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昇專輯合成圖/關魚/2003)
卷頭的批ㄟ司,2003/2/27
我是從國一開始聽華語流行專輯,若要談及「比較有系統地聽一個歌手」,就是高一下學期從陳昇開始(1988),一直到我研究所畢業(1996)。開始工作後,陳昇的專輯我是有一張沒一張的買,由角頭音樂出產的唱片,如陳建年、巴奈、三橘之戀等等,其吸引力對我已遠大於陳昇出的專輯。
但陳昇早期的音樂對我還是非常重要的,他早期如詩如刀的歌詞,尤其努力創作描寫社會現象的歌曲,都是我至今仍然非常喜歡的作品,也使他在「1988--1996」這九年間,在華語流行樂壇樹立獨一無二的「陳昇品牌」,從「非主流歌手」起家,到逐漸說服大眾的耳朵,終於成為「有那麼一點主流的歌手」。
此篇整理的六段留言,不算是對陳昇專輯的評論,只能算是跟大家閒聊我這些年對陳昇轉變的「感受」。等到哪天有空也有適當的心情,再來對他的諸多作品,寫篇正式的評論吧。
------------------------------------------------------
之一、2003/01/04
------------------------------------------------------
好久沒寫跟音樂有關的文章了。
最近逛新聞台逛到一個同校畢業的台長那兒,看到他的後台在聊陳昇,忍不住就寫了一些咚咚。要好好談陳昇需要好心情加上好空檔,現在只能隨性所致的談談。
陳昇出「擁擠的樂園」時,我念高一,聽了他的專輯立刻將這位歌手列為我的最愛之一,從「擁擠的樂園」到「別讓我哭」共五張專輯,加上新寶島康樂隊的前三張專輯,伴隨我度過高中和大學的歲月。
並不太喜歡「恨情歌」那張,認為他的顛峰成熟之作是「SUMMER」,之後陳昇就被我歸類為「江郎才盡的中年男子」,很難再引起我的感動。
我喜歡陳昇的非情歌遠大於他的情歌,例如我喜歡「貪婪之歌」勝於「然而」,喜歡「黑水溝」勝於「別讓我哭」,喜歡「海豚阿德」勝於「鏡子」。
我為他的「半生情」寫過一篇小說「琴情」: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boutfish7/3/2172113/20030131215420/
------------------------------------------------------
之二、2003/01/06
------------------------------------------------------
樓上那篇是留在「如是我聞」新聞台留言版的。
(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kpr/)
後來該台長「僧」跑來關魚新聞台來認同學,順便聊了一下陳昇,我又答覆如下:
陳昇哪,我一直很想在詩歌台寫篇文章談談他。我最欣賞陳昇的地方,在於他當年能把誠實、誠意、創意和才華融合在一起,而且敢於寫出別人寫不出的歌來發表。
還記得他在第一張專輯的封面這麼說著:
「如果你們覺得我有點怪,那是因為我太真實。」
當年是個流行電子樂和鍵盤樂編曲的時代,陳昇堅持用各樂手來真實演奏,用「真實而非修飾過的」唱腔來唱,的確非常獨樹一格。
但如果不是因為他的歌曲本身充滿自我反省和社會關懷,即使有「真實」的特色我也不見得會那麼欣賞他。
------------------------------------------------------
之三、2003/01/07
------------------------------------------------------
在一個叫做「不負責音樂論壇」的地方,同樣用「聊天的方式」跟人談陳昇,結果有位「看起來像對岸同胞」的網友回應說,他反倒是最喜歡「恨情歌」那張專輯。
我回應如下:
聽音樂本來就是青菜蘿蔔各有喜好的,對於一個已經聽陳昇聽了十五年的老聽友如我而言,個人非常主觀的看法:他因為淪落在「酒色財氣」中太多,導致過往的「豪情才氣」都遺失了。
他還遺落了我品評一個創作人時最講究和重視的:
勇敢的誠實和深刻的關懷。
------------------------------------------------------
之四、2003/01/07
------------------------------------------------------
即使「陳昇式的情歌」如〈魔鬼的情詩〉專輯是陳昇走紅的原因,但他所做的每一首「非情歌」幾乎都讓我愛不釋手,很希望陳昇有一天能出張〈漢子的非情話〉之類的精選輯。上面提到的不負責音樂論壇,有位「黑調公關」表示他對陳昇的不同意見↓
========================
黑調公關說:
>陳昇的音樂,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而改變,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演化,
>而且是男人特有的「演化」
>(至於你要認為是進化或退化,都不重要)。
>就跟文字一樣,寫作者想表達的東西,
>未必能夠如實的反應在讀者心裡,音樂的情況亦同。
========================
我的回應是:
如果把主詞從陳昇換成「羅大佑」,是否也能適用呢?
聽音樂就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喝來燙口的東西,我可能甘之如飴,所以談論音樂本來就沒有「對錯」可言,我們都從不同的耳朵接收,不同的心底轉化出感想。
我也能瞭解,一個以賣流行創作維生的音樂人,要他保持「對自己創作完全的誠實」真的太困難了。他除了要自己勇敢,也要:
一、幫他出錢作唱片的老闆勇敢
二、幫他製作唱片的製作人勇敢(還好陳昇都是自己製作)
三、幫他宣傳唱片的宣傳規劃勇敢
台灣的音樂人都是被上面三者先打敗了,然後才有機會端出「自己也不太滿意的作品來」。我從陳昇後期的音樂聽出他被打敗的部分,尤其是當我跟幾個曾在滾石任職的重要人士聊過陳昇之後,更確定了我原先的體會和觀察。
就比如說,「貪婪之歌」一出來,我就大大肯定了滾石唱片的勇敢,因為才高三的我一聽到這張專輯就肯定它一定會賣得很慘,可是滾石還是敢順著陳昇的意思出。
如今呢?滾石能夠堅持好音樂比市場調查重要的高層人事已非,這幾年來出版的陳昇專輯,到底保留了多少「昇哥原先想製作的原味」?
如果有機會,我倒是很想問問陳昇本人會怎麼回答。
------------------------------------------------------
之五、2003/01/07
------------------------------------------------------
再補充一個我品評音樂的線索:
賣作品的音樂人到底需不需要對消費者負責?
說不要,那實在是天方夜譚,可以自彈自唱乾脆不要出來賣,一旦踏出了「自娛」的領域到「娛人」去,就不得不正視「娛人效果」究竟達到沒有。
只要活著,每個人都在「演化」。但如果朝退化的方式走,一個曾經大受歡迎的歌手很容易迅速被聽者遺棄。至於進化呢?個人認為:
進化的定義雖也是每個人不同,只要創作者十分肯定非常自信是「朝著進化」的方向在創作,那就夠了。人必先自娛而後娛人,連自己也娛不了的作品,還是壓在箱底罷!
------------------------------------------------------
之六、2003/01/08
------------------------------------------------------
根據調查,陳昇最受歡迎的歌叫做「把悲傷留給自己」,他也因為這歌而擺脫「不會賣的歌手」的惡名,但也只是從幾萬張變成超過十萬張而已。SUMMER是另一首他廣受歡迎的歌,但據我瞭解,銷售沒有超過把悲傷留給自己。
陳昇十年前在接受「午夜琴聲」主持人李文媛專訪時,曾這麼回答,大意如下:
「我到現在還不知道這首歌(指把悲傷留給自己)到底是怎麼了呢?這不是我最愛的一首,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愛聽?我也只是想寫中年男子對戀愛『那就這樣吧...』的心情而已....」
關魚,2003/1/04--1/08
批ㄟ司
陳昇專輯合成圖片原圖取材自「昇網」:
http://bobbych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