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15 05:16:12| 人氣2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公務員沒理由抱怨?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吐槽「彆扭」 與李鴻源隔空交火

江宜樺:公務員沒理由抱怨

2013/12/14 中國時報 政治新聞】

 

曾雩、唐筱恬/台北報導

內閣滿意度最高的內政部長李鴻源直言,台灣當前的政治氛圍、大環境「做起事來彆彆扭扭。」但行政院長江宜樺隨即「吐槽」,無論現實環境如何變化,身為公務人員就是要為人民服務,「不管多民粹的環境,都沒有理由猶豫、退縮,或者抱怨」。李、江兩人隔空交火,讓人嗅到濃濃火藥味。

 

 

江宜樺昨日出席「行政院暨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傑出公務人員表揚聯合頒獎典禮」。他期勉公務人員追求孫運璿高瞻遠矚、堅毅沉著的典範,無論擔任什麼角色,都要想辦法讓人民過得更好,讓人民對公務人員感到尊重,無愧於這個職位代表的意義。

 

要讓人民過得更好

江宜樺表示,投身公共事務就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等著被服務,永遠都沒有退縮、抱怨的空間,如果有所猶豫,代表並沒有真正了解投身公務的意義。

江睽還說,台灣有活潑的媒體,和多元民眾,今天的執政環境固然比以前複雜得多,但回顧過去的一百年裡,台灣經歷過退出聯合國、第二次石油危機等困境,「難道能說現在是最困難、最黑暗的時代嗎?」

同樣身為全國最高行政首長,江宜樺以孫運璿的典範期許自己,能透過重大政策,帶領國家在重重困境之中往前邁進。

江宜樺說,19701980對台灣而言,是非常關鍵的年代,對外與美國、日本斷交,國內發生美麗島事件,民主運動風起雲湧;孫運璿在那個時候為國家奠定許多基礎,讓台灣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今天,台灣有健全的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更應該設法推動政策,促進國家進步,而「不能以大環境不佳,無法施展為藉口」。

 

大環境不能當藉口

江宜樺還說,孫運璿從國營事業工程師做起,一路擔任政務官、行政院長、以及總統府資政,每一階段對國家的貢獻,都受到人民肯定,期許所有公務人員效法「孫運璿精神」,無論在什麼職位上,都能發揮力量。

此外,銓敘部昨天舉行102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記者會,銓敘部長張哲琛直指公務員若有熱忱解決問題,在現行法規制度下,還是能夠有所突破、能夠幫助別人,「公務員一定要改變心態,不要那麼保守消極」,這段發言對照內閣紛擾,也引發諸多聯想。

 

 

李鴻源:沒心結 不能說我唱反調

「彆彆扭扭」是指大環境 不是講某個人

 

陳文信/新北市報導

內政部長李鴻源嘆大環境讓官員「彆彆扭扭」,卻遭行政院長江宜樺回以「公務員沒抱怨空間」,兩人心結傳聞再掀波瀾。李鴻源昨日表示,他沒有心結,也遵守行政倫理,做好該做的事情,其他都是過多的揣測。

對於江李不合傳聞,李鴻源說,既定政策會往前推,推到一個時間後,總是要檢討,會改變是很正常的;過了幾年,政策本來就要轉彎,不代表原來的政策是錯誤的,「也不能解讀說我是在跟他(江揆)唱反調。」

李鴻源表示,對於外界過多的揣測,他不需要再多做因應,於事無補,還是把事情做好比較重要。他還說,政務官是「臨時雇員」,啥時要走也不是自己決定,他努力做好每天的角色,「我不擔心這件事,擔心也沒用,我會樂觀過每天的日子。」

李鴻源昨日下午赴新北市新店出席友善建築頒獎典禮,會前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與江揆互動及防災型都更等議題暢談十幾分鐘。對於江宜樺「公務員沒抱怨空間」的說法,他樂觀解讀說,「我覺得是一種鼓勵和督促吧,我所有事情都從正面解讀,所以我謝謝所有長官的指教。」

李鴻源還表示,他不需要對號入座,大家一起努力,江揆的話是講給所有人聽,「我是其中之一。」他說,看到江宜樺不會彆扭,他作公務員很久,懂得行政倫理的分寸,一定會努力做到該做的。

他解釋,「彆彆扭扭」是在講大環境,而不是講某個人,從基層公務員到政務官,到總統、院長,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例如做一件事情,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講這句話沒有針對性,那是大環境,我們要一起克服

對於外界關切兩人互動及對營建署長人事的討論,李鴻源強調,長官跟部屬不會有心結,他跟江揆是前後任內政部長,江對內政部比較瞭解,一級主管的位置,照慣例要跟院長諮商,且他與江揆已有共識,人事案先擱著,等組織改造塵埃落定後,再來處理。

 

分析:

「要讓人民過得更好」,這句透過官員嘴裡來對人民說的話,是經常聽到的。他的意思是,現在的人民的生活已經很好了,但是,我們要「要讓人民過得更好」。對官員自己來說,他「應該」這麼說,才能符合他現在是好官,未來仍然是好官的劇本的角色扮演的劇情台詞

可是,社會不是靠官員的華麗台詞就會自動產生發展的動能,也不是靠官員的勉勵就會自己產生有能力的人來發展社會。而是要改革、開放,產生新的自由,讓有能力的人能夠得到自由發展的機會,社會自然就會得到進步的發展。大陸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前,有能力的人在國內沒有發展的機會,自然是個人才外流的社會。改革、開放後,產生許多自由發展的機會,不管是在國內或國外,也不管是本國人或是外國人,有能力在大陸發展的許多人,自然就會到大陸去發展,造就了現在的大陸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而且正在向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邁進。

「為人民服務」這句話,在改革、開放前的大陸的毛澤東時代,對大陸同胞來說,可是耳熟能詳。勉勵大陸同胞「學雷鋒」、「增產報國」等等華麗的口號,也不可能讓大陸的經濟得到發展、社會得到進步。

但是,台灣社會在經濟發展已經趨向飽和,當前台灣社會的既得利益團隊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又無能為力看到他們自己長遠的利益的情況下,絕不改革、開放。就演著過去在大陸曾經上演過的改革、開放前的老戲碼。社會的發展就自然處於停滯狀態。

也由於他們自以為台灣社會是有健全的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是完美的,因此,台灣社會就再也不會得到進步的發展。

因為,他們的「官員」的身份的「角色扮演」的潛意識活動,大大的壓抑了他們的「個人責任」的「自我發展」的意識活動。

由於他們的行為是潛意識的,也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台灣的政治人物絕無可能知道如何改變世界的大環境。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台灣惡劣的大環境就是他們製造的。他們說「我們要一起克服」大環境的時候,其實是毫無「個人責任」的知覺存在的,也就是無人需負責的意思。群眾心理就是這樣運作的。

銓敘部長張哲琛直指公務員若有熱忱解決問題,在現行法規制度下,還是能夠有所突破、能夠幫助別人,「公務員一定要改變心態,不要那麼保守消極」。

台灣的許多官員對公務員說這樣的話,其實就是他們自己的寫照。眼光短淺的既得利益團隊,自然就會處於守成的心理狀態

心態是意識的,心理狀態是潛意識的。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無能為力去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是什麼。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人會罹患心理疾病,而且惡性循環,越來越嚴重。

台長: freudhayek
人氣(273)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