同《羅生門》是讓各個敘述者,在法官的面前提出供詞。當然,《羅生門》中並沒有出現真正的法官,因為我們這些觀眾就是法官,我們可以為這個懸案做出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答案。不過,在影片中這些凶案關係人物都是「不可靠的敘述者」。這不是說每個人都存心撒謊,說的話都沒有參考價值,而是如同上面所說的,大家都會從自己的視角出發,以自己的觀念和認知進行解讀。分開來看每個人的供詞都合情合理,合起來看,卻是眾說紛紜。但事情的真相到底是如何呢?竹藪是小說及電影中的核心,有象徵的涵義。竹藪,象徵著「人心」這個黑暗迷宮,也表示所謂的事實真相渾沌不清,只有多方面所提供的主觀、片面、零散、互相矛盾的詮釋而已。

依照吳潛誠教授的說法,不論是《迷霧》、《羅生門》抑或是《竹藪中》,所關切的重點不是事實的真相,而是透過各種不同的敘述,來呈現人性的複雜、質疑所謂的客觀真理,企圖顛覆以單一觀點所建立的權威論斷。提醒觀眾,現實生活不是單一故事,所以不可以輕易採信某一版本的解釋,而應該去設法綜合、考量諸多不同的版本。這就如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只看到或聽到事情的一面,便有了一個刻板印象,無法再接受各種不同的說法。有時都是一個人說,還不太相信,兩個人說,開始動搖了,三個人說就相信了,這不就是三人成虎嗎?當然,這三個人看到的都只是事情的單一層面,所以這樣妄下斷語是不好的。我們應該要學會以多方角度去看待同一個人事物,而不是單憑片面之詞就下結論,如同盲人摸象一樣,各說各話。

參考資料:
吳潛誠,《竹藪中》七種不可靠的敘述聲音,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四期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3,14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夜夜久春藥網
2020-01-10 01:21: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