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01 02:44:29| 人氣1,0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法國五月: 《莎西在地下鐵》(Zazie dans le metro)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如果《紅汽球》是餐前小吃, (也可以是"搭豬頭骨", 誰叫有關方面沒有太多宣傳, 只有替廣大市民求了下下籤的何志平局長, 在《明報》替《紅汽球》撰文!) , 那《莎西在地下鐵》(Zazie dans le metro, 1960) 肯定是叫人胃口大開的是日精選. 起初, 我因《紅汽球》比《莎西在地下鐵》先播映而感到兀突. 看畢《莎西》, 我很同意這個安排. 《紅汽球》主題溫馨, 而《莎西》就...

《莎西在地下鐵》的導演路易馬盧 (Louis Malle, 1932-1995), 是法國電影新浪潮開山劈石的主將之一. 首作《死刑台與電梯》(Elevator to the Gallows, 1958) 及成名作《戀人們》(Les Amants, 又名《曠夫怨婦》, 1958) , 打響了國際名堂. 提起"法國新浪潮", 很容易就想到高達、杜魯福、查布洛、伊力盧馬、積葵利維特, 遠一點的還有在左岸的阿倫雷奈、艾麗斯華達, 和不太"新浪潮"的積葵丹美. 路易馬盧在六十年代的電影產量遠不及同道中人, 然而卻不代表他技不如人. 他不但拍劇情片, 也拍紀錄片.

七十年代後期, 路易馬盧移居到美國, 執導的《鄒妓》(Pretty Baby, 1978) 捧紅了波姬小絲 (Brooke Shields) . 晚期的代表作, 則是由Jeremy Irons與Juliette Binoche主演的《愛情重傷》(Fatale, aka Damage, 1992).

就憑以上資料, 我很主觀地認為《莎西在地下鐵》是套半紀實的電影. 故此, 抱著似明非明的心態入場. 相信任何人都無法想像《莎西》, 竟然是《戀人們》後的作品!

《莎西在地下鐵》改篇自法國小說家Raymond Queneau (1903-1976) 同名的小說. (同在《法國五月》放映的《謝惠絲》[Gervaise, 1956, Rene Clement執導], 其歌曲亦由Queneau負責填詞) 《莎西在地下鐵》原著小說以口語寫成, Raymond Queneau有意顛覆小說固定的創作模式, 是故所有人都認為《莎西在地下鐵》不可能被改篇成正常的電影. 路易馬盧卻充分地發揮了這種頑童本色, 成功將小說改篇成電影, 更將《莎西在地下鐵》拍成一齣超現實的鬧劇. 以近乎混亂的敘述, 干擾觀眾的視聽.

莎西 (Catherine Demongeot) 和媽媽乘火車到巴黎, 準備探親、觀光. 一下車, 媽媽便跟情人溫馨去也, 將莎西交托給弟弟Gabriel (Philippe Noiret, 《星光伴我心》的電影放映員) 照顧. 小小的莎西絕非善類, 滿口粗言穢語, 跳跳紮紮, 心願是一嚐乘坐巴黎地下鐵的滋味. 可是, 莎西剛到埗, 地下鐵的員工便發動罷工, 地下鐵也停止運作.

莎西無癮非常, 唯有四處逛逛打發日子, 作弄成年人為樂, 其中一個是紳士/交通警察Trouscaillon (Vittorio Caprioli, 一人分飾多角). Trouscaillon抓著莎西回肥舅父Gabriel的家理論去, 卻迷上肥舅父艷如桃李的妻子Albertine, 由盡忠職守的公務員, 搖身一變成為濫用職權的癡情種; 莎西在街上偶遇的老寡婦, 一見Trouscaillon便春情勃發, 舉止大亂; 為了千里追嬌娘, Trouscaillon與莎西在鬧市四處亂闖; 肥舅父的左鄰右里, 還有一班觀光客, 無端地糾纏鬧事, 幾乎反轉整個巴黎...

莎西由日到夜, 對這個五光十色的都會, 開始感到倦怠. 小孩子感到厭倦, 卻是成人們瘋狂的開端. 莎西自覺老了, 巴黎仍然是生生不息.

路易馬盧將片中每個巴黎人都朔造得有點脫線. 片中, 幾乎沒有一個人是正常的. 莎西固然是焦點, 她知道舅父的工作性質, 只管問他: "你是不是同性戀?" 、 "呃飲呃食", 害得Trouscaillon大出洋相; 肥舅父外表傻乎乎, 竟然是在夜總會扮演"人妖"的易服表演者. 他可以忽然身手敏捷, 凌空爬上巴黎鐵塔吟詩作對, 或是在天橋扶手上skywalk. 肥舅父的妻子Albertine, 她由頭到尾只有一個表情, 鏡頭永遠映著她的正面. 貌似模特兒的演員木面表情, 令觀眾看不到角色的內心世界. (就是因為Albertine"眼定定", 令Trouscaillon誤會她喜歡自己, 從而引發一場場爆笑喜劇). 還有Trouscaillon, 他暈其大浪、色迷迷的樣子, 與莎西替全片的節奏起了主導的作用.

《莎西》的拍攝手法, 是影片的最大焦點. 起初, 觀眾會覺得影片角色繁多, 無法辨別. 及後才會發覺由始至終都是一班固定的演員在演戲. 譬如出現無數次的扒手和光頭佬, 還有紳士、小販、警察、甚至火車上的稽查, 都由同一個演員飾演, 觀眾一旦發現, 立時大樂.

整個場景就好像一個片場般. 影片尾段搗毀餐廳的一場, 那餐廳根本就是佈景版, 拆完又拆, 還是佈景版. 巴黎成為導演的私人遊樂場, 天馬行空. 路易熙盧想告訴觀眾: 這是一場電影而已! 他掌握所有可供發揮的地方, 將電影指揮得猶如不停大放炸彈一樣.

寫到這裡, 似乎並未能完全蓋括《莎西在地下鐵》的優缺. 沒辦法, 我想寫也寫不出, 因為影片密集式的情節又多又快, 令人觀眾腹大笑不止, 笑得臉也發酸.

飾演莎西的小演員, 其後在高達的《女人就是女人》(A Woman is a Woman, 1961)中再現身一次. 看來, 幾位新浪潮主將也頗熟絡.

台長: Agnes
人氣(1,0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