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26 18:20:04| 人氣3,9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德經心得--第七十一章 不病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道德經》心得--第七十一章 不病章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引述)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說明)

本章談不病:說到病,人人都會生病,病何來?內有貪嗔癡三毒,外有染污,內外交感,這是病苦的根源。而此章顧名思義不是說不會生病, 人身是四大假和合,有聚有散,有生有盛有衰,何來不病,雖然上天生下咱們人身,賜咱們人有自然的抗癒力,反而也賜給咱們人身有各種疾病,或因後天環境、飲食、起居、生活、情緒、空氣等等,造成自然抗癒力減退,疾病亦隨著發生, 前言所述不是本章所言的「不病」。

不病:是言「不知」之病。病是指因「不知」所犯錯之脾氣毛病,本章是續前章,大道是在聖人、真天命的明師身上,不易顯露,世人不知,像寶玉在身其光不外耀,故世人看不到。 此章是以「無言開化」,「無為修身」。聖人知道,實無所知。無所知,斯為真知。

讀經心得

知,不知,上:

「知」是,真正上智之人,他的妙智慧含藏在內,而不以,只有自己知道而知(真知),而顯露於人前,即大智若愚(不知),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又知道一般人所不知之所在,即是無所不知的人,就是人上人,故世人只重有形外表未盡知也。

人知道,實無所知(識),才是真知。無所知(識),斯為真如。上智之人,〝以不知其言,不知其修〞,故「不知」為真知,俱在先天中一炁運行,五行 、五常之用自轉,在陰陽相對待時無意(識.分別)而和,造化無意(識.分別)而成。如此觀之,有何知之?是以不知為知,真知者不知(大智若愚)。真知之人,夙根清靜,謂之知, 「不知,上」(人上人.超越聖凡不二)。

已經了悟「道」的人,真知不知,露於人前,即大智若愚,因大智者,了解一切外來的知識及意識分別,皆非妙智慧,妙智慧是自性 「般若體」,是內在真如本體,不向外求,外在的文字言語及意識心,皆非自性般若智。「知」是良知,其用為良能,真知開悟者了解,實相般若本自俱足,外來的知識及意識分別,是因緣法中,無常性,故不顯露於人前,看似若愚其實大智。

不知,知,病。

一個對「道」並不了解認識的人,持著一知半解,就以為大徹大悟,而炫耀於人前者,這是「不知謂知」之行為,在文字及言語上,用爭執對錯的意識心,認為已知;這樣的人是受了假知 、意識心所造成的一種病態。一般世人常用小聰明、意識心去思量,起了分別執著,生了三毒心,毒害真知真如,輪轉於六凡四生六道中,受種種苦,從聖人來看是凡俗眾生之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唯有先知先覺的聖人,因了解知識及意識分別,皆非妙智慧,一般人炫耀其知識及意識心,而高傲誇張是一種病態,所以先知先覺的聖人,才不會犯上這種毛病。所以聖人就沒有這種病態,因為他知道炫耀其知識及意識心是一種病,所以聖人就 不斷謹慎的自我提醒,不患這種病了。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我們只有能視這以「不知」強作知,是一種毛病,只有知其病因的人,就會知過必改,是上乘之人,也是大善知識者也,這種人才能精進於真知,因此他會修改此「不知」之毛病,他就永遠不會受此病為害。

一般眾生溺心者,專意者,固執其心意識,向外求識,是我執為病。聖人能清明其性、心靜 其意者,忘物忘形者,立命於虛無,存性於虛靈不昧,故守玄如磐石而不動,動而氣若流水,無對待二法之執;故修士以我執、法執為病。如此者,所以聖人 不犯眾生所犯的毛病,以其病,因此聖人不以為病,故聖人能無為而為,所以眾生很難「知」聖者之知(妙智慧)。所以聖人就不會患一般眾生溺心者,專意者, 固執其心意識,向外求識,以我執法執為病了。

心得結論

老子在這章,有一點好像在繞口令,標點如果沒有標出來的話,真的不容易了解。你看喔!「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不可以用「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大道是超凡入聖之不二竅門,是上蒼所秘,而三教聖人不敢明洩於書,一般人用知識及意識分別猜測,猶如盲人摸大象一樣,若無明師指點實是不知,可是世人都由自己之所知,為知之毛病,互相傳言,以訛傳訛,誤人誤己,這就是「不病,之病」。修道「不知」之理,要不恥下問就不病了。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把不知當作知,是一種毛病,是不好的病,稱為缺點。

《道德經》中最講究的就是這個“虛”,“虛”才能納物、容物而變得圓滿〇,虛懷若谷的人才能獲得長進。其實就是“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的道理。

“病病”,就是擔心得“病”而謹慎地預防的意思。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預防疾病才能避免疾病,這個道理很簡單。但這裏並不僅僅講的是肉體的疾病,而是「心識認知」上的“疾病”。“病病”,就是不斷地“自知”和“自勝”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升自己靈性,使其複本然之知(妙智慧)。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對於“聖人”而言,由於他遵循“道德”,所以聖人所處的位置實際上已經比一般人高明很多了。他不會去犯普通人常見的錯誤。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掌握了可以不犯錯誤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病病”,在明明德後,能荀曰新,日日新——保持謹言慎行態度,擔心犯過錯,所以謹慎地預防著,以誠心抱守著。對待可能出現的錯誤過失,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大學云:持之一慎。這其實就是個不斷自省自律的過程。在早中晚献香懺悔中去淨化,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來求與   老申☉合同。

不斷地“靜之徐清”和“動之徐生”,在動靜之間不斷消除自己的脾氣毛病,而使自己「良知」不斷提升,不斷地接近於「道」的“清靜”。這就是“病病”。

台長: 福哥
人氣(3,9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道家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道德經心得--第七十二章 畏威章
此分類上一篇:道德經心得--第七十章 懷玉章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