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02 08:31:55| 人氣7,3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啓慧班5題目道與教差別

道與教的差別              107.5.1 府城 啓慧班   劉淑娟
 
一、前言:
   我們都學習過「道之宗旨」,可以知道--道之宗旨的宏偉。其中之一宗旨乃是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
   在過去的歷史各教聖人奉天明命降生凡塵。
◆內則承續性理眞傳使道統能綿延不斷;
◆外則著經立說教化萬民,爲大同世界鋪路。
 
在當時因爲單傳獨授,所以各教聖人的門下能得授性理眞傳的人已是微乎其微了,到心法失傳後,各教所留下的只有一些經典教化而已。
   今正逢三期末刼,  上天慈悲,不惜性理眞傳的寶貴,大開普渡救渡眾生,只要根基、祖德、佛緣具足者,都會經過引保二師的引進與保證,立下十條大愿,就能求得此真理天道性理真傳,說起來實在是太榮幸了。
   也因此世人會不明因由,不了解「道」及不了解此殊勝因緣,會問:我們所說的道,到底是屬於那一教門,認為一貫道是新興起的一門宗教,與一般教門沒有兩樣;甚至連天道的弟子,也常跟教門分不清楚,如果這疑惑沒有把它解開,而讓它常存於心中的話,這對於修道是一大障礙如此在學道過程中,就不能放開胸襟邁開腳步大步的邁進,因此對於「道與教的差別」,必需做一探討,期使道親能夠更有自信,更為肯定來精進修持。
   爲了解開這個疑惑,後學今天就以「道與教的差別」來和各位同修大德互相學習。
 
二、道和教的認識  
1. 道與教的體用性 (道是教之體,敎是道之用 )
•道是萬物的本源,萬教的宗旨,是心法的傳授,讓人們能窮理
盡性,得知生命的源頭,實修的結果,可以脫輪廻超生了死,  
歸根復命,成聖成佛。
•教是一種敎化,是道的顯現,教化人去邪心,歸正念,去惡從善,只是求來世的果報而已,終還是在四生六道輪廻中。
 
道與教雖然有如此之別,但是兩者不能獨自個別存在,因爲「道  
無教不興,教無道不立。」所以我們現在修行也是一樣,必須  
一方面傳道,一方面教化於世,到處成全到處施敎勸善。 
 
•假若不去傳道渡衆,衆生則不能得道;
若不成全敎化,眾生不能明理。 
•如果只有道而沒有敎化的話,人們雖然得了道,卻不明白道,
也就不會修道行道,如此道也就不能行於天下而人人受用了;
•如果只有施教而沒有性理心法的傳授,則人人不能知道性命的
源頭,根本既然不知,則各持己見,因而不能固立,終必分門 
別派而紛爭了。 
所以說道是體,是教的根本;教是用,是道的作用。 
 
2. 道與教的相互性
  『法雨普施種善因,建化門庭暫歇身;(教)
    於今得指正法眼,領會玄旨了死生。(道)』
◆「教」者,乃屬道的外圍的工夫,就是由道所生發之萬法、
萬行、萬端,用來教化於世人的,是為「道」之用也。
 
其實,道和教是不能分的,既然不能分,為什麼有兩個名相呢?理由是為使初學者容易了解。
   涅槃經:菩薩有十地的修證,咱們歷劫來的習氣,雖然本來沒有,但污染後就像燈受到外面的塵埃遮蔽一樣,雖不會影響其本體光明,然終究是光明應用不出來,所以,在教的方面,必須擦掉這些塵埃,擦掉幾分,光明就顯幾分。本性本來光明,但落在後天有六塵,受七情六慾的污染,這些東西,不修證可以嗎?
教的方面是有修;而道是絕對的,是不受汙染,不必修的,差別就在此。
 
♦在六祖壇經中由神秀所做的偈,咱們就能了解,以教化漸修為
修道的立基,他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是執有修有證,對自性「本自」清淨不清楚,所以未受 
到五祖肯定。 咱們落後天之後,受到種種污染,變成意識作主, 
迷真逐妄,使咱們本有的光明德性遮住(所謂:污染即不得)。 
所以,必須借漸修而漸悟,這樣的話,神秀大師的偈就很好用 
了。因為習氣是慢慢染上的,所以,要去掉這些習氣,同樣是 
漸漸的去掉。 
 
♦而在槽廠破柴踏碓的惠能,卻以相反的偈語破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個是執於有修有證(認為自性本體必須靠修行才能清淨)。
♦一個是執於無修無證(認為自性本體是空無一物的不須修持)。  
這兩首偈還在有無的對待法中,所以,五祖也說這偈亦未見性。 
♦後來,五祖對惠能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使他
超越有無,直證本心,因此才繼承祖師位(道脈的傳承)。 
★現值末法時期正法再興,天道大開普渡先求而後修,因此在道場的修辦因緣就可以看出道與教的不可分的相互性叫作:頓悟漸修的工夫,要內聖外王、要福慧雙修。
   
我們求道明師一指點的當下是頓悟(直指心性);後來的參班學道、學禮節、渡人成全、服務廚務….等等都是漸修的功夫了。但必須無為而為,以道心、真誠的心、沒有分別執著的心,來修辦道,來行功了愿,才能積功累德,才是在累積成道的資糧;但若是有心而為,在生活中、在修辦道中,隨著了脾氣毛病、我執我相、摃高我慢的態度來作主,做事中生出了是非心、計較心、破壞道場的和諧來做佛事的話,就只有過而無功,實際上,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被你渡盡了,只要有貪嗔癡在,就無法超生了死,那就如竹籃打水一場空,可惜啊!所以道和教是相互性的。
 
三、道與教的差別 (在相互性中各有其要旨)
 
1依本質而論:
※道是教之體(本),教是道之用(末)。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五教(儒、道、佛、耶、回)聖人奉天命降凡塵,先教化世人。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五教同源莫分別,各有因緣化四方。
※道無教不興,教無道不立。
 
2依功用而論:
※道是心法相傳,一指直超,超氣入理。
 道可以識自本性,解脫輪迴,超生了死。
※教是循循善誘,勸說宣化,趨善避惡。
 教使人改邪歸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3依形態而論:
※道是真常不變的理路,
 道不受時間、空間、人種、習俗、文化背景、語言文字的影響
 ,是不變的真理法則。
※教是應機存在的法門。
 教隨時間、空間、人種、習俗、民族語言文化的不同,因時因
 地因人而制宜。
 
4依宗旨而論:
※道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頓悟之法,先得後修。
 (道本不必修,但莫染著)
※教是教人回返於道,漸修默化,改惡向善,先修後得。
 (修道之謂教:道-德-仁─義-禮)
 
備註: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聖人在世時能將大道行於天下。
當聖人辭世後,世人只能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做到德;
做不到德,就要求做到仁;做不到仁,就要求做到義;
做不到義,就要求做到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禮是最低的標準不能再低了,禮是忠信等美德最少時的規範,
可說是亂象的開始。            道德經 第38章
 
5.依時運而論:
※道:有隱有顯,應時應運,非時不降;
     得之者成聖成賢,超脫輪迴。
♦隱時:代代祖師,有親傳與遙接心法,單傳獨授,以接續道脈。 
♦顯時:大開普渡,凡夫俗子,只要佛緣具足,皆能求道。 
※教:常有的,淵遠普行,行普通之教化,修之者成善人,可享
     來世福報但仍在輪迴中
 
6.依傳授而論:
※道主權在天屬暗傳,非時不降非人不傳。 (公冶長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  
※教主權在人屬明授,不分男女老幼、古今中外,人人可聞知。
  註:(孔子有弟子三千,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四科十哲)
※道之主權在天,是天命真傳,是奉  無極老母天命,暗釣賢良,
 非人不傳,所傳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無上法是頓法。
※教之主權在人,是平等法是漸法,口說言勸。
 教法之傳承則毋需天命,各教之神職人員,有心佈道傳福音
 者皆可。
 
7依儀式而論:         (道降火宅,道降庶民)
※道需明師指授,有引保師為證;求道儀式隆重莊嚴,
 請壇後百步內諸神護法,天機密寶不公開。
※教無類別,不必引保。不論四肢健全否。
 儒教祭天拜地,佛教受戒皈依,道教求師訪道,
 耶教受洗禮拜,回教膜拜阿拉。 
 
♦早在天道未大開普度之前,五教聖人早已教化世人在先,自古以來各教聖人與高僧大德修行人,他們累生苦修苦煉,為的就是找到這個本來面目,留下經典都是在為世人點醒印證,要回復真性作主,以求能夠出離人生苦海。
 
♦耶穌的先鋒施洗約翰曾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要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馬太福音 第3章 第11節)
 
★「聖靈與火的施洗」,指的更是「求道」這件殊勝的大事。
★所以「求道」不是否認原有信仰,去信另一個新宗教,而是透過求道來印證「五教同根源」、「萬教同一理」,一切信仰的根源就是「道」。
 
四.道無教不興,教無道不立
①【五教宗旨不離道】道無教不興
儒-宗旨-執中貫一,存心養性,主忠恕
    (綱常倫理素位而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道-宗旨-抱元守一,修心煉性,主無為
    (三花聚頂天人合一,誠心所在感而遂通) 註1
佛-宗旨-萬法歸一,明心見性,主慈悲
    (民胞物與大度能容,眾生無二冤親平等)
耶-宗旨-默禱親一,洗心移性,主博愛
    (神愛世人無有分別,感恩懺悔同回天國)
回-宗旨-清真返一,堅心定性,主清真
    (清心寡欲真心事主,無我無人一心許天)
 
下面介紹之: 
♦儒教的忠恕,道教的無為,佛教的慈悲,耶教的博愛,回教的清真,各教的說法雖是不同,但是五教聖人教化眾生的宗旨卻是相同,都是在指引靈性歸鄉的明路。
眾仙佛神聖,幾千年來,所以受千千萬萬人朝拜恭敬,就是因為他們慈悲、無為、忠恕、博愛、清真。
 
忠恕: 盡己之謂忠,推之人曰恕,待人忠恕,是仁的基本要求。
(儒教) 一以貫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無為: 無成見而有作為,為而不爭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信念。
(道教)
 
慈悲: 慈是予一切眾生樂;悲是拔一切眾生苦。
(佛教)慈與悲是四無量心的基礎。慈悲才能喜捨。
     慈悲沒有界限,沒有分別執著,才叫大慈大悲。
     修道要培養慈悲心。
 
博愛: 廣泛平等無差別地愛一切人及萬物。
(耶教)
 
清真: 儉樸純真、真實自然以及純潔天真之意。
(回教)清淨無染。合法的。合乎自然法則。
 
②【離道宗旨生質變】教無道不立
♦末法時期,人心不古,教行異化,失道宗旨。
異化現象: 
※儒敎變成功名化:
     四書五經成為科舉的工具(科舉制度 上京考試 求官位)
     (功利掛帥,綱常淪喪 父不父 子不子)
※道教變成法術化:(術:幻術魔術 流:醫卜星相 動:氣功 練身)
     術流動靜與怪力亂神充斥   (靜:靜坐 冥想)
   (求神問卜,充斥騙財騙色社會事件)
※佛教變成避世化:
     空門成為失敗者的避難所
   (不明佛法隨意歸依,造成家庭問題)
 
※耶教變成點綴化:
     祈禱讚美告解表面形式化
   (平安聖誕舞會狂歡,不知內在基督)
※囘教變成種族化:
     偏執狂熱排他報復起戰爭(排斥他教 宗教戰爭)
   (盲目崇拜偶像,黨同伐異手段激烈)
 
看到這裡:教已經流於邪化,異化→→流於四生六道輪迴了。 
 
〔說明〕末法時期人心丕變,當初五教聖人創教的真髓已經失傳,
教已偏離了道之宗旨,各宗教法門的門徒,不是敲打唸唱、求神託佛、祈禱賜福,便是講說經典,解釋字句;孔子的忠恕,老君的無為,佛陀的慈悲,耶穌的博愛,穆罕默德的清真,無人追究探討學習,而如何回去真正的老故鄉,更是無人提起,都只想求仙佛神聖保佑,卻不想學仙佛神聖的行為。
 
♦「各教淪成末法,天降大道重演正法。」
在此末世之時,科技發展臻於巔峯,物質文明的享受也到極至,相對的“道德衰敗,人性被物慾充塞矇蔽着。
各敎淪於末法,各敎功用已不足以啓發人之良心,挽囘衰頹的道德,故天降真道,正法再興。
如今天道普傳,指明了五教聖人的真心實意,和回去真正故家鄉的道路,這乃是千古難逢的良機,假使不知求道,實在太可惜!
五、結語
1道與教是體用、本末關係,相互依存。
2藉由教化明乎道,得道須將教化傳。
3摸得著根的成佛祖,摸不著根的瞎修行。
4求佛是妄想,拜佛是愚癡,學佛才是弟子。
5知「道」不行,「道」非我有。(知行合一,體用一如)
 口說是教,身行才是道。
 (道因聖人而顯,聖人因道而稱)
 
最後以一首詩和大家共同勉勵:
   幸得三寶明舊主,虔修大道返故鄉,
   今生不向彼岸渡,刼後懺悔復如何。
 
感恩  天恩師德!
     
【道之宗旨】
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敦品崇禮,孝父母,重師尊,
信朋友,和鄉鄰,改惡向善,講明五倫八德,
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洗心滌慮,
借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

台長: bearwang5687
人氣(7,332)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