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2-27 10:57:45| 人氣4,89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語-八佾篇-第四章 林放問禮之本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論語》-八佾篇-第四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讀論語心得

林放是孔子的學生,請問孔子,禮的根本核心是什麼?孔子聽了之後,讚嘆說:問得好!問得好!「這意義太重大了!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

在禮節上與其奢侈浪費鋪張,為了地位而越禮,越本份,而失禮教,還不如節儉,安其份,素位而行,不乎其外好。

孔子舉生死大事,慎終追遠,來闡揚禮的核心價值,辦理喪事時,與其奢侈浪費鋪張越禮,不如處理得不失其份,收儉安份,以表其誠以哀戚存誠為要。」

「林放問禮之本」,林放何許人也?因為沒有太多有關他的資料,然林放問「禮之本」,這確是相當重要之問題,所以孔夫子對林放之問講:「大哉問!」,「大」是讚美之意,認為「禮之本」之問題是很重要的,何以「禮之本」是那麼重要呢?這就是本章要探討論之禮的核心問題。
 

為什麼「禮」會那麼重要呢?孔夫子對其子〝孔鯉〞趨而過庭時,問:「學禮乎?」,又講「不學禮,無以立」,可見「學禮」則可以「以立」,中間關係是相當密切的,能「以立」了,即可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然此即「可謂仁之方也已」。

依此,我們又可以證明「禮」與「仁」的關係是相當緊密的。再者,當顏淵問「仁」,孔夫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又接著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講,「禮」裡的義蘊必需賦與「仁」的價值,然「仁」又必需藉由「禮」得以展現。

何以孔夫子對「禮」之重視?《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爲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這說明孔夫子自幼即對習禮是非常關注的議題,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到「三十而立」(《論語‧為政》),孔夫子三十歲即以禮聞名當世(請參考本部落格:《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章)。因此,當林放問禮於孔夫子時,孔夫子首先回答「大哉問!」,「禮」的問題實在是太重要了。
 

禮者天理之節文,天道之理則,亦則是天道運行的法則,也是人道的規範,維持人類人倫之序。

易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卑可代表「低」地在下、高就是很「高」天在上。陳代表久遠、就像陳年高粱酒一樣、越陳越香陳久的意思。時間久了定位就出來了,什麼定位呢?就是【貴賤位矣】。孔子曰;貴賤純乎位。禮所由生呀!

中國古代的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結合日月的運行位置,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陰」、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八卦),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天道運行一氣流行,皆有其節文,依序而行。

「禮之本」,什麼是禮的核心重點?從前章所述「人而不仁」,即說明禮樂本身必要賦與「仁」之意含,否則空無「仁」之禮樂,是毫無益處的。然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本章在討論「禮」的同時,樂亦是與禮一起討論,禮樂是不分的,沒有樂的禮是不行的,所以「禮」是「禮樂合論」之禮。在這前提下,才能討論「禮之本」。

藉由「禮」是必需有「仁」賦與其中的義蘊的同時,「禮之本」對應了「仁之本」句,即在《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章中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按此「仁之本」即直指「孝弟」二者。若「修道之君子」能致力於「孝弟」之「仁之本」,此「本」得以能「立」,所謂的「道」,隨之運應而「生」。

然而,若依「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來檢視「禮之本」,二者都是討論「大本」之問題,然「仁之本」是直指「孝弟」,而「禮之本」是否能如「仁之本」直指「孝弟」呢?這是肯定的,這就是本章接著要討論「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之「大哉問」。

若將「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的「禮之本」與「仁之本」所講「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對照檢討時,勢必會發現二者關連是密不可分的關係。何以「禮之本」與「仁之本」是密不可分之關係呢?就是要從「仁之本」之「孝弟」討論起。

有關「孝弟」,孔夫子講:「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又講:「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由此可知,「孝」係指「入」,即在內,包含「事父兄」;「弟」係指「出」,即在外,包含「事公卿」。明顯地,可以指出「孝」、「弟」之道各有所指。然「孝」道是顯而易懂的,主要是生事父母於禮,喪之於禮,慎終追遠。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句。若將二者簡單對照來看,雖然「仁之本」是講「孝」、「弟」,與「禮之本」是講「禮」、「喪」,似乎是沒有直接關係。倘若仔細分析,「禮之本」極可能可與「仁之本」之互相補充說明,換而言之,「仁之本」與「禮之本」是相互緊密連繫的互存關係的。

「禮,與其奢也,寧儉」是「禮之本」的核心之一呢?為什麼「禮,與其奢也,寧儉」係指「弟」道呢?甚至何謂「禮」?「何謂『禮』」是很大的問題,就《禮記》一部書討論禮,就相當複雜,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所以本文暫不處理「何謂『禮』」的問題,先就「禮」字是「與其奢也,寧儉」句,來檢討「禮之本」的核心之一。

按此,孔夫子先講「禮」是「禮之本」的核心之一,而面對這個「禮」字,首先應注意的是「與其奢也,寧儉」。為什麼孔夫子提到「禮」時,先界定「禮」是「與其奢也,寧儉」?依八佾篇前三章來講,從「季氏八佾舞於庭」到「三家者以雍徹」二章都是討論非禮的行徑,然他們都是以大夫之身份是行天子之禮,在這非禮之過程中,想必他們以天子之禮即是煊耀本身的權力及財富,隨之而來的就是「奢」越其份。

然與「奢」相對的是「儉」,何以孔夫子講「與其奢也,寧儉」?並對「奢」與「儉」的問題,又曾講「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從此可以分析到孔夫子認為「奢」、「儉」是兩端的面向,在「奢」、「儉」之中應還有以中道為標準,若是超過中道的標準就是「奢」,若是不及中道的標準就是「儉」。若是「奢」即是「不孫」,簡單來講是不遜於禮;若是「儉」即是「固」,簡單來講是固陋於禮。不論是「不孫」,還是「固」,二者都是有問題的,唯有「禮,時為大」,符合於時宜的禮,才是符合中道標準。但是,要符合中道標準的人可能是少之又少,孔夫子認為只有顏淵才是符合中道之人,其他的人都未能達到中道,所以若要從「奢」、「儉」二者只能擇一的話,孔夫子卻寧可選擇「儉」。

什麼是「儉」樸實也,節儉,節省也在《論語》裡面,「儉」字分別出現在五章中,除本章及《論語.述而》篇「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簡單而說「奢」是越其份,儉是安份之舉,與其改變其份內的禮節,而失禮節規範,不如安其份去尊守禮的核心價值,寧戚存誠以守禮。

在道場上有道場的禮節及佛規,可使前後有序,才有安定健康的道場,道場有師徒、前人後學之倫理,道場倫理是不可越份的;尊前提後,尊師重道,是道場的核心價值,也是禮之本也,也是「孝弟」仁之本也,盡孝於    老 ,長幼前後有序,禮之本,悌道也,尊前提後,尊師重道也。

編輯心得結論分享

白陽修士,只要咱們所做的一切,內不離自性,外不悖佛行,一切合乎天理(仁之本、禮之本〝儉〞),一切不違背良心,那就是佛啊!

禮者週旋進退之節。屬於團体及個人行為,如進退、升降、俯仰、揖讓等。聖言君子不重則不威是也。

道場中因各負責任不同,而規則亦可分為下列四種。

1.點師之規則:作為點師應團結一致,為公益,去成見,讒言不入,巖牆不立,鞏固基礎而立萬八之基業。更應熟習禮節佛規,否則己亦不明,何以教人。一言一動,一行一止,均為人所注意,思此更應謹慎小心,時加警惕。

2.壇主之規則:作為壇主應以敬天禮神,尊師重道,恭敬前人為準繩,首先以身作則,以為道親之表率。應明白天理人情,公私分清、先後之節、應循步驟、各當知悉,庶不受人所愚,己亦免增愆過。而壇主乃一壇之主,對於內外一切,招待道親等等,均須負責,作個標杆以啟後人。

3.引保之規則:身家清白,品行端正,方可引其入道;須保得其真道,并非左道旁門,誆騙錢財。

4.道親之規則: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抱守五倫八德。道親對聽講經訓規則、乾坤道親到佛堂規則、勸道行功規則等皆應明瞭。

除以上四點規則以外,同修於回到佛堂的時候,更有下列禮節需要遵從和認識:

※燒香叩頭禮、※參駕辭駕禮、※謝恩禮、※接駕送駕禮、※大典暨年節禮、※紀念禮※獻供、請壇禮、※辦道禮、※婚喪禮……等都是我們需要循行並深入了解的禮節。

佛規禮節雖是束縛,卻也是雕塑,造就每一個人的上乘佛法,一定要嚴格遵守,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將之表現得宜,才是道的顯露與實踐。而佛規禮節,莊嚴道場,護法道場,不可不遵。但城都鄉市環境不同,儀式祭品,難使劃一,必須因人以施用,因地而制宜。故此  師尊遵   皇慈諭修訂佛規,也僅以「暫訂佛規」為名,修道者貴乎誠心,不以形式拘人,一切不過取其至誠無息,念念不忘而已。

故聖人言:「無誠無敬,不能回應天之尊嚴。」大道雖然寶貴,但卻是無形無象,要我們一般學道者以身示道,方能彰顯,故此,我們在行持佛規禮節之時,並不可以單憑身行表相,必須要有一顆誠敬之心,才能配合道之尊貴。

最後藉著關法律主所慈悲的訓令作一總結,願以此與大家共勉。

「佛規禮節雖繁廣,
 不外一誠可括完,
 誠則至誠無二念,
 誠則身恭態自然,
 誠則口無異心語,
 誠則感無不合天,
 誠則何曾有暗昧,
 光明達上九品蓮。」

台長: 福哥
人氣(4,890) | 回應(1)|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論語-八佾篇-第五章 天命傳承的寶貴
此分類上一篇:論語-八佾篇-第三章

(悄悄話)
2017-02-28 11:17:10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