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10 09:28:14| 人氣1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朱宗慶:一杯咖啡的觸發與轉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在維也納讀書時,有一次和同學到養老院去義演,當時我演奏的曲子是巴赫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所改編的木琴協奏曲。由於這首曲子,我演奏過非常多次,所以在演出前心情很放鬆。沒想到,到了養老院,發現那裡的鋼琴太久沒調音,木琴的琴鍵則是固定的,無法馬上調音,兩個樂器的聲音根本無法相互配合。

台上少了鋼琴伴奏,我的腦袋竟瞬間變空白,嚴重忘譜。當下只能半憑記憶力、半憑亂猜,在慌亂中結束這首曲子尷尬下台。我相信養老院的長輩們,長期孺慕古典音樂,對巴赫很熟悉,不會聽不出我的失誤。然而,他們卻十分包容,一樣給我熱情的掌聲。

下了台,我很自責,覺得自己身經百戰,演奏過不知多少場的音樂會,為何表現會這麼離譜?難道,「我不適合走音樂這條路?是不是應該趕快轉行?」內心不斷地這樣懷疑自己。

後來,我找了一間咖啡館坐下來,喝了一杯咖啡,平撫情緒。心神安定後,才轉個念想,自己學音樂這麼久了,不該輕言放棄。我開始思索平常怎樣練習曲子,過去是從視譜開始,一遍、十遍、五十遍、一百遍、兩百遍,不斷反覆練習,待熟能生巧後就上台演出。一直以來,也以為這樣就行了。又回想學生時期,除了主、副修,上了很多理論課—和聲、對位、曲式學、樂曲分析、音樂賞析、音樂史等等,這些課不就是為了幫助我了解掌握樂曲嗎?我才頓悟,過去所學並沒有充分運用在演奏上。所以,這杯咖啡的停頓與思考對我的影響很大。

自此,我調整方式,演奏一首曲子前,先了解作曲家、作品的歷史和創作背景,再分析曲子的結構、風格、曲式、詮釋、影響演奏的各種因素,並一一克服。再做各種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較,充分掌握曲子的肌理及精神後,才上台演出。如此一來,即便上台緊張出了錯,也能很容易找到連貫的方式。

因為一次嚴重的挫敗,讓我重新檢驗過去的練習方法。到後來教學生,也特別留意這塊。上課時總喜歡問學生「從拿到一個譜到上台演出中間,你會做什麼準備工作?」我希望學生不要只注重技巧,而應考慮很多層面,包括樂曲的指示性意義、音樂美學觀點、歷史象徵意義等。每個人都有各自理解樂曲的方式,有演奏者的角度、選擇訴求的表演方式;觀眾自身也會有非知識性的直覺感受,或者,評論者透過各項理論來分析。

而一首打動人心的曲子,本身是一個多重觸發體,會讓人產生很多領略。對演奏者,是個人藝術極致的挑戰和追求;對觀眾,是一種心靈的滿足及精神的震撼,是超出理解層次外,那種緊扣住你,使人久久不能言語的感動。對於評論者,更是在知識性、理論性分析之外的美感經驗加乘。

一首樂曲之所以能引起眾人共鳴,是因為演奏者內化了各種知識、技巧、經驗,再冶煉傳達出一種強大、動人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觸動人們的內心深處,達到一種看似無法分析卻又具有邏輯的「共通性」。這是我的理解,以此和大家分享!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2010/07/10 聯合報】@ http://udn.com/

台長: Miss Lai
人氣(1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文章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瘋世足熬夜觀賽 29歲男「腦中風」
此分類上一篇:這世界…需要這樣的科學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