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27 07:43:58| 人氣6,1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儒家應運.禮門義路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儒家應運.禮門義路
 「義」是會意字,從我,從羊。我是會意字,從戈。戈是兵器。象形字羊表祭牲。這個金屬的戈使得義字充滿了鏗鏘的陽剛氣氛,因為要承擔風險和責任;而獻祭的羊又表明了義是富含自我犧牲敬神的。古人講:義不殺生,義不殺少。義的本意是,合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 「捨生取義」是因為古人篤信「義不容辭」。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大「義」行事(正義)、義氣、道義,要羞恥憎惡,「知恥近乎勇」,包容心,「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等等對「義」的解釋。

何謂大義行事了,大義者能捨生取義也,「捨生取義」之「捨」,典源作「舍」。「舍」同「捨」。「捨生取義」指為了正義真理而不惜犧牲生命,亦可為化,而「殺身成仁」。

※典源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說明:

「捨生取義」原作「舍生取義」,這句成語出自《孟子》。《孟子.告子上》有一段話,提到孟子對利、義的辨別,他用「生」來代表私利,用「義」來代表公益。為了讓世人了解有時候利、義是不能兩存的,所以他用魚和熊掌來做比喻,孟子說魚和熊掌都是人們喜歡吃的珍饈,但是萬一不能兼而有之,那只好捨魚而取熊掌了。利和義也是一樣,二者往往是相互衝突。這時候,孟子要世人注意公益是凌駕在私利之上的。

生命雖然是私利的極致,但是為了平天下,眾生的利益,也是可以捨棄的。對每個人來說,活著是大家的希望,但是有些事的重要性卻超過生命,為了這些事,如道之慧命傳承,我們不應苟且偷生。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厭惡的,但是有些事卻更叫人厭惡,為了這些事,我們也應挺身去除惡事。

儒家獨善其身的目的在於兼善天下,修己的目的在於安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把群眾利益擺在個人之上,這是一套修身的哲學,所以孟子要人「捨生就義」的道理就不難了解了。成語中「義」字的內涵,可以擴大為仁義道德、美善真理、理想抱負等。

如今修道,為了渡眾利生,也須「捨生取義」,但沒有那麼嚴重用生命去換取「義」,可用生命中的力量和時間去「捨生取義」,也就是慈悲喜捨,為道犧牲奉献,克盡己力和時間去服務道親大眾,以取義,盡性之義務,在献香時的全献,盡心盡力,不量力而為,來完成師尊師母的鴻 誓大愿,使彌勒淨土現於人間。

所謂:禮門義路,興毅府城單位,的禮義聖道院,就是從此而得名。

人與人之間若都以本心相處,即以道心應世,社會會將是無紛擾的。但多數人終究無法擺脫妄心掌控,天性良心總無法自然顯現,行徑偏頗造成社會失序,故聖人只有設立禮義來匡正人心,故聖人為了讓人恢復本然之心,所以先從外談禮,先由敬畏天,而產生祭拜方式,及大家共同認定的是非觀念和判斷基準,予以提昇凝聚,制定了禮節以維持人類社會秩序,讓人從外先端正自己,再由內提倡仁義而復性,使人心回歸淳善的境地。

道場的重心,由於秩序觀念之建立,「禮」便成為道場之健全及制度的基本要件。同時為修道的行為之規範與道場秩序的維持,亦是修己治人的基本原則,故在道場的認知裡,「禮」的內涵是富有傳統道德觀念和中庸思想,故孔子云:「不學禮,無以立。「一貫 道」以儒為宗,在家修持,其教化不出儒家之禮儀綱領。

當我們了解道義,習文禮後,進入聖道佛堂,投入恩師浩然之氣場,發出向道之心,挺而實踐信、願、行,將感恩之心具體呈現於禮節威儀中,每一鞠躬,每一叩首,均是生命對生命交相輝映地相互潤澤。跨入一貫道場的一小步,實踐禮門義路之行徑,卻是生命一大步;找到心靈歸處,夫復何求?

 

台長: 福哥
人氣(6,181)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道場-道義 |
此分類下一篇:了解 彌勒祖師因緣
此分類上一篇:活出自我燦爛的一頁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