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9-15 08:13:32| 人氣2,8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德經心得~第六十七 三寶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道德經》心得~第六十七 三寶章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起)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承)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轉)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合)

讀經心得:

此章是老子在闡明 “大道”的體、相、用。即經文可分為三大段:第一大段(從天下〜久矣其細也夫) 形容萬事萬物的「本體,道」。第二大段(從我有三寶〜不敢天下先) 講說道體的功德「相」: 慈、儉、不爭。第三大段(從慈故〜以慈衛之)是講道體的「妙用」: 勇、廣、器長。此章重點在於道之功德、功用,老子現身說法強調如能擁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則邁向大道,自可事半功倍,尤以「慈」為第一義諦,「慈」是視萬民為己,這「慈」之施佈範圍極廣,可說是無限大,這是沒有界限的。其次「儉」,是將自性本無的東西,去其本無,如用度要適可,財貨要知足,氣稟之發洩與性情之流露等,均當以恰符中節為目標,這些都是尚括於「儉」字中,簡單來說就是致中和;其三之「不敢為天下先」,表面上是教人先人後己,謂「克己讓人」之意,可是在字意以外又是一切,皆是為了長保善法。其意義為:不爭為人先,不執著於爭居人上,以無為而為而已,方能廣能致其廣大,長保善法。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天下人都說這個「道」實在太大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令人摸不著邊際,似乎世上沒有一樣物件,可以比擬(形容)大道。也就是說,大道在日常生活修辦中,無法形容「大道」之妙用。因為道實在太大了,無所不包,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擬(形容)。一點也不錯,「道」確實太大了,根本不能用任何一實物,來比擬(形容),乃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呀!就因什麼?任何一實物,來比擬(形容)也不像,如果用某一實物來比擬(形容),那大道就不能成其為大了,早就變成渺細 小而不值一顧了,又怎麼能以「道大」來稱呼呢?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說:我(大我、真我、真如本性、自性清淨圓明體”,也就是指 “道”,一切萬事萬物道的本體。)的道大,有三寶,就是說道有三種功德妙用,我們法身慧命萬劫難逢的希世珍寶,應當時刻謹記在心,念念不忘。這三種德用是慈,儉,及不敢為天下先的三寶。“三寶”是指”道”的三種”功德與妙用”。有道體,就有恆沙無量的功德妙用,此功德隨順性德,是道(自性)的自然流露,是人人本具的德性。這些德用可簡單歸納為三類:為慈,儉,及不敢為天下先。

寶喻 “道”本體具有的恆沙功德妙用。”寶”有六義:1、希有:百千萬劫眾生難遇。2、明淨:如世間金玉,體性明淨,離染無垢。3、大勢:見道力用,神通威力。4、莊嚴:莊嚴世間,如定慧莊嚴出世法故。5、最上,於世最上,修出世道的無上法。6.、常而不變:如世金剛,金剛世界之寶,其性猛利,能壞諸物。金雖至堅,羖羊角能壞;金剛喻佛性,羖羊角喻煩惱。百鍊不輕,久埋不壞,不為世法之所改易。具此六義,故名為寶。故大道有三寶,若能持守而保之不失,方能返樸歸真,証無生。

一、立心以「慈」,時時奉獻,慈悲喜捨,給與眾生安樂,名為慈;拔除眾生苦惱,名為悲。願我生生世世不起殺想,不食眾生肉,直到成佛,將更制斷肉戒。的彌勒宏願所賜曰慈寶,儒家的「仁民愛物」更是慈心的最高展現,善用此”慈”,是要能以大慈大悲,清淨心,平等饒益,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達到此境界,就能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道成天上,名留人間。

二、儉」 的表面意義,就是我們俗世間通常所說的節約、樸素、節儉等的意義,大都是指在日常物質生活裡,對食物,時間,金錢, “生活簡單樸素” 而言。但這〝儉〞 字在此地,老子所說的是自性三德之一,因此它的解說是廣義的,精氣神的儉,也就是日常生活的簡樸”清心寡慾以養氣培神。則之意跟老子的本意較為接近。為持躬以「儉」,克己節約,而不說侈靡放肆。夫儉為求仁之方,修道之要。學者既知其慈,尤當養之以儉,始可與道同歸。

三、「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在前幾章裡時常説的”不爭”。天道不爭,而萬物自化;聖人不爭,而萬民自順。這不爭之德,可知老子對此的重視。不爭之真義可由這些經文裡得知。“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爭”;其更高的境界是 “包容″。一切修行的終極目標是 “化對立為圓融”,才能進入無二,沒有對立的一真法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就能自在解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反樸歸真。為處世以謙讓,不敢逞強,為天下先,論「不敢為天下先」,更是再度強調「謙」德的可貴處,能謙虛禮讓者,方能以眾生之生死為己任,以救世為宗旨,至於其他一切享受或名譽都讓給別人,為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此「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宏願,唯謙者,不敢為天下先的修士,方能扛得起。

江海不擇細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之所以浩瀚無邊,是因為其容納一切河流之水。 修行要有氣度、胸懷寬廣,不僅要寬容別人,還要不斷的汲取聖佛知見。就如布袋和尚所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凡事一笑 致之。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因為慈的引申為仁民愛物,而能無私心必見義勇為,故能勇,這勇是由慈憫中而發,並非匹夫之勇,如孔子之周遊列國,佛之救民救世,以及耶穌之被釘十字架等,他們都是為大道而建立了大犧牲之大勇。因為「儉」故精神、精均不浪費,使事事有餘,裕所一切,故能廣大聖業。因為不與人爭,故能後其身,外其身,為物所歸,眾人樂推之,然後能成器長,為天下萬物之宰(萬物之靈長)。

廣:大、闊、普、遍、攝也。大以配天,廣以配地。
廣字有十義:
一、廣絕義:非是心識思量所能知故。
二、廣超義:無有諸法能比類故。
三、廣攝義:通攝無邊異類法故。
四、廣知義:具足種智,破邪見故。
五、廣破義:破一切障,無有餘故。
六、廣治義:具攝無邊對治法故。
七、廣生義:能生無量廣大果故。
八、廣德義:具足二嚴諸功德故。
九、廣依義:言教繁廣,為生依故。
十、廣說義:宣說廣大甚深法故。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今之修辦之人,不依三寶行事,捨其「慈」而不慈,用剛強爭執以為勇,捨其「儉」而不儉,以侈肆以為廣,(取其奢華),捨當「後」而不後,以銳進而爭先,如此以勇取勝成為強樑之徒,濫用邪智造成搜刮而來之廣,爭為人先,獲得虛有其名之榮,這一切均與「道」相違,其結果必然是「動而之死地」走上絕路。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要知道這「慈」的功用很大,它可以感動天地,應於人不怒而威,不戰而勝,不爭而先,不為而成,故以慈戰則無不勝,以慈守則無不固,以慈衛則得救,如此修辦之人,天將助之,護衛之。

心得結論

此章經文,分為六大分:
1、道大譯解;
2、儉樸的真義;
3、道的功德 (我有三寶) ;
4、道之妙用 (作用) 總說,勇、廣、器長。
5、道之妙用(作用)別說;
6、道之本體的解說跟總結論。

“樸”就是”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儉” 是它的德用之一。儉樸就是”道德”,是道德經的總標。因此在道德經的前幾章老子用大篇幅詳細解說 “道” 的本體,”樸”,及它的德用。道德經第十九章提及”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又於樸素章第十九提及 “斂華就實,輕文重質”;常德章第廿八提及 “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及知止章第三十二廣說之: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我們求了道,老子在此指出一條明路。只要我們言行、舉動、起心動念,一切依順 “道”的性德,慈、儉、不爭,就可得收圓、返本還源。所謂因筌得魚,因蹄得兔是也。更高境界是如莊子所說,得兔忘蹄,得魚忘筌。再上一層,是筌魚兩忘,我法無能所,無自無他,平等一切,為道標杆。

我們知道修心養性,其目的是修禪定,由禪定生智慧。顯了妙智慧就能對一切宇宙人生的看法,深入觀察到無量深廣層次;對一切語言文字,隨眾生根機深淺,也都會有無量的解說。因之,任舉一事一物,以須彌聚筆,大海量墨,皆能述說不盡。

至道無形,至理無言。絕慮亡言。不可捉摸,不可思議。大道本無言,藉言而顯理;至理本無形,藉形而行道。依道言理,則是真理;循理言道,則是真道。

☆老子說道有三寶一曰慈(訣),二曰儉(關),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印)。後學想想與我們所傳的三寶關、訣、印,有相通之意,可以自己去體會之。

有一句話大家比較容易瞭解,就是說「自助天助」有沒有?就是「天將救之,以慈衛之」的意思啦!

有兩本好書:「窮人天使」是敘述德雷莎修女在世的行誼,另外一本是「石頭變學校」,它是「三杯茶」的續集,敘述一位善心人士摩頓森成立中亞協會,用了十六年的時間,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偏遠地區蓋一百三十一所學校,致力推動基礎教育的經歷。

無論是德雷莎修女堅定的信仰,或是摩頓森先生沒有強調宗教信仰,只要他們的所作所為是符合天心天意,人有善愿天裨助之,上天必定會讓他們心想事成,因為他們的成就,即是貫徹天人合一的良善。

反問自己:對於上天「一貫道」有多少信心?

當下心裡面浮現一段話:上天給我們的是一分誠心有三分感應,三分誠心有七分感應,七分誠心有十分感應,十分誠心是有求必應。

無論遭遇任何的困境,記得要誠心抱守,抱持著初發心的堅定,守護著本心本愿,相信上天必定會撥轉因緣,無論面對任何的考驗,記得要相信上天、相信自性、相信愿力,唯有愿力能轉化業力,唯有信愿行會轉化磨練,點石成金,轉凡入聖。

德雷莎修女

  德雷莎修女憑著自己愛的理念,無怨無悔、一步一腳印到貧窮落後的國家幫助當地的人民。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貧窮就是自由,它並不是一種羞恥,也不是一種苦行,而是一種快樂的自由感。近半個世紀受到她幫助的人不計其數,她在全世界成立多家救濟院、痲瘋病中心、巡迴診所及愛滋病服務中心,讓貧苦的人民和病患得到妥善的照顧,大家也知道只要有貧窮的地方就有德雷莎修女。

  但她對自己的付出並不感到滿足,她一直認為還有許多落後國家還沒有得到幫助,還有許多看不到的貧窮角落是在等待人們伸出援手。她的行善腳步從來沒有停過。1979年德雷莎修女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領獎時她請求當地政府取消為他準備德國宴,並且將這些金額捐給印度人民,讓一萬五千民的印度人民可得一日的溫飽。德雷莎修女這種無私的胸懷,得獎時還不忘苦難的人民,果然實至名歸,足以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

摩頓森先生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一個早逝女孩的生命,讓另一群女孩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在過去的十二年,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區,六十所學校陸續成立,摩頓森守護妹妹的信念,讓他願意用生命去化解世界上最大的仇恨,幫助一群女孩有勇氣改變世界。
當我們懷疑,一個人的力量是否真的能改變世界時,願意放棄日常生活享受的摩頓森做到了!
書中主人翁摩頓森原來是個登山家,1993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時發生意外,與隊友們失去連絡,只留下他一人,沒有水也沒有食物。十分幸運地,他在巴基斯坦山區的一個偏僻小村落被救起,而且在村民的細心照護下,他的身體得以康復。被村民的善良所感動的摩頓森發現,當地小孩只能坐在戶外髒汙的泥地上上課。村民窮到沒錢聘請老師。摩頓森於是承諾一定會回來為他們辦所學校……
他放棄白天的工作,過著最低度的生活,到圖書館尋找名人錄、找出一個個參議員與明星的名字,在還不會使用電腦的時候,租用打字機開始寄出580封信;當他灰心不已的時候,是小學生激勵了他:
「我真的發現,要解釋半天,讓大人聽懂為何要幫助巴基斯坦的學生是件很困難的事。」摩頓森說,「但是這些孩子馬上就懂了。當他們看到照片時,沒有辦法相信怎麼會有這樣的地方:孩子在寒冷的天氣坐在戶外,沒有老師教、卻努力上著課。他們馬上就決定要做點什麼。」
六個月後,他終於收到回信,一張一萬二千美金的支票,足夠蓋第一間學校,他終於可以前往阿富汗蓋學校,……
摩頓森會實現他的承諾嗎?
一個人,一個承諾,一段辛苦漫長的旅程,許許多多人的愛心,一個美麗的承諾,終於實踐。故事的後來,的確是美好結局:在過去的十二年後,摩頓森總共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區,蓋了不止一所,而是六十所學校,特別是能讓女孩子上學的學校。

摩頓森的故事傳播開來。
在當地領導者的要求下,他開始為阿富汗的男女童創辦學校。
由於這麼做,他與當地的傳統信仰挑戰:女人不該受教育。
他也面臨許多困難,例如:恐佈份子,戰爭以及地震的威脅。
但他和與他一起工作的當地人相信,教育是增進生活品質及掌控未來最佳途徑。
兒童們手中拿起了筆,而不再是武器。
經過許多年後,中亞協會創辦了一百三十一所學校,有五萬八千名學生受惠。
其中超過半數的學生,是以往不被允許受教育的女生。
即便如此,世界上仍有一億二千萬孩童無法接受教育。
中亞協會及摩頓森發起了一個活動-一分錢求和平-來請求世人幫助這些孩童。
每分錢和每支筆,都能帶給孩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以及世界和平的希望。

彌勒「慈氏」之名的由來

  彌勒菩薩又被稱為「慈氏」,因為在過去無量無邊阿增祇劫的時候,有一世界名為勝華敷,有佛住世,名字叫做彌勒。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名為一切智光明,聽到彌勒古佛闡說《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心中信服,便發菩提心,持誦《慈三昧光經》,並誓願將來成佛名字亦叫彌勒。

  一切智光明婆羅門後來出家修行,精進不懈。某一天,值遇洪水暴漲,無法出外乞食,連著七天,不進粒米,生命垂危。當時有一對兔王母子,看到菩薩精進行持,為了護持正法久住,便投身火中,將自己的肉烤熟來供養菩薩。菩薩看到兔王母子捨身為法的精神,非常感動,即說偈言:

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噉肉食眾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更發誓言,願我生生世世不起殺想,不食眾生肉,直到成佛,將更制斷肉戒。說完後,亦投入火中,與兔王母子共捨命而去。

  彌勒菩薩對一切眾生不起殺想、不食眾生肉的廣大慈心,即是慈氏之名的由來。現今一貫道普傳於世,世人皆稱彌勒佛,為當來下生的佛,示現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根的眾生。

佛說彌勒下生經云:『爾時彌勒佛於華林園,其園縱廣一百由旬,大眾滿中,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大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這就是佛門常說的『龍華三會』之由來。阿羅漢者証無生。

台長: 福哥
人氣(2,8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道家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道德經心得~第六十八 不爭章
此分類上一篇:道德經心得~第六十六 江海章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