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做這件事,越做越心虛(因為看的電影越來越少),最後好像淪為一種無謂的個人品味表態而已。而雖然每年都覺得做這樣的事很蠢,但卻還是每年花精神花時間地去做,人生好像總少不了這種莫名其妙的尷尬處境。就當做是給已經多年不寫日記的我,為這一年留下一點生活的紀錄吧。
2009年最喜愛的電影:
一、《橫山家之味》步ぃても 步ぃても
這一年的日本電影實在太精采了,《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東京奏鳴曲》、《幸福的彼端》都是令人感動又滿足的傑作,不過對我而言,《橫山家之味》絕對是其中的最佳。內斂含蓄安靜得像無所謂的生活寫真 ,卻微妙描繪出了家庭成員間不可說、不必說,那種只能點到為止的敏感地帶,並讓死亡的遺憾,成為家庭中不可或缺、凝聚生存意念的永恆價值。是枝裕和的細緻溫柔,讓即使是空鏡頭,也富饒感性與韻味,而飾演母親的樹木希林,看似隨意輕鬆卻是變化萬千的表演,是這一年來最令我嘆為觀止的。
二、《巴黎日和》35 Rhums
克萊兒丹妮絲將小津通俗劇裡一些無解的兩難、孤獨的傷懷,其內在所深藏的某種對生命與存在的疑惑,直接拉到影像的表面上來,從多樣交通工具上的特殊視角所呈現的長拍鏡頭,看著前方路線的交錯行進,彷彿無止無盡,相較於交通工具上人與人間的撫慰、依偎與親密,更顯得茫然與晦暗,甚至到最後,這種虛無的、存在的絕望感,更顯得冷冽逼人。
三、《我和我的小鬼們》Entre les Murs
樓杭卡特展現他《人性掙扎》 Ressources Humaines以來個人風格最顛峰的狀態,以樸直紀錄式的影像語言,輕盈地在逼近涉入與冷眼觀察之間遊走,適度地挑釁刺激觀眾的情緒,卻沒有張牙舞爪的姿態。在牆之內小小的社群裡,讓人際與階級之間的磨擦,不落言詮地展現了當代整個社會的一種顯影,其內在關注的錯綜複雜與表面鋪陳的平凡單純恰為對比,正是舉重若輕的完美範例。
四、《自由大道》Milk
該怎麼形容這部傳記電影?它帶點感傷,但不過度,它有些瑣碎,但不叨絮,它憤慨激情,但又適可而止,它意圖窺探,卻不露痕跡,它講的是一個出櫃同志帶領追求自由與平等的短暫歷程,其實卻透視了千千萬萬人們寂寞恐懼、期待理解認同與安撫的心靈。葛斯范桑最神奇處,在於他拍出了那種於我心有戚戚焉的親暱感,滲透在影片的各個角落,無需嘶吼吶喊便足以喚醒療癒眾多鬱悶苦澀的心。
五、《白色緞帶》Das Weisse Band
絕對的權威、禁慾的壓制、黑白分明的是非...大師麥可漢內克藉由一個鄉間小鎮幾樁連續意外的剝現真象過程,探索一個殘暴罪惡的世代,是在何種體罰、威嚇與洗腦的教養中,透過耳語、共謀、恐懼與姑息的餵養,逐漸生根發芽的經過。漢內克以蕭颯的氣氛讓小鎮彷彿遺世獨立,並將一個又一個宛如儀式(體罰、成年禮、葬禮、晚餐...)的過程,步調放得極冷極慢,幾乎要逼出一股帶著死亡與原罪的宗教氣息來,在此之中,我們似乎也隱隱瞥見,撒旦的面貌。
六、《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
從瓦解五○年代完美郊區家庭的表象,到尖銳直指中產階級畏縮自滿的虛偽面目,山姆曼德斯拿掉了《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的輕挑俏皮的假面,強悍到近乎兇暴地用嘶吼咆哮直接戳刺情緒,直奔向絕望的深淵。曼德斯不僅挑戰了幸福美滿的定義,也挑釁了正常穩定與理性的價值。多數安於現狀的正常人們,看完或許都會感到胸口被捅了一刀。
七、《不能沒有你》
遠超乎想像與預期的社會電影,並非聲嘶力竭、沒有濫灑狗血,輕巧地點出了底層人物的小小快樂與悲哀。跳天橋事件之後的部份拍得極好,把原本就十分精采的電影提升到神奇得不可思議、感性得難以置信的程度,堪稱完美畫龍點睛。
八、《力挽狂瀾》Wrestler
性、暴力與舞台,亞洛諾夫斯基將人類原始的慾望與虛假的慰藉/紓解(摔角與脫衣舞),融合成為「表演」的內在意義,更讓表演變成生存困境中不得不然、賴以喘息的浮木,顯現出一種卑微、黯淡、脆弱的快感與驕傲。然而這樣的意義,如果沒有米基洛克和瑪莉莎托梅幾近於自剖釋放的「現身說法」,力道或許可能大打折扣。
九、《誘‧惑》Doubt
梅莉史翠普、梅莉史翠普、梅莉史翠普,這個女人簡直是厲害的可怕,她讓這個篤守成規的蒼白冷峻修女,從全身是刺、咄咄逼人,漸漸透露出外硬內軟、刀子口豆腐心的感性,到最後防線崩潰,承認自己的疑惑與無力,轉折完美、火侯十足(片中與她對戲的菲利普塞摩霍夫曼與薇拉黛維斯也大有可看性),再與後半年調性截然不同的《美味關係》Julie & Julia中熱情直接渾身是勁的角色對比,更讓人讚嘆得五體投地。編導約翰派屈克辛利的劇本精采,但光是他恰如其份地捕捉梅莉史翠普的表演,就值得在這一年中記上一筆。
十、《偷天鋼索人》Man On Wire
訪談、模擬與珍貴紀錄影片,呈現了追憶、緊繃與超脫的三種層次的質地,交織出一種夢幻般的奇妙觀影經驗。當然,最最動人的,還是在一切鋪陳堆砌到頂點之後,終於出現的高空鋼索段落,那音與畫的完美融合,掀起了詩意美感的極致高潮,這時,彷彿所有可以用來詮釋的意義:虛榮、征服、抵抗、存在...都不再重要了。
十一、《無憂無慮》Happy Go Lucky、《心靈鐵窗》Boy A、《尋找艾瑞克》Looking For Eric
英國式庶民觀點與精神的精采展現,在樂觀自得與悲觀無力間美好地找到生存的立基點。
十二、《紐約遇到愛》Whatever Works、《在愛之中》ハルブウェイ
伍迪艾倫與北川悅吏子兩個談情大師的作品,一個是老江湖的隨興塗鴉、自由揮灑之作,另一個雖是銀幕執導的初試啼聲,卻讓零瑣的事件與未經雕琢情境與對話,散發出完美的「戀人絮語」氣氛,直現愛情中執迷與荒謬的可愛,都是令人滿足的作品。
十三、《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丹尼鮑爾好動不安的鏡頭,讓這個暗藏著許許多多陰暗可怖內幕的成功故事,緊繃得讓人怵目驚心,卻在最後的相會,讓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悲劇,變成真愛所必須跨越的障礙,反而讓它變成了一部「感覺良好」電影,確實神奇。
十四、《為愛朗讀》The Reader
從性愛中的權力宰制關係,拉到國族社會中的施暴與被迫害情結,《為愛朗讀》展現了其中的曖昧與沒有絕對。
十五、《天外奇蹟》Up
皮克斯版的「綠野仙蹤」,兩個作品的對比欣賞(如果再加上紐約百老匯與倫敦西區的『罪惡壞女巫』Wicked),可以讓天真的童話,產生如萬花筒般的多重詮釋意義。
十六、《適合分手的天氣》Iklimler、《遠方》Uzak
以景喻情,情溢乎辭。
十七、《樂隊來訪時》Bikur-Ha-Tizmoret
淡淡的感傷、冷冷的喜感、空空的背景,透露出一種觀賞人間荒涼的獨特眼光。
十八、《惡棍特工》Inglorious Basterds、《第九禁區》District 9
這是一種為所欲為的大膽快意,恣意惡搞的暢快淋漓,創作者爽、觀影者樂的賓主盡歡。
十九、《淫幕初體驗》Zac and Miri Make A Porn、《醉後大丈夫》The Hangover、《回到十七歲》17 Again
守著好萊塢喜劇類型的老本,卻聰明地在劇本上取巧弄花樣的精采喜劇。
二十、《愛從心開始》Last Chance Harvey
編導太過任性地依賴艾瑪湯普遜與達斯汀霍夫曼這兩個閃亮的卓越演員,以為純粹把簡單空洞的情境丟給他們,就足以撐起整部影片了。事實雖也是如此,但就這樣一個奇妙難得的機會來說,它顯得浪費了。這是給我的偶像艾瑪湯普遜的特別保留席。
最失望的電影(好像也沒必要囉唆,這絕對不是指今年最爛的電影,甚至這些電影也根本不算爛,只是因為我期待很高,所以失望落空的感覺特別刻骨銘心,所以也紀錄一下):
一、《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這一年有很多過度的電影,華語片中以《永久居留》為最,外語片中則首推鬼才編劇查理考夫曼自編自導的《紐約浮世繪》。考夫曼像是怕自己再也沒機會當導演般地使出渾身解數,拼了老命地耍弄他著迷的後設樂趣,一直塞、一直塞、一直塞、一直塞的結果,是讓我一點兒都樂不起來,反而是飽脹得反胃、頭暈得快昏迷。
二、《赤壁2:決戰天下》
或許是上集太精采,期待了許久的《赤壁 2》,所有讓人津津樂道的說書橋段,全變成味如嚼蠟的照本宣科,徒有誇張的特寫場面撐住眼皮。片尾又突然一轉,冒出個莫名其妙的小喬夜訪敵營,與天外飛來一筆的反戰氣息,讓人幾乎要口吐白沫。如要另闢蹊徑、改造野史印象,就要有昆丁塔倫提諾的偏執張狂的勇氣,否則還是專心在說故事上就好。
三、《崖上的波妞》
純粹是個人的神經不正常作祟。但是,當波妞變得像鴨嘴獸一樣,赤腳在海浪上狂奔要去找宗介的時候,真的讓我覺得毛骨悚然(而且那隻金魚還喜歡吃火腿),簡直比咒怨還要嚇人。當場讓我從童話的幻夢中驚醒。不舒服、不舒服~~~
四、《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ake、《海盜電台》The Boat That Rocked
先不論伍茲塔克音樂節在這個故事中是否應該有其關鍵的意義,光是在處理時代風潮下男主角在家庭與自我間的兩難,這部片所呈現出的層次感與厚實度,就搆不著李安原本應有的水準,李安在時代氣息與個人風格間的捉襟見肘已非頭一遭,《胡士托風波》只稍稍強過《與魔鬼共騎》而已。同樣描寫六○年代、搖滾樂、性解放與反叛的《海盜電台》,同樣保有理察寇蒂斯著迷的大堆頭與美英情結特色,但整部片卻像是丟進了過多食材的濃湯,而且每種料都還半生不熟,實在讓人難有滿足感。
五、《2009名揚四海》Fame
八○年代的青春茫然與失控,換上21世紀新的漂亮臉孔與當代流行音樂外衣,卻變成了電影版的『星光大道』。親愛的好萊塢,我們要的並不只是虛假的微笑與「加油,好嗎?」的白癡鼓勵而已,好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