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15 14:55:10| 人氣4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份書摘:從台灣觀點看東亞與日本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到今年為止,戒嚴令廢除已二十年,近來發現1987年這個關鍵年代,是回顧台灣史不可或缺的一個思考基點。即使就個人的生命史來回溯,也是從這一個始點,一直在讀歷史的自己,才真正明確思考起什麼是自己的歷史。

雖然是初入門者,解嚴後幾年,自己也開始在教書的學校談起了台灣史,當時為學生選用的教科書是戴國煇的《台灣總體相:人間.歷史.心性》(1989)。這本書目前已不是那麼符合己意,因為它是以中國地方史、漢人的角度出發來談台灣史,這在許多歷史事實上,自然會產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但不可諱言,戴氏作為一個台灣研究及台灣資料蒐集者的先驅角色,仍不可忽略。

後來曹永和老師所提倡的台灣島史觀,在學院研究上得到很多支持,1997年周婉窈的《台灣歷史圖說》是其中一個著例(可參見本站2002年維維所寫書摘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hengbo/3/1822343/20021129004438/)。周著有清晰的觀點,簡明而具文學性的書寫方式,別出心裁選出的圖像,加上精美的編印,使這本中文書賣了九萬本,這在台灣出版市場是個歷史紀錄。從解嚴到這本書的出版是十年,又經過十年,重新回顧這本書,發現其中主要的特色──原住民、女性觀點,仍是台灣史上有待加強的視野,這或許也是這本書尚不會被淘汰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書中對於日本殖民地化與近代化之功過有精闢的剖析,大致而言,殖民統治以母國利益為依歸,即使有建設之功,但也逐漸使殖民地人民喪失主體性。其過程又以皇民化運動為分野:之前台灣人願接受的教化是以文明為基準,之後則是日本化。在回顧這一段日治歷史時,台灣與曾同為日本殖民地的韓國最大的不同,在於台灣人會把這五十年的歷史與後來國民黨的統治相較,因評價標準改變,結果也不同,因此一部分受日本教育的台灣人要引介小林善紀的《台灣論》。從皇民化運動到解嚴間,台灣又走過了五十年,其間二二八事件發生,台灣人完全喪失了自信,沒有明確的自我認識,這又與韓國的發展有很大的分別。

從十七世紀以來台灣就曾在東亞扮演過要角,在中日戰爭期間,台灣人曾到滿洲、海南島進行「殖民的再殖民」。由於漠視於這段歷史,台灣一直缺乏東亞視野的思考,對區域的認識也不足。

向西看,1997年香港歸還中國迄今也已十年,海洋性格台灣與大陸國家的未來關係如何,值得思考。台灣的基本價值是要維持民主化,要民選,不願再走向威權主義。因此談台灣戰後史,不可忽視的四個主題是二二八、白色恐怖、黨國教育及民主化運動,從歷史裡,也才可以明白為何今日台灣社會會呈現分裂。

(榕閱讀書摘
《論座》,2007年9月號,歷史學與現實政治特集,〈台湾から見る東アジアと日本〉,頁42-53,台灣大學教授周婉窈與京都大學教授山室信一對談)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44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