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07 22:18:21| 人氣3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成唯識論述記-5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五(論文卷一之五)

   唐京兆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第三,合難二十四諦,唯除我體前已破故,於中文有其五,第一難其總別。

又三是別,大等是總,總別一故應非一三。

 又三是各各別體故;大等是總,總是一法故。非謂三成其大遂異,此即乘前一相為難,三事和合成一大等,大等名總,雖總別不同,而性定是一。如金轉為環,非離環外別有金故。以本三事,從大等難量云:「汝許別三事,應是一非三。」因云:「性即總故,如總大等,以總大等從三。」難云:「大等總法應是三非一。」因云:「體即別三故,如三別性。」此中論文更互相非,謂總非一別非是三。彼若轉計言:「誰言所成大等諸法,各是一耶?」三合成故非是一相,其中諸相實各各別,合故似一。

此三變時,若不和合成一相者,應如未變,如何現見是一色等?

 第二,破轉計非成一相,此三變時者,謂三事轉變,成大等時,若不和合成一相者,意說三體各變一相,即大等法體亦有三,非一相故。此上牒計下正申難,應如未變三事本體,即應見三如何見一?量云:「三事和合所成之相,應見三別,許有三故。」如見三相體未變時,又若不和合但成一相,相中有三者,何故現見是一色等?世間現見色唯是一,而言但由三法成故。色等三別者,即違現量及世間過,量云:「色等諸法應各見三,體有三故,如汝三事。」此難三體成三相義,次下更難成一相義,前第一翻難:「相應三或應非一。」雖似同此難,此難若成一相,失本三相及與本體,故與前失體性各別。

若三和合成一相者,應失本別相,體亦應隨失。

 此第三,破三事和合共成一相,一相即大等,量云:「汝根本三相,共成一相時,根本三相應無三相,即一相故,猶如一相,相既失本體亦應然,相體一故。」量云:「成相之時,根本三體應無有三,以相即體故,如所成相。」

不可說三各有二相,一總二別,總即別故,總亦應三如何見一?

 此第四文,由彼復計根本三事,各有二相,一總二別,成相之時所成大等,但見總一,根本三事即見三別,今破於此第一量云:「大等總法應非是總,即三體故,如三別相以別為總,為難亦爾。」又徴三事所有總相,若不是一亦應見三,相即體故,如三事體體應見一,即總相故。猶如總相,三事總相若有三種,不應見一有三種故。如本三事,三事別相不應見三,即一相故如大等相。

自下第五,彼復計言,三事之上各有三相,謂初薩埵有一自相,及剌闍答摩二事之相,餘之二法展轉相望,各有三相,相雜共成大等諸法,九相難了遂見一相,其實於中各有三相,相雜而住。

若謂三體各有三相,和雜難知故見一者。

 此牒彼執。

既有三相寧見為一?

 下有五難,第一既云各有三相,還應見三,如何見一?大等法中應見三相,相即體故猶如三體,大等諸相或應見九,即本相故。如三體上所有九相,各三相故不應見一,如前見色,此中一一更互為量,准為之也。

復如何知,三事有異?

 第二比量,又此三中各有三相,共成大等,如何知三事各有異耶?三事比量各有一種,且為一量云:「汝薩埵剌闍二法,應非薩埵剌闍,具三相故如答摩,或應此二即是答摩,有三相故如答摩。」既爾,如何知三事別?

若彼一一皆具三相,應一一事能成色等,何所闕少待三和合?

 自下第三,更難三德一一應然,謂此三事,一應能成諸法大等,何假須三?具三相故如三事合,量云:「薩埵一法應成大等,具三相故,如答摩等合時,若言緣闕一不成者,何所闕少而待三耶?若言要由三三相合,能成大等,故一本事不能成大等。」

體亦應各三,以體即相故。

 此下第四量云:「又彼一一應有三體,體即相故猶如本相。」一一為量或總為量,自下第五總難大等,應無差別。

又大等法皆三合成,展轉相望應無差別。

 量云:「除大諦外餘慢等法,應與大無別,三合成故。」如大以大望慢等無別,即爾,以慢望大等無別亦然。二十三法展轉,合有二十三量,如若說言皆無別者。

是則因果唯量諸大,諸根差別皆不得成。

 總結違宗,是則大為因,慢為果,五唯量五大,十一根無差別故,皆不成也。

若爾,一根應得一切境,或應一境一切根所得。

 此顯無別不成所由,違現量過。即無差別,一根應得一切境,或應一境一切根所得,無差別故。以互為喻宗亦復爾,此有二量:「且以一根望非所得,一切境界應亦得之,以體無別故。」如自所對境,境望於根亦有是責,然佛性論亦有此難。

世間現見情與非情,淨穢等物,現比量等皆應無異,便為大失。

 前違現量,此違世間。

故彼所執實法不成,但是妄情計度為有。

 總結彼非如文可解,第三文也,此中數論及與勝論,各有十八部,異執競興如別抄記。

 自下第二破勝論義,成劫之末人壽無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此云鵂鶹,晝避色聲匿跡山藪,夜絕視聽方行乞食,時人謂似鵂鶹,因以名也。謂即獯猴之異名焉,舊云優婁佉,訛也。或名羯拏僕,羯拏云米齊,僕翻為食。先為夜遊驚他姙婦,遂收場碾,糠粃之中米齊食之,故以名也。時人號曰食米齊仙人。舊云蹇尼陀訛也;亦云吠世迦,此翻為勝,造六句論,諸論罕匹故云勝也。或勝人所造故名勝論,舊云後世師,或云鞞世師,皆訛略也。勝論之師造勝論者,名勝論師,多年修道遂獲五通,謂證菩提便欣不滅,但嗟所悟未有傳人,愍世有情癡無慧目,乃觀七德授法令傳,一,生中國,二,父母俱是婆羅門姓,三,有般涅槃性,四,身相具足,五,聰明辨捷,六,性行柔和,七,有大悲心。經無量時無具七者,後住多劫,婆羅泥斯國,有婆羅門名摩納縛迦,此云儒童,其儒童子名般遮尸棄,此言五頂,頂髮五旋頭有五角,其人七德雖具,根熟稍遲,既染妻孥卒難化導,經無量歲伺其根熟,後三千歲因入戲園,與其妻室競華相忿,鵂鶹因此乘通化之,五頂不從仙人且返,又三千歲化又不得,更三千年兩競尤甚相厭既切,仰念空仙,仙人應時神力,化引騰虛,迎往所住山中,徐說所悟六句義法,一,實,二,德,三,業,四,有,五,同異,六,和合。此依百論及此本破,唯有六句義法,後其苗裔名為惠月,立十句義,於中略以三門分別,一,列總別名,二,出體性,三,諸門辨釋。列總名者,一,實,二,德,三,業,四,同,五,異,六,和合,七,有能,八,無能,九,俱分,十,無說。列別名者,實有九種,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時,七,方,八,我,九,意。德有二十四種,一,色,二,味,三,香,四,觸,五,數,六,量,七,別性,八,合,九,離,十,彼性,十一,此性,十二,覺,十三,樂,十四,苦,十五,欲,十六,嗔,十七,勤勇,十八,重性,十九,液性,二十,閏,二十一,行,二十二,法,二十三,非法,二十四,聲。業有五種,一,取,二,捨,三,屈,四,伸,五,行。同體是一,實德業三同一有故,異體許多依九實故,而數不定。或總實異或別實異,九實一一有細分故,和合是一。有能無能體許有多,實德業三得果之時,或共不共故。俱分亦多,實德業三各別性故。無說有五,一,未生無,二,已滅無,三,更互無,四,不會無,五,畢竟無。第二出其體性,九實體者,若有色味香觸名地,以德顯地也。若有色味觸,及液潤名水;若有色觸名火,若有觸名風,唯有聲名空;別有空大,非空無為亦非空界色,若是彼此俱不俱,遲速能詮之因,及此能緣之因名時,若是東南等,能詮之因及能緣因名方;若是覺樂苦等,九德和合,因緣能起智相名我;若是覺樂苦等,九德不和合,因緣能起智相名意。此中以德顯其實體,諸德體者,眼所取一依名色,舌所取一依名味,鼻所取一依名香,皮所取一依名觸,一實非一實,詮緣之因名數,非一實者二以上數。量有五種,一,微性,唯二微果上有,如薩婆多論不可稱,若可稱者但重相形,非是輕也。此微性亦爾,唯最微名微,下短性亦爾。二,大性,三微果等以上方有,三,短性,唯二微果上有,四,長性,三微果等以上方有,五,圓性,有二種,一,極微,謂不和合,父母真實極微上有,二,極大,空時方我四實上有,以此四體遍周圓故。一,非一實等差別詮緣,因名別性,二,先不至物,今至時名合。此意但取初合名合。此別有三,一,隨一業生,以手打皷手有動作,所生之合業是動作也,二,俱業生,兩手相合皆動作故,三,三合生,如芽等生無有動作,與空等實合時,所生之合也。先二至物不至時名離,此亦有三,初二翻合如前可解,三,是離生,先造實果,由有他緣來離別之,果實便壞,與空等離,所生之離名為離生,依一二等數,時方等實,遠覺所待名為彼性,此物是一彼物是二等,故屬於數。此時彼時故屬於時,此方彼方故屬方等,此性翻彼,應知其相覺有二種,一現二比,謂至實色等根等合時,有了相生名為現量,此宗意說眼根舒光,至於色境方始取之,如燈照物,聲香味觸四境,來至於根方始取之,故見打鐘久方聞聲,聲來入耳方可聞也。根與至境鄰合之時,有了相生,此了相是現量體。比有二種,一,見同故,比見不相違法,而比於宗果,如見煙時比有火等,二,不見同故,比見相違法,而比宗果。如見雹時比禾稼損,見禾稼損比有風雹。適悅名樂逼惱名苦,希求色等名欲,損害色等名嗔,欲作事時先生策勵,此名勤勇,發動勢力是也。墜墮名為重性。地水火三,流注之因名為液性,地等攝因名潤。行有二種,一,念因,二,作因。現比智行,所生數習差別,名念因,即智種子;攢擲等業所生勢用,名作因。行是勢用,十句多說,作因名勢用,念因名行。法有二種,一,能轉,謂可愛身因,即得生死勝身之因,二,能還,謂離染緣正智喜因,即出世間之因,正智正因也,能得生死不可愛身,苦邪智因名為非法。耳所取一依名聲。五業體者,若於上下虛空等處,極微等,先合後離之因,名為取業;捨業翻此遠處先離;近處今合之因名屈,伸業翻此。有質礙實,先合後離之因,名行業。同句體者,謂實德業體性非無,能詮能緣之因名同,此體即是舊大有性,諸法同有故名為同,俱舍論云:「總同句義也。」異句體者,常於實轉,是遮德等心心所因,是表實性心心所因,但於實轉異實之物,實由有此異於德等,故名為異。和合體者,能令實等,不相離而相屬,此能詮緣因名和合。有能體者,實德業三,或時共一或時各別,造各自果因,定所須因。若無此者,應不能造果。無能體者,實德業三,或時共一或時各別,不造餘果決定所須因;若無此者,一法應能造一切果因,由有此唯造自果,不造餘果。俱分體者,即實德業三種體性,此三之上總俱分性,地等色等別俱分性,互於彼不轉,一切根所取,當舊所說同異性也,亦同亦異故名俱分。無說體者,初未生無,以實德業因緣不會,而未得生之無為體,二,已滅無,以實德業或因勢盡,或違緣生,雖生而壞之無為體,三,更互無,以實德等,彼此互無為其體性,四,不會無,以大有性及實德等,隨於是處不和不合,如彼處人不於此合,無為體性。五,畢竟無,以無因故,三時不生無為體性,此五既無體不可說,名無說也。自下第三諸門辨釋,於中有五,一,十句相望,一多分別大同和合,二,唯一物,德業及異,有能無能俱分無說,七唯多物實句一種,亦一亦多,空時方我意,五是一物,地水火風四是多物,第二十句相望,常無常分別,大同及異,和合有能無能俱分,六句是常非所作故。業唯無常,說是能作所作事故。實德無說亦常無常。九種實中,五是常四分別,地水火風,非所作者常。父母極微非所作故。所作者無常,子微以去皆無常故,餘五是常。二十四德中,覺樂苦欲嗔勤勇,法非法行,離彼性此性,聲香十四德是無常,其香唯地上有,設是極微上有,亦是無常如下引文,故十四德唯無常也。餘十或常或無常,色味香觸若地所有,唯是無常。因門中言:「火合為因,若地所有色味香觸等,同類為因,從前同類為因生故。」由此准知香唯無常,唯地有故。液性地火,所有一切是無常,數中二性等,數別性中二別性等,量中大性微性短性長性,唯是無常。圓性定唯是常,并餘色味觸,一數一別性,液性潤重性及合,隨所依實,若常無常。此等亦爾總有十法,通常無常。五無說中,三常一無常,一亦常亦無常,初未生無一向無常,與實德業生相違故,此若生時無便滅故。已滅更無更互無,畢竟無,三唯是常,性不違實等故。不會無,有常無常,如地等實覺樂等德,不相應故,一向是常;若自許德與自許實,雖未相應當必相應,一向無常。如常無常,所作非所作亦爾。三,有質礙無質礙分別,德業和合有能無能,俱分無說七句。唯無質礙實句九中;四無質礙,謂空時方我,餘五有礙,說意是微如二微果,許大而亦有礙,有性及異雖文不說,亦是無礙,合九句無礙也,四,現量境非現量境分別,此宗現量德句中覺,故彼論言:「覺有二種,一現二比,其業有性,并俱分皆現量得,論自說為諸根得故,無說句義非現量得。」論自說為諸根得故。無說句義非現量得,論亦自說唯比境故。和合句義,唯識說為非現量得,實句之中地水火風,父母極微非現量得,子微以上是現量得,下破順世及勝論中云:「極微聚集足成根境,何用果為?」故知爾也,餘空方時我意亦無文說。今解非現量得,德句之中聲唯現境,其覺樂苦欲嗔勤勇,是我現境文不重說。今解亦唯現境,重其德中水地德故,總有八德唯是現境,法非法全。行少分二德半,唯非現境。此行即是行中念因,非全取行故是半也,色味香觸數量別性合離,彼性此性液性潤及勢用,十三德半並通二種,此中勢用即行作因,非全取行故是半也。其異句義,有能無能,雖文無辨並非現得。異但是差別實因,非如俱分是實性故,有能無能因之所須,亦非現德。總言業有俱分三唯現得。異及和合有能無能無說,五非現得,餘二通二,五,常無常中,生果不生果分別,唯識唯難常生果故。雖有六句,一向是常,三通常無常,一唯無常。實中四種地水火風,父母極微常能生果。有能是常亦能生果,是作果時定所須故,餘五句全,空時方我意五實,雖常不能生果。論自誠說,德句准有能中,說有得果。所須十通常德,亦能生果,隨其所應,業雖生果而體無常,非此所說。無說雖亦有常,不能生果非根本故。此中所辨唯識所須。其餘諸門,實由幾德名為有德?乃至廣說,幾是所知?非此所要略不繁述,如十句說。

勝論所執實等句義,多實有性現量所得。

 破中有三,第一敘宗,第二正破,第三結非。此即初也,今敘有二,一,敘是實有,二,敘現量得。若敘實有破其六句,六句皆實,今言多者顯非一法,三法以上皆名多故。若破十句,九句實有第十是無,多分實有故實言多。現量得中若破六句,准下論文五現量得,說實等五現量所得,唯言和合非現量得,故說多言。若破十句總句而言,異及和合有能無能無說,非現量得,餘五現得。然多實有中,五現得四非現得,故言多是現量所得,即一多言通實現得,然說六句既是本計,故百論等不破十句,此論亦爾。然兼破十句,於理亦無違。

彼執非理,

 自下第二正破他非,於中有三,初且總非,次外返問,三為別破,此即初也。

所以者何?

 外返問也。

諸句義中且常住者,若能生果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

 此別破也,於中有五,一,總破諸句,二,別破實德,三,又總破諸句,四者,別破大有等三,五者,總結破諸句義。或分為三,初,總破諸句,二,別破有等,三,結破諸句。初中有三,一,總破,二,破實德,三,復合破。若准五段科,初中有二破,一,破常諸句,二,破無常諸句,破常中有二,一,難生果,二,難不生,此即初也,體是常住能生果者,父母地水火風,及德中十種通常者,并有能句常能生果,破此量云:「此等亦應體是無常,許能生果故,如所生果子微已去,皆能生果體無常故。」又宗如前,許有生果之作用故,如所生果。或總相言,諸句義中,能生果常者,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

若不生果,應非離識實有自性,如免角等。

 此難不生果,諸常住者,謂大有同異和合,無能俱分五全是常,空等五實常者,皆不能生果,除無說句以為喻故,又體是無非所破故,今以唯識難之,不可以無作用難,真如虛空為不定過,無作用故。量云:「此等實常不生果者,應非離識實有自性,許是常住不生果故,如免角等。」彼宗畢竟無,是常住故,以為同喻。因不言常有不定失,或餘句無常者,雖不生果,大乘不許有實體故,設許有體亦非離識,故無不定。然彼覺等既不離識,應犯相符。今言常住即除覺等,覺等攝在異喻中故,又不言常,除覺等以為同品亦得。文中宗等准理應知,又免角等亦非離識,彼此共成,真如空等亦不離識,無不定過。

諸無常者若有質礙,便有方分應可分析,如軍林等非實有性。

 下破諸句體無常者,於中二破,一,難有質礙者,二,難無質礙者,此難有質,實句中五,地水火風意皆有礙;意全,四本父母極微是常,非此中破,今破四子微等,此中二量,一云:「汝此四種無常有礙者,應可分析,有方分故如軍林等。」唯得有質礙為宗,簡別他句無礙無常者,無方分故;彼許軍林體有方分,然可分析,多虛疎法成軍林故。子實等不然,以體實有堅密一處,不可析故。軍謂四軍,林謂竹樹等,二云:「此等諸法應非實有,有方分故如軍林等,父母極微有圓量德合,故無方分;其子微等上有方分,意雖有礙量如子微,然無方分體是常住。」非此所破無不定失,又以可分析故為因,難非實有為第三量,已破之宗得成因故;然以理觀,唯此非實一句為宗,方分可析是二別因,彼宗理許可分析故,如斧等斷成多分故,便應二字,文便故來非則宗法,或有質礙為因亦得。

若無質礙如心心所,應非離此有實自性。

 此難無礙量,後之九句全是無礙,實句之中,空時方我四是無礙,今破無常無質礙者,即德句十四,全十少分及五業全,除無說句中,一全一少分,謂未生無全,不會無少分,非離識故。今破彼云:「汝宗此等,無常無礙法,除覺等外,應不離心心所,有實自性無質礙故,如覺樂等諸心心所,彼心心所即德句中,覺樂等攝,無常無礙故得為喻。」然無相符極成之失,簡覺等故,彼宗說為非離心等,故彼說意實,是有礙攝亦非是心,形如芥子,我所須具非謂心也,設若是心,其喻即有能立不成,無質礙因此不轉故。同品亦非定是有性,以非心故無過失也。然此文略故無簡別。

又彼所執地水火風,應非有礙,實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如堅濕煖動。

 自下第二別破實德,初總相對以破實德,後總結非堅濕等別,此即初也,初中有二,初以德例實,實非實攝,地水火風實句所攝,性是有礙。堅濕等法,是德句中觸德所攝,而是無礙,俱身根所得故。今翻覆為量破之,以實地等即德堅等。量云:「地水火風非有質礙,實句所攝,身根取故如堅濕等。」此中身根亦得大有同異,並在喻中。若但言非有礙,不言非是實句所攝,即有違宗失,有礙之言,簡無礙實句所攝,彼不說為無礙實故,又對無礙堅濕等故,故舉有礙下德句等,無礙等言亦準此釋。

即彼所執堅濕煖等,應非無礙德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如地水火風。

 此以堅等例於地等,如文可知,宗等如次,此煖言等,等取動觸數量,別性等十一法,彼說身根得十一德,一,觸,二,數,三,量,四,別性,五,合,六,離,七,彼性,八,此性,九,液性,十,潤,十一,勢用。即行作因,其地等四皆身根得,皆有觸故。色德在地水火風三,風中無色,彼以假實地等,俱名地等故眼所見,

地水火三,對青色等俱眼所見,準此應責。

 即以地等例於青等,眼見為因返覆為量,然不可言地非地攝,違自宗故。應言:「汝所執地非有質礙,實地所攝,非如所執實有自性。」實句所攝,故不違宗。彼眼亦見十一種德,除觸取色為量可知。

故知無實地水火風,與堅濕等,各別有性,亦非眼見實地水火。

 此總結非,彼地水等與堅等異,大乘之地即堅等,故會申正義,然不可言色即是地,今只可以彼此相例,非實非德,地等非見。又言地等非別堅等,地等非見,不可說色離地等無。文言雖總意顯別也,又應言地等,非眼所見,實句攝故猶如風等,此中文略亦非地等,是此意也。彼不說地等,耳等三根所取,故於此中但破見觸,此下第三重破實等。

又彼所執實句義中,有礙常者皆有礙故,如麤地等應是無常。

 實句義中有礙常者,即地水火風,父母極微及意,彼為礙故,此等五法應是無常,皆有礙故如麤地等,麤地等法,彼自計執為無常故,宗因喻等如文可知。

諸句義中,色根所取無質礙法,應皆有礙,許色根取故,如地水火風。

 下破諸句,無質礙法,色根所取者,即德句中,色味香觸聲五,及數等十種業,及大有俱分三色等性,故皆色根取,此無礙法應皆有礙,許色根取故,如地等四。此中許言明大有等,我宗不許體性是有,及色根取。彼論說根有五,鼻根即地舌根即水,眼根即火皮根即風,耳根即空,此於諸句何法攝耶?由此正解,即實句空取聲之時,於身起作用,名空耳根也。且十一德對其自根,一一簡略皆有一量,若二二合若三三合,乃至總對諸根說量,其義甚多,此中文總無簡略故。

又彼所執非實德等,應非離識有別自性,非實攝故如石女兒。

 此十句中,除實句外餘八句義,皆是非實,然此唯取有體句者,意明唯識翻返為量,且欲除實破餘八句,量云:「非實及覺樂等,餘德等八有體句,應非離識有別自性,汝許除心等非實句攝故,如石女兒。」石女兒無法,彼此不許識外有性,除心等言,簡覺等者,恐犯一分相符過故。文略不簡也,然佛法真如即識性故。亦非離識無不定過,虛空擇滅等理非心外,然假為喻。就他宗比量。又此中宗應云:「汝執為簡,所別不極成過。又因雖有他隨一過,謂實中火等,非異德中觸,而就他宗為論,故無此過。」故因簡略應云:「汝許非實攝故,明自不許也,即是非實為因,破餘八句,一一別除為八比量,次以非有為因,破餘八句。」

非有實等,應非離識有別自性,非有攝故如空華等。

 不以非德等為因,以非有為因,此中示方隅,令知多法一法,不離於識。又有等是實等自性,故便舉之也。量云:「非有性及覺樂等外,餘實句等,應非離識有別自性,許非有性之所攝故,如空華等。」文略不簡覺樂等也。此中簡略如前應知,此但除一有八比量,若二二除若三三除,乃至除八句,比量可知。前實等,等多體法,今有等,等一體法,又應別破九句,然多體法中,以實為首,一體法中以有為初,例示餘也,次下第四,別破有等性。

彼所執有,應離實等無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實德等。

 於中有三,一,破大有,二,難同異,三,破和合,初中有四,此即初也,彼計實等有法之外,別計有一大有之性,能有諸法,法若無此即體非有,如龜毛等故今破之,彼宗所執大有性者,應離實等八句之外,無別自性。汝宗許是非無法故,如實德等,等取業等,不言八句有不定過,或但言離三句亦得,其異句等非兩共成,無不定失,或遮決定相違,說八句勝非無之因。唯彼許於有性上有,故許言簡自隨一過,實等許非無,離實等外無別有。有性非無,應實等外無別有。難令實外無別有性,又遂令離實等外,即非有性。

若離實等應非有性,許異實等故,如畢竟無等。

 此中總因,若異二異三異四五,乃至異八皆得,若異八,一一有八比量,其二三等隨自計取,量云:「若離實等八句之外,應非有性,汝許異實等故,如畢竟無等,等未生無等。」彼宗除實以外,德等八句及龜毛等,皆名異實,且以畢竟無為喻也。又今以八句義為有法,唯但以無為同法喻,更復難令有性之上,更應立有性。

如有非無,無別有性,如何實等有別有性?

 如有性非是無法,有性無別有性有,實等亦非無,如何別有有?立量云:「汝有性應別有有性,許非無故,如實德等。」此中因有不定,同異亦許體非無不許有,有故彼非極成,故無不定。又總取所難之中,此中簡過如前應知,已下所有比量簡過,皆准可知更不繁指,次更逐令無法之上,別有無性。

若離有法有別有性,應離無法有別無性。

 無性體非有,無上不立無;有法體非無,何須別立有?彼若言有法雖非無,不自有故須有有,亦應無法不自無,無法之外別立無,此責恒齊何妨違難?量云:「汝第十句,無法之外應別立性。」因云:「除大有同異和合等,六句之外有無二法,互相違故,如實德業。」因中不言,除大有等者,即有不定過,為如實德等,與無互違,故無法之外更別立性,為如大有等,無法互違;故無法之外,不別立性,故今簡言除有等六。

彼既不然此云何爾?故彼有性唯妄計度。

 總結非之,彼無既更不別立性,然者,有性應不爾,故彼有性唯妄計度。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五

台長: awe
人氣(35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成唯識論述記 |
此分類下一篇:成唯識論述記-6
此分類上一篇:成唯識論述記-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