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01 22:27:51| 人氣2,9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格特質與潛能激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授課課程名稱:人格特質與自我潛能激發

授課上課時間:1130   13:00-18:00

授課上課地點: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人格特質與潛能激發-詹翔霖副教授

人格特質定義

人格特質是每個人在成年之後,會在個人行事風格以及人際關係上面,都有一定的表現方式或模式,在小時候我們稱說是孩子的氣質,在成人之後我們稱為人格特質,也又是通稱的「個性」或「性格特點」等。

比如說一個人做事很情緒化,或者是一個人毫無組織能力,這些都是形容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心理學借用了這個詞,使之成為一個專門的語,用來說明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如同莎士比亞:人生就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在舞台上都份演著不同角色。

對於人格特質,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定義。

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說:人格乃是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的身心體系﹔

艾森克說:人格乃是決定個人適應環境的個人性格、氣質、能力和生理特征﹔

卡特爾說:人格乃是可以用來預測個人在一定情況下所作行為反應的特質。

人格特質的分類

探討人格特質的學者相當多,而且所研究之人格特質亦多所不同,僅介紹目前較常用的人格特質,以下幾種:

現代醫學和心理學証明,性格是心理和大腦功能的表現形式,人的性格根據心理素質可分為ABC三種類型。
 A
型性格的人爭強好勝,說話聲音響亮,走路急促,常有時間緊迫感,心胸狹窄,并具有泛化式   敵意心理,往往樹敵太多,動輒發火。
 B
型性格者相反,從容不迫,心胸開朗,與人為善。
 C
型性格者主要表現為內向、緘默和抑郁。


現代醫學証明,人體接受的信息量,就是人處于怎樣的信息負荷狀態,是十分重要的。C型性格的人,由于其人際交往少,感情交流少,經常處于信息低負荷狀態,所以容易患癌症、精神病、胃潰瘍及各種疼痛症。而A型性格者只顧拼命工作,這樣又會出現極端信息超負荷狀態,從而使身體生病。人類需要處于一個最適宜的信息超負荷狀態,既要避免由于孤獨等原因出現的信息低負荷狀態,又要避免極端信息超負荷狀態

 

特質論

Allport (1961)認為人格特質可分成個人特質及共同特質二種,個人特質是在某個體上的特質,共同特質是許多人都具有的特質。他主張應集中研究個人特質,並將個人特質分成三大類:

首要特質:是指最具代表性的個人獨特性質,只用幾個字形容就足以代表某個人的性格,而且所認識的人也都如此認為,這就是他的首要特質。然而,具有首要特質的人只有在少數人身上才觀察的到。

中心特質:所謂的中心特質,指的是構成人格特質的核心部份。每個人的中心特質約有5個至7個,如平常我們說某人誠實、開朗、樂觀、負責、勤勉等形容詞就是屬於中心特質。

次要特質:是指在某些情況下才會表現的性格特徵,也就是不甚明顯、一致性較低的那些人格特質。比如有些人平喜歡說話,但是在陌生人面前就變得沈寂寡言,所以單從陌生的情境來看,只能說沈默寡言是他的次要特質。

 

五大人格特質

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Model)一般是指

外向性(extraversion)

和善性(agreeableness)

嚴謹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

神經質(neuroticism)

文化性(Intellect/Culture)五大構面。

追溯歷史,人格特質一詞最早的提出,是希望以人格特質來描述人。而後,有許多研究以因素分析縮減並挑選出適合描述個人特質的因素,其以Costa and McCrae (1989)的分類構面較被學者接受並廣泛應用。

1.外向性(extraversion)

個人對於與他人相處感到舒適之程度。此類人格特質的意義為健談的、好社交的、熱情的、主動的及人際取向的。

2. 和善性(agreeableness)

個人對於他人所定之規範的遵循程度。和善性的人格特質為善良的、體貼的、可愛的、合作的及熱心助人的(Graziano and Eisenberg, 1997)。表現出的行為是待人友善、易相處且對人寬容。

3. 嚴謹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

個人對追求目標之專心、集中程度。此類型的意義為自我要求的、負責的、專心的、獨立的、井然有序的及堅持的。表現出的行為是成就導向,做事努力、循規蹈矩以及追求卓越(Hogan andOnes, 1997)

4. 神經質(neuroticism)

代表對煩惱經驗在認知與行為表現上差異的傾向。此類人格特質的意義為焦慮、緊張不安、情緒化、沮喪及自卑,表現出的行為是惡劣情緒和負面感覺的傾向,例如害怕、有罪惡感(John and Srivastava,1999)

5. 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指個人曾經知覺到的事物之深度及廣度。此類型的特質為有創造力、想像力、富變化,表現出的行為是喜歡思考、求新求變(McCrae, 1996)

 

人格的途徑

1.特質論:

  人格的特質取向嘗試找出並描述直接影響個體行為的基本特質。特質取向的研究重點在於公眾人格,關切的是對於人格的描述以及行為的描述。特質論認為個體在某些人格向度上相異,而每一種人格向度代表一特質。因此我們可以採智力量表、情緒量表、攻擊性量表等來評量個體。為了對人格做完整的描述,我們必須知道個體在向度上的情形。

  特質是指個人有別於他人的特性,這些特性是較為永久且一致的。我們利用友善的、小心的、有智慧的或焦慮的形容詞來描述我們自己或別人時,就是採取特質論的方式。這些字眼較為抽象,都代表著某種行為。

2.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強調的是決定行為的環境或情境因素。行為乃是個人和環境變項持續互動的結果。環境條件經由學習塑造了行為,而行為繼而形成環境,個人因素和情境因素彼此互相作用。因此要預測行為必須了解個人特質如何與情境特質交互影響。

  因為社會學習論特別強調引發特有行為的情境變項,且必須準確地指明這些變項,所以對臨床心理學及人格理論的貢獻頗大。社會學習論使我們對人類的行動有進一步的了解:人類的行動是對特殊狀況的反應,而不是內在、潛意識力量的象徵性表現。社會學習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控制我們行動的狀況上,並透過狀況的改變來改變行為。

3.心理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對人格的看法和特質論差異頗大,特質論者透過我報告的方式,由個人描述自己,來發現穩定的人格向度。相反地,心理分析論則根據對個人人格的深度研究,來說明人格,同時,依照心理分析論的看法,動機是潛意識的,自我報告不見得正確。

  佛洛伊德把人的心(mind)比作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較少,代表意識經驗(conscious experience),而大部分掩蓋在水平面以下,代表潛意識。潛意識是衝動、熱情及原始本能的儲藏庫,影響我們的想法及行為。這種心靈的潛意識部分,正是佛洛伊德所要探討的對象;探討時,他採用自由聯想(free-association)的方式。所謂自由聯想是指個人必須把浮現在意識裡的想法、行動等,報告出來,而不管這些想法或行動多麼可笑、瑣碎。利用自由聯想法,再加上夢的回憶、早期的童年記憶,佛洛伊德玄思默想地找出決定人格的要素。

4.人本論:

  探討人格的人本論者頗多,雖然他們著眼的方向不太一樣,但都強調人類有自我導向、自由選擇的潛力。他們相當注意「自我」及個人主觀的經驗。

  人本論反對心理分析論及行為論的概念,認為這兩個理論對人性的看法太機械化--以為人在內在本能或外界刺激的衝擊之下,是無助的。人本論者很少用動機架構來解釋行為,而常用個人對自己的知覺、個人的現實經驗及個人對世界的看法,來說明個人的行為。

  大多數的人本論都強調人性的光明面--每個人都想使自己成長及自我實現。他們也強調「此時此地」對個人人格的影響,而不強調兒童早期事件的影響力。

  羅傑士(Carl Rogers1970)可說是人本論的先驅。他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欲了解行為的最好方法乃是從個體的內在參考架構著手。「個體擁有基本的傾向努力去達成、維持以及助長個體經驗」。「個體把他所知覺和接受的感覺經驗統整成一協調的系統,如此有助於他接納其他的獨立個體」。

 

內外控的人格特質

內外控的觀念起源於Rotter1954, 1966)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theory),在這個理論中,指出行為是期望(expectancies)、強化(reinforcements)、價值(value)的函數,內外控取向受個人期望所影響,即對某行為的原因將會導致某特別的強化之期望,每個人對行為導致強化的期望不同,有人將事件的原因和控制歸於自己的力量,這些人被稱為內控者(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or ternals);另一些人認為事件的原因和控制是屬於外部的環境,例如命運和運氣,這些人被稱為外控者(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or externals)。

屬於內控傾向的個人比較關心成就感,而且在遭遇挫折時是傾向於採取積極、具建設性的方式來應變突如其來的事件;相對的,屬於外控傾向的個人,則比較容易感到焦慮,並且在面對挫折時較傾向於非建設性的行為,多關心失敗後的恐懼而較少關心成功後的成就。

不同學者對內外控人格特質的結果如下:

學 者

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要點

Andrasanid& Nestel(1976)

內控者工作較好,薪資較好工作滿意度也較高

 

Butterfield (1964)

內控者比較積極、自主與內在導向,能專心致力於自已感到興趣或自認為重要的事情;外控者比較消極、依極與他人導向,比較關心別人認為重要的事情。

Brissett & Nowicki (1973)

內控者在遇到挫折時,會採取較建設性的適應方式,而外控者採較具破壞性的適應方式。

Bledsoe & Bader (1978)

針對美國一所東南部自由派藝術學院的女生,以Cattell的十六種主要人格特質問卷所作之調查發現,內控者較易於管理,情緒穩定、誠實的、值得信賴的、機伶的、愛社交的,外控較易興奮且不安定的。

Hammer & Vardi (1981)

內控者在強調自我管理型的組織中,會比外控者更積極主動、更有動力達到工作目標以及獲得想要的工作。

Kern(1992)

內控者傾向相信努力將導致報酬,建議對內控員工使用激勵和鼓勵參與之管理方式,對外控者給予監督和指導管理模式,給予有價值的正強化後,內控者比外控者更可能改變行為,因為外控者認為一切由命運造成

Greene  (1974)

內外控與工作滿意有顯著相關,內控傾向者工作滿意度較外控傾向者高

黃堅厚 (1979)

內控和外控並非完全互相對立或截然不同的兩種看法,而是一個連續性變項,不同的人在這個尺度上所具的位置互不相同。外控者增強作用的控制多在外方,而內控者認為自已本身有較多的控用,其差異在於程度上的不同。

吳秉恩  (1993)

外控者對工作較難投入,滿足感較低,對工作群體較有疏離感,內控則反之。而內控者之積效有較高之傾向,較易熱衷於尋找情報,易受激勵,不過若是內控程度太高,則會導至行為僵化,協調性較差。

盧盛忠 (1997)

內控者對工作成果較可預計,對自已下工夫就能做好的工作獲報償會較有信心,因此喜歡擁有交多自主權並有較大的整體滿足感。

陳正男,丁學勤 (2002)

1. 內外控人格特質與人口統計變項中的年齡、月收入、年資、職位對整體工作滿足具有顯著預測力。

2. 已婚者比未婚者傾向於內控人格特質。

3. 性別、年齡、年資對內外控人格特質影響不大。

4. 30歲以上者較30歲以下者內控。

 





 

台長: 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人氣(2,9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演講授課內容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管理自我的潛能
此分類上一篇:前鎮國小-爸媽我自己來--如何培養孩子自動自發-詹翔霖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