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久聞臺北賓館(日治時期稱「臺灣總督官邸」)內有石獅一對,然因當時臺灣石獅田野資料蒐集已算充裕,加上參觀需預約等麻煩,故一直未能探訪。如今已擺脫論文的羈絆,加上連日來臺北的天空難得展露出暖陽,以及參觀已無須預約,且當日(12/6)為臺北賓館今年最後一次開放等天時、地利、人和皆具的條件下,我終於去了趟臺北賓館。
臺灣總督官邸為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於明治卅二年(1899)年興建,兩年後竣工。工程花費高達21萬7000日幣,由於花費過大,並由日本國庫直接撥款興建,期間日本國會也曾有過否決預算之呼聲。從中也反應出無論是歷任臺灣總督、民政長官、財政領袖的進出,甚至是皇族國戚的行啟及御成,臺灣總督官邸實為殖民時期權力核心中的核心,故非華壯無以立威。而後總督官邸因空間不敷使用,且木製結構遭到白蟻侵蝕,故於1911年改建,1913年落成。
在此同時,日人藉設施用地之名趁機摧毀臺灣人固有的生活與信仰,如臺北城城牆及臺北府署、淡水縣衙門、天后宮、文廟、武廟等皆遭致拆除,並興建臺灣神社以及開闢通往神社的敕使道路。而這些拆除的牆石則被充作總督官邸的建築用材,文物則取為裝飾庭園之用。除現存之石獅、石鼓外,現移至於北門(承恩門)前、原為北門外廓門之「巖疆鎖鑰」門匾,傳即曾充作總督府官邸庭園中八角亭之礎石;沖繩人又吉盛清(1997:103)於《臺灣今昔之旅:臺北篇》曾如此描述:這塊門匾原來懸掛在臺北城北門的外廓,是清朝強調臺灣位居國防樞紐之重要性的文字。因日本軍進攻臺北城而散失,然而曾幾何時,竟被搬進官邸,充當礎石。想當年,總督和賓客們或許踩著匾額,一面體會勝利的心情,一面歌頌太平盛世呢。
想一想看,人是藐小而可悲的存在,尤其是面對支配殖民地的權力者的面貌,更容易加深這個感觸。

而今臺灣總督官邸雖已易名為臺北賓館,但仍為新的權力者作為國事聚會和招待國賓之用,故雖名曰「開放」,然禁忌規矩仍多。在臺北賓館的入口處,立了這麼塊板子,上面寫道:
歡迎參觀
臺北賓館開放參觀時間08:00~16:00(最後入場時間15:30)
參觀注意事項:
1. 進入賓館參觀請攜帶身分證明文件(身分證、駕照、護照、健保卡等),並配合接受安全檢查。
2. 請勿穿著汗衫、拖鞋等不雅服裝或奇裝異服進入。
3. 請勿抽菸、飲食、嚼食檳榔、口香糖及攜帶寵物。
4. 為利參觀活動順暢,請依照參觀動線行進,參觀時間以1小時為限。
5. 賓館建築物內禁止攝影拍照及使用行動電話。
6. 請勿踐踏草皮、攀折樹木及進入非開放區域。
7. 嚴禁破壞、毀損賓館設施及器物,違者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4條移送法辦。

不過實際進去後,館內人員並未查驗身分,而直接要求將身上背的、口袋塞的一律取出,待通過安全門檢測後取回。之後,在館方規定的建築物內部除外,皆可拍照。但老實講,我不太明白為何要加這項限制?據相關單位的說法為為元首、高層常進出之安全考量,但既已開放參觀,若有心人真要怎麼樣,豈單禁止攝影即可防範?此外館後方之庭院亦僅開放一半,傳為臺北天后宮遺存之石鼓即置於未開放的池畔對岸,欲對之紀錄而不可得,讓人實在搞不懂制定這些規則的目的為何?

僅可遠觀未可臥遊之庭院

美景當前,立入禁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