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三個角度讀吳濁流
吳濁流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常可找到清楚的時空背景。而在不同的政權轉變及環境遷移中,認同似乎是其中很重要的問題。
有些統派用單一的角度來詮釋吳濁流,說他是中國認同。可是如果讀者直接在吳的作品中找答案,會覺得上述這種誤讀不可原諒。如果吳的作品中的認同這麼清楚,就不會有「亞細亞的孤兒」的問題產生了。《亞細亞的孤兒》一書不正是反映臺灣人徘徊在日本及祖國間無所歸屬的悲哀?因為無法解決歷史帶來的問題,主角最終只有步入瘋狂的末路。這本書寫於戰爭時期(1943年起稿,1945年終戰前脫稿),寫出了當時臺灣人掙扎的心情。
「亞細亞的孤兒」一詞因為點出「生為臺灣人的悲哀」而足以名垂青史,而這本書另兩個書名其實也各有深意。一是《胡志明》(因書中人物之名字而常被誤引為《胡太明》),「明」這個字幾乎相當於漢族意識的代名詞,應是清末排滿宣傳以來流行的時代語,在連橫等日治時期文人作品中,也不乏可以找到思慕「明」代的情緒。雖然想要「志明」,可是卻姓「胡」,表示對於志明這件事實是有疑問的。而《被弄歪了的島》則顯示出作者的臺灣意識,從臺灣島立場出發來思考這裡的歷史,我認為這是吳濁流作品中很重要的一個觀點。
除了認同問題外,我覺得作者在徬徨中,卻又有客家人那種硬頸的脾氣,對不公不義的憤怒。談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的作品,包括〈波茨坦科長〉、〈路迢迢〉等,對於戰後臺灣社會的異形怪狀就有嚴厲的讉責。《無花果》、《臺灣連翹》對於政治和社會的批評,也是疾言厲色的雄雄怒火。這些憤怒之火,在他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如果用文學的角度來讀吳濁流,該給予他什麼評價呢?二二八後,他已年近六十,還曾一度產生到日本去拼寫文學的夢想,並連續讀了五十本世界文學全集的作品(參考《臺灣連翹》第十四章),可見他對文學興趣之濃。
關於其作品的文學性,讀吳濁流的短篇小說,會發現與其長篇極不相同的,常不只是由一個男性的、與作者年齡身分相當的「我」在說話。最極端的例子是〈歸兮自然〉一文,其「觀點」(point of view)是由一隻母貓產生,從貓的眼光來談人類的殘忍與敗德。這是1937年發表的作品,一個典型的文學吳濁流。這篇文章當然很容易令人想起夏目漱石的名著,也不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或模仿,可是至少已寫出了臺灣的風土而不是日本的情景。
戴國煇說吳濁流的作品與「夠稱為商品的日本文學的作品是具有一段距離的」,對其文學價值表示懷疑,僅承認其時代紀錄的意義。(《臺灣史研究集外集》頁126、129、130-132)吳濁流的作品是不是夠不上文學標準,我想還需要在文學的領域上進行討論。一般人太將目光集中於吳濁流的長篇,尤其在其歷史的部分尋找意義,我覺得文學方面,其實很有探討的空間。作為一個讀者,我覺得他作品中有許多描寫令人深深感動,這不是文學的力量使然嗎?
二、臺灣的時代紀錄
回到歷史的層面,《無花果》及《臺灣連翹》是作者有意識地記錄時代的代表作,二二八及其後的兩、三年的篇章尤其是重點。這兩部作品有許多內容高度類似,為何作者要一再書寫類似的主題?這是我讀這兩本書時,心中浮現的主要問題。我試從作者什麼時候寫,以及二書的異同來尋找答案。
從寫作時間上看,這兩本書都產生於戒嚴時期。《無花果》完稿於1967年,《臺灣連翹》於1974年底、1975年寫成。兩書都經歷過被查禁的命運,只有在解嚴後才能正式公開發行。《無花果》在1970年發行單行版,旋遭警總查扣,之後在地下廣泛流傳;解嚴後,1988年時在臺灣公開發行。而《臺灣連翹》則於1986年刊登在《臺灣新文化》時被查禁,草根的初版於1995年印行。在這樣被迫噤聲的時代,作者依然不寫不快,可見他內心的驅動力有多強。特別是寫《臺灣連翹》時,作者深為足疾所苦,但仍「匍匐」寫成第十三、十四章。他明知當時不可能出版,但有以俟來者的心情,其主要目的是傳達歷史的真相。他強調1950年以後的社會狀態可由年輕一輩來寫,但是之前的歷史,老一輩不寫的話,「其真相實無可得」。
二書都極重視「反抗」精神。他認為臺灣人的特殊性就在於追求不受壓迫的天地,因此與人爭,也與自然爭。在日治時期的部分,作者關注各種抵抗的事件,試圖為讀者描繪出臺灣人不屈服於殖民者的一面。吳濁流說臺灣的知識階級大抵都反日,因此常會流亡異鄉;留在臺灣的,因為受到當局注意,而「非過土撥鼠似的生活不可」。
比較二書之異,《無花果》止於二二八,《臺灣連翹》再將時間延長,後者且為前者之補充,例如描述二二八事件時半山出賣了本省人的行為。為達成此一目的,《臺灣連翹》也更具資料性,包括用了不少表格來說明外省人取代日本人、臺灣人被岐視的事實。
無論臺灣的命運如何,作者寄寓其人生觀於這兩書的書名中。早在《亞細亞的孤兒》一書裡,作者就提及無花果和臺灣連翹。無花果總是默默開花,而臺灣連翹則是作為樹籬,雖需被迫時時修剪,但猶能堅持依自我意志發展,這種堅軔的精神,大概就是他的作品所欲表達的關鍵吧。
吳濁流,《無花果》,臺北,草根出版公司,2004初版八刷。211頁。
吳濁流,《臺灣連翹》,臺北,草根出版公司,2005初版七刷。262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