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18 23:18:39| 人氣2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颱風散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颱風天,上午騎車到山區看綠樹及大水。風雨沒想像中大,打到臉上卻還有刺疼感。來到山上,交織不歇的雨形成瀰漫的煙嵐,望下山,是一片朦朧的城市。這裡是台北市南區一個很好的觀景點,入夜上來,尤其令我想起函館山頂看到的夜景,萬家燈火的塵囂在不近不遠處,夜,寂靜如水,俯視人間的熱鬧,會莫名地流下淚來。

下午回到家,風雨更急了。關在屋裡翻出一些舊書來看。さだまさし寫過肯亞的歌,待過奈洛比兩年的劉大任又是怎麼寫這個地方?找出《薩伐旅》(1992)、《赤道歸來》(1997)、《紐約客隨筆》(2001)。前兩冊除版本之別外其實大體類似,後一冊則是他在中國的第一本出版品;他1999年退休後另有新書出版,不過我們不及蒐藏。比較一下手邊這幾本,感覺有些字裡行間之外的東西。

〈薩伐旅〉這篇曾作為書名主標題的單篇作品,在21世紀出版時被刪除了;連後來時報在2006年出版《園林內外》一書,其中關於非洲的文字,也沒有和其他作品一樣收進,把這篇舊作排除,可說它是失踪了,也或可見後來作者對它的看法改變。文中雖然有一個反狩獵、反殺生的白人,但是大段引出的獵者文字,似乎才是全文的重心:「在牠經過我面前的時刻我扣了扳機」,「牠全部的生命如今都匯集到眼睛裡,狂怒地盯著我們。另一槍結束了牠的痛苦。」之後把獵獲物製成皮毛和頭像標本。這其實是殺伐旅。雖然作者的薩伐旅「除了照片,什麼野獸都沒shot」,但是讀過上段敘述,猶令人深感不快。刪得好。

動物園裡的狐
(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1998,頁24)


在〈豹紋〉中,劉大任提到:「動物園裡的動物,已經不是動物,只是囚犯」。這句話讓我想到John Berger1977年時寫下的:「你[在動物園裡]所看到的只是一種已完全被邊緣化的東西」,所有人們看到的動物的「可見度、空間與間隔都已被簡化成象徵性的東西了」,因此他們大多數的反應和行為都被改變,結果是「動物到處都在消失中」。

當然,劉大任的文字裡動物不是主角,人才是。他還記得新店這個地方嗎?1960年的事,轉眼近半甲子了,他寫下當時從水源地搭小火車到新店的往事。車從萬華發,到新店,過碧潭吊橋,到右山頂違章克難瓦房找朋友。走回碧潭,上堤壩釣魚,賞月,飲酒。最蠻的是酒足飯飽後上小火車,根本沒買票。出口遇查票員,一個個指後頭的朋友,然後最後一人說:「沒買票,哪來的票!」揚長走出車站。

他稱這樣的年代是冰冷的「井底」,對照的是另一個火熱的世界。在邊做研究邊寫小說的時候,還是這樣低迴於人的無聊與落寞。直到保釣運動,使他經歷了白熱化的憤怒……。

但是,結果他的一生變成:被美國人視為中國人,中國人視為華僑,華僑視為台灣人,而台灣人又視為外省人「的莫名其妙的東西」,於是成就了紐約客的心情。颱風天讀這些文字,終究只令我想起作者寫出的碧潭往事,那樣無所歸屬的蠻橫人生。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2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