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6-22 21:10:55| 人氣4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香港電影業積極尋覓重生之道──黃握中專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3/06/22(圖:2002梁朝偉與劉得華主演的《無間道》)──中央通訊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

「香港電影業曾經輝煌一時,贏得了亞洲『好萊塢』的美譽。不過,九十年代末期,本地電影業開始陷入衰退,目前還在找尋重生之道」。最近,嘉禾娛樂事業有限公司資訊總監黃握中,在其辦公室向中央社記者回顧香港電影業時,做了上述總結。

他慨嘆說,近幾年來,港產片大幅減少,戲院收入慘不忍睹,能夠讓電影商外銷及獲利的電影很有限,整個行業了無生機。

「過往台灣和南韓搶著要港產片的時光已經不再」,這位資深電影業者在兩分鐘內第二度以極其沮喪的口吻表達對這個行業的感受。

黃握中憶述,從五十年代起,中國大陸政局的變化,揭開了香港電影業蓬勃發展的序幕。早期本地已經擁有永華和長城等電影公司,其中著名女星林黛就是長城的藝人,後來轉到永華演出。

永華位於九龍斧山道,當時斧山道地處偏僻,卻綻放了日後香港電影的輝煌歲月。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永華經過多次股權變動和易名,先是電懋,再成為國泰。期間邵氏電影公司也轉戰這個行業。

從五十年代起的二十年間,香港拍攝的國語片雄霸亞洲電影市場。期間邵氏著名導演李翰祥曾自行到台灣發展及成立國聯,其所拍攝的黃梅調電影掀起了電影業的高潮,造成台北和香港戲院萬人空巷。

一九七零年嘉禾正式成立。剛開始時,嘉禾的經營頗為艱困,後來李小龍的出現,成為這家公司足以與邵氏抗衡的轉捩點。

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業新加盟了不少電影公司,打破了過往市場由大型電影公司如國泰、邵氏和嘉禾等壟斷的局面,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新藝城。

八十年代起,永盛和中國星相繼出現,所拍攝的笑片和賭片相當賣座。此時期的香港電影市場有傳統的大型電影公司,也有新興的中、小型電影公司,拍攝不同類型的電影,明星陣容鼎盛,譬如周潤發、成龍、許冠傑、張國榮、劉德華、張曼玉、鍾楚紅和鍾鎮濤等等,達到了百花齊放的境地。

但進入九十年代末期,香港電影似乎到了強弩之末。以去年五月至今年五月為例,本地製作的港產片只有六十五部,與一九九零年全盛時期的二百九十五部比較,相去甚遠。

對於本地電影業的沒落,黃握中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九十年代後期盜版活動猖獗,令業者收入大減。此外,本地業者過份跟風,經常一窩蜂拍攝同一類型的電影,也令觀眾失去對電影的興趣。

但黃握中並未對電影業完全灰心。他指出,近期香港電影也出現令人振奮的一面,譬如由梁朝偉和劉德華主演的「無間道」橫空而出,為市場帶來了希望;而在此之前,由周星馳參與投資和演出的「少林足球」也為市場帶來了曙光。

他期待「少林足球」和「無間道」的出現並非曇花一現,而是電影市場的大轉折。

但他認為,香港電影要重新起飛,重拾其亞洲「好萊塢」的美譽,恐怕還需要一番努力。首先,業者必須汲取過往教訓,不要抄襲成風,在拍攝題材上要有所創作。

他說:「好的劇本,是支持這個行業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近幾年南韓電影所以如此興旺,攻佔香港市場,其劇本的多元化和新鮮,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黃握中認為,如果中國大陸進一步開放當地市場,將有利於香港電影業的重生。他說,由於大陸對劇本有不少限制,以致港產片至今仍難以在大陸上映,無法分享當地市場的「大餅」。

有了上述的誘因,加上政府繼續努力打擊電影盜版活動,以及經濟環境預期將陸續改善,相信電影業還會有所作為,不會長此沈淪下去。

台長: 顏士凱
人氣(4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