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01 02:45:38| 人氣3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比慢精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天是個新的開始,從學校拿到一堆書單,心情愉快,求知的喜悅昂揚著,不會著急其實未來好多年的時間也不夠用。許久以來,深感自己所知的太少,腦筋幾乎停留在二十年前,但因為機緣的限制,就是沒辦法進入知識系統去解開這些謎結。想不到,離開學校這麼久之後,還會有機會重新沐浴在完全讀書的時光裡。在驕陽中下山,快步地走入操場邊的綜合圖書館,雖然它對我是一所新館,但一點也沒有予我陌生的疏離感。剛才的心情延續著,雀躍地在書架間漫游。用校友證借出心儀已久的書,緊緊抱著,一面尋思:未來還可以借更多呢,真不敢相信真會有這一刻到來。

新的來了,舊的卻也不是要全部掃去,事實是過往的一些教科書已成經典,心態上不容輕鄙。回到家來,在沙發上歇腳時,突發奇想,從架上拿出林毓生的《思想與人物》,溫習早已忘卻的內容。讀到他說的「比慢精神」,不禁會心一笑。這位力主創造性轉化傳統為新而富有生機的方向的自由主義者,認為必須以深思及篤實的態度,才能完成自由、理性、法治、民主的建制。他說:「比慢不是比懶,是在心情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用適合自己的速度,走自己所要走的路」。聽說數年前(2002)他回來臺灣,在中研院作研究時,猶是堅持慢工出細活的絕對完美主義者。

如果我是一個「歷史主義」傾向的人,或許是可以在林毓生的作品中,找到許多時過境遷的觀點──正像他回首看自己的老師殷海光的看法一樣;即使我並非林的學生,也沒有深入他的思想,對他的自由主義更不曾認真思索過。但像這種強調比慢精神、深思及篤實,以及說明閱讀經典之必要等看法,我卻不能有任何歷史眼光的念頭。歷史是變遷的,不變的是經典。

拋開經史的問題,更不嚴肅地讀下去,心情像是和一個偶遇的、真誠的路人談天討論人生哲理。翻到林毓生年輕時所譯〈羅素自述〉,可惜文中沒有附上羅素發表此文的時間(歷史主義者的挑剔又現形了),但據內文推測,應是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羅素談到戰爭的發生帶給他的啟蒙,他發現「人性,實在有它黑暗的一面──那些自命為文明人的人亦莫不如此,這是我從前沒有想到的。」用鉛筆把這幾句話劃起來。再來是一個學者對於埋首書齋的懷疑,戰爭驅使他開始為一般人寫作,戰後他發現自己不可能再回到過去學院式的生活了──「當我走入我的書室時,我覺得不能把世界關在我的思想之外」。他變得反戰了,反省到在科學及工業的世界潮流裡,人們應走的路是跨越國別,超越種族、學科門限,為更多數人謀幸福。

對於羅素這個年輕時代的偶像,1980年代的林毓生提出嚴厲的批評,認為羅素的流行只是因為沾了一般人對邏輯及「科學方法」的迷信的光,「其實羅素對社會、政治與文化的見解,在許多方面是相當膚淺,甚至不適的」。他希望讀者都會察覺「我現在所主張的自由主義,在內容與論式上與羅素所講的那些粗枝大葉與相當武斷的看法的不同之處」。

看到年輕人追求正確的思想取向、精密的思想方式、豐富的思想內容,是林毓生受到鼓舞的泉源,因此他不厭其煩地要把自己的研究結果「明晰而周延地表達出來」。手捧這樣一個充滿知識熱忱的讀書人的作品,恰足以對映自己現在的心情。

據報導,林毓生近年曾表示:「臺灣如要實現憲政民主,就非極力推動民主的基礎建設不可。這種民主的基本建設意義相當重要:如果沒有法治的確立、公民文化的培育以及公民社會的養成,自由民主的理想終將成為泡影。」確是一個重要的看法。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33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