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因著颱風、地震,
或半夜莫名發起的祝融大火,
一座創建於清代或日治時期的寺廟,
迄今依舊能夠豎立著,
期間或許已不知經歷過多少次的修築和改建。
相較於容易潮蛀腐朽的木作,
以及經常依附於木作或灰泥之上、容易剝蝕汙損的彩繪,
還是質地脆弱的交趾陶,
又或常位於露天屋頂、久歷風吹日曬雨淋之剪黏等工藝,
往往最能揭示出廟宇悠遠歷史的,
除了作為信仰核心的神像因備受眾人重視較不易隨意毀棄外,
大概就屬頑固堅硬的石雕物件了。
彩繪灰塑
木雕神像
剪黏
交趾陶
(攝於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
在人類的歷史當中,經常依靠石材耐得住光陰雕鑿的特性,以述諸於永恆。比方說...一顆鑽石?
然而依據我的田野經驗,
以及目前所見的一些相關研究當中,
卻感覺少有人認真正視這些石作的價值。
如時有廟方嫌棄老石作的”單調粗陋”,
而在改建時將之汰換新製。
又或廟方乃至文史工作者等相關人等,
其實對於這些石作的年代、材質及圖文等基本信息並不清楚,
甚至經常發生”誤解”的情形;
致令許多具有年代及藝術價值之舊構件受到埋沒,
又或將年代尚淺的部位誤認為老件。
加上長期以來對古建築修建的紀錄皆較為簡略,
往往重大體而輕細節,
隨著時隔愈久和管理人事的更迭,
加上後續不斷的修建改築,
原本的修築脈絡也逐漸變得隱微不清甚至眾說紛紜,
以致如今的我們,
往往很難清楚真切地認識其中含藏的文化資產義理與價值。
以下即以艋舺龍山寺中殿左右兩側水車堵為例,
就其身世作番考索。
艋舺龍山寺中殿今景
龍山寺中殿走馬廊牆最上層的石雕水車堵,其身世來歷且來偵探一番。
現在的艋舺龍山寺中殿水車堵,
其採用深浮雕形式的,
包含有左、右側水車堵各17堵,
以及兩側牆頭排水車堵2堵,與背面廊牆兩端水車堵2堵,總計38堵。
日治時期由唐山大木司阜王益順主持重建的艋舺龍山寺中殿影像,已可見廊牆飾有水車堵。
昭和20年/民國34年因美軍空襲損毀後暫建的中殿。
美軍空襲檔案(資料來源: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wp-content/uploads/2010/01/46325.pdf)
目前相關文獻
多認為龍山寺中殿的石堵因所在之中殿於昭和20年遭受美軍轟炸,
故原本成於日治時期的石作已然損壞不存,
現今所見皆成於民國40年代的重建工事當中。
如龍山寺官網〈簡介〉
民國卅四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空襲摧殘,中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聖像仍端坐蓮臺,寶相莊嚴。
〈修築史略〉:
民國34年(西元1945年)同盟軍誤判龍山寺為總督府而投下燒夷彈,命中正殿和東側護廊,除了觀世音菩薩神像外之建築全部燒毀。
這些記述都以「全毀」描述當時中殿遭受美軍空襲的慘狀,
並都著墨只有觀世音菩薩神像端坐無損,
以凸顯信仰的神聖性;
或許是如此,後來的人遂多依此論據,
將中殿此組水車堵等構件,歸入民國40年代重建所置。
如坊間某本以艋舺龍山寺為主題的出版物寫道:
龍山寺遭轟炸波及,……,因此整個中殿建築連同殿內神像、匾額等許多貴重文物,都一起化成灰燼,唯獨主神觀音佛祖像保存完好,……。
中殿重建時,石台基仍保持原有形貌,欄杆按舊貌新作,柱子與牆壁等石材亦重新打造。
甚至有的網路部落格文章,
逕將此組石堵指認為民國40年代由石匠張木成所承作、雕製。
有趣的是,
文物雖然不會說話,
但若能認真地凝視、傾聽,
它興許會告訴你很多很多的故事…
--------------文長待續。
--本系列改寫自拙文〈艋舺龍山寺中殿左右兩側石雕水車堵年代考〉,發表於《文化資產保存學刊》42期,2017/12。
2015 龍山頌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