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19 10:11:23| 人氣94,644|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別相信任何人》(有雷!)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1.9.18.)

假如每天醒來,你面對的都是空白的記憶與嶄新的人生,你該如何自處?

《別相信任何人》很容易令人聯想起蘇菲亞˙金索拉《還記得我嗎?》。同樣以女性的失憶與自我追尋為主軸,也都穿插著三角戀的情節。《別相信任何人》所展現的是遠比《還記得我嗎?》更宏闊、複雜的企圖。《還記得我嗎?》像是部描述都會女性奇遇的輕小說,《別相信任何人》則具有懸疑、推理、驚奇小說的格局,雖然不見得完全成功。以書中女主角罹患的「失憶症」而言,《還記得我嗎?》女主角是單純因車禍而遺落了某一個人生片段的記憶,因而突然從「未婚」跳躍到「已婚」,從「職員」晉升為「主管」,卻絲毫不記得中間的過程。《別相信任何人》女主角失憶的原因一開始不明,是意外?是疾病?是陰謀?這當然就勾起讀者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而她失憶的型式也更加特異,套用書中奈許醫師的說法:她既喪失記憶,又無法形成新的記憶。她對幼年以後發生的事都沒有一貫的記憶,卻又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方式在處理新記憶。她可以記得長達24小時所發生的記憶,隨後才失去記憶…。這也是英文書名《Before I Go To Sleep》的原意:女主角一旦晚上上床入睡,第二天醒來時就會喪失前一天的所有記憶…。

捨棄英文書名的直譯,中文譯者選取了《別相信任何人》這樣一個聳動的警語式標題,挑動讀者敏感的神經,或許也反映人性深沈的恐懼?我們都渴望能有相互信任的安全感,卻也害怕遭到欺瞞與背叛。我們到底是依據怎樣的判準來決定信任╱不信任一個人?「醫學懸疑天后」泰絲˙格里森的作品裡也常出現與「信任」有關的議題與叩問。《莫拉的雙生》中,莫拉曾對女警瑞卓利說:「妳的職責是什麼?把我搞到發瘋嗎?我已經夠害怕了。某些人是我必須信任的,不要逼到我連他們都怕。」身懷六甲的瑞卓利在《漂離的伊甸》遭歹徒持槍逼問:「妳最信任誰?」、「誰會為妳擋子彈?」她的答案是聯邦探員嘉柏瑞,她摯愛的丈夫。然而,《別相信任何人》的女主角顯然處於更加孤立無援的處境,她每天醒來連枕邊人都不認得。如果連自己的記憶都無法信賴,究竟還可以相信誰?

《別相信任何人》探討人類記憶的建構與解消,日記式的寫法,滿足讀者偷窺他人私密日記的慾望,卻又不至於複沓瑣細如流水帳。女主角以寫日記來重建記憶的過程,讓我想起舊作〈失憶的準備〉和法國片《記得我愛你》(Try to Remember)。這部電影初看時並不覺得特別,然而後來我每當遇到與「記憶」有關的議題時,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起這部電影,充滿雋永的情味。

《別相信任何人》的題材和敘事手法還算吸引人,但是結局不甚合情理,而且過分傳統,甚至有點隱含著「女人若讓丈夫戴綠帽,會自作自受、遭受報應」、「但最後丈夫還是寬大為懷、不計前嫌、用愛包容一切」這樣的價值觀,故覺得不喜。其實在閱讀先前的篇章時,就有閃現此種結局的可能性,但因覺得太過矯情、虛假、無趣而加以摒棄,沒想到作者並沒有安排一個更加精彩的結局,難免令人失望。對女性施暴的「班恩」固然罪無可逭,但假「愛」之名將女主角丟在病院不聞不問、連女主角遭陌生人帶走都毫無所悉的「班恩」,難道就值得女主角信賴?作者的思維邏輯令人不解。相較之下,《還記得我嗎?》的女主角追尋真愛,勇於走出「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婚姻枷鎖,反倒值得喝采。類似的題材在男性作者與女性作者的筆下呈現不同的風貌,頗堪玩味。

雖然「惡有惡報」、「破鏡重圓」的傳統喜劇式結局減緩了小說的力道,或許,作者的用意,正是為女主角憂傷脆弱、飽受摧殘的心靈重新構築「凡事相信、凡事盼望」的美麗新世界吧!

台長: Brsuny
人氣(94,644) | 回應(4)|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History & Memory |
此分類下一篇:拙作《迷迭香的名字》剛出版
此分類上一篇:數學之回想:零是偶數嗎?

123
這本書我前天看完了
其實日記方面我覺得真的好多
可只要把日記看完最後就會覺得精采!
很耐人尋味的一本書啊
2011-12-06 21:28:00
版主回應
謝謝您來我的新聞台,歡迎有空常來逛!
2011-12-30 15:26:53
kevin
在說他結局隱含過於傳統價值觀的當下
是否是你自己加上自己偏頗的價值觀
以一個外國人來講
你要拿你的價值觀加諸於他寫作的構想上
你的價值觀才有問題吧?
2012-03-11 18:11:41
版主回應
謝謝批評指教!
2012-06-09 00:42:53
joy
『《別相信任何人》的題材和敘事手法還算吸引人,但是結局不甚合情理,而且過分傳統,甚至有點隱含著「女人若讓丈夫戴綠帽,會自作自受、遭受報應」、「但最後丈夫還是寬大為懷、不計前嫌、用愛包容一切」這樣的價值觀,故覺得不喜。其實在閱讀先前的篇章時,就有閃現此種結局的可能性,但因覺得太過矯情、虛假、無趣而加以摒棄,沒想到作者並沒有安排一個更加精彩的結局,難免令人失望。對女性施暴的「班恩」固然罪無可逭,但假「愛」之名將女主角丟在病院不聞不問、連女主角遭陌生人帶走都毫無所悉的「班恩」,難道就值得女主角信賴?作者的思維邏輯令人不解。相較之下,《還記得我嗎?》的女主角追尋真愛,勇於走出「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婚姻枷鎖,反倒值得喝采。類似的題材在男性作者與女性作者的筆下呈現不同的風貌,頗堪玩味。』

你這段實在完全說出我心聲,我百分之百同意!
2012-06-01 15:30:58
版主回應
謝謝您來我的網站,歡迎有空常來逛!

其實作品一經寫出,不論已完成或未完成,都已經脫離了作者,而有了自己獨立的生命和命運。每個讀者當然都可以有自己的觀感與詮釋囉!

陳芳明在其散文集自序〈詩的未完成〉中說:「閱讀自己的散文舊稿時,我已無法推想當初撰寫時的情調與情緒了。…我竟錯覺地以為那是別人的作品。時間的隔離,果真造成如此可怕的生疏?或是由於年齡的增長,我的記憶已經失去原有的敏銳?文章作者明明印著我的名字,我竟完全不熟悉其中的思路與技巧。身為作者的我,如果都遺忘了原有的創作動機,又如何能掌握自己作品的全部精神?」其實,作者本來就不是作品的唯一詮釋者與擁有者;作品一旦寫出,就已脫離作者而獨立存在著。一如俞平伯的小詩〈我與詩〉所言:
「我在樓下寫詩
寫完了
不是我的了
讀了一遍、三四遍後
我也不見了」
2012-06-09 00:44:01
Brsuny
最近看了這部電影,因為我已經看過小說也發表過讀後心得了,所以劇情的懸疑、轉折對我而言就不是那麼有張力,純粹是欣賞演技、好奇同樣一個故事用影像的語彙要如何詮釋。我覺得算是改編得不錯了,片長不長(大約九十分鐘?),把原著的故事交代得算是言簡意賅,把原著中的手寫日記改成影像日記也算是巧思。整部片猶如妮可基曼的個人秀,是她自《時時刻刻》以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演出,將一個似嫌荒誕的故事細膩詮釋得有真實的肌理,呈現女主角不同的心境,不但有多幕直視鏡頭的特寫、獨白與內心戲,也有背部全裸的養眼鏡頭。柯林佛斯受限於角色與戲分反而發揮空間不大。
2014-10-19 15:05:2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