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於光環舞集平板節目手冊)
水彩
想要在我們身上尋找職業舞者的優美身姿、神乎其技的舞蹈技巧,你可能會很失望。我們對身體和聲音充滿探索的熱情,受過各種不同的專業訓練,戲劇、音樂、美術甚至醫學,不過說到肢體能力,比起握著扶手桿長大的舞者們,畢竟還差一大截。然而,這也正是劉紹爐老師對我們感到興趣的原因,在他眼中,非舞蹈科班出身的我們,還沒被太多的技巧僵化,自己唱歌自己跳,內在自發的東西更可能冒出來。此外,我們的身、音素樸但充滿能量,用來闡揚這次作品強調的,客家人樸拙苦幹的精神氣質,正是最佳代言。因此他把我們這些異類引攬到舞團,施以為期長達九個月的特訓。
訓練主要由劉老師、楊宛蓉團長帶領,透過練習最基本的肢體調整、太極借力使力的互動原理、以及各種肢體覺察的訓練,不斷強化我們對身體重心、中心軸、形狀、整體性的認知。比方說,拍打左手到右手、左腳到右手……,去記住軀幹和四肢間的關連性、形成的平面或立體線條。四肢跪地,用腹部帶動身體激發聲音,訓練身、音的相隨。用「氣脈」的身體理論,引導我們瞭解動力的起源和流動,比如「從喉輪啟動」,或是「不用彎太低,到心輪的位置就可以。」強調的不僅僅只是動作形狀,還有「氣」的運行。
兩位老師之外,舞團還外聘陳偉誠、王小尹、賴賢宗三位老師來教授。陳偉誠教導咬字發聲,字音相連,圓滑吟頌。王小尹訓練節奏感,除了穩定精確的打拍子,還要我們能把節奏化為舞姿、把舞姿寫成音符。賴賢宗帶來道教龍門宗「煉丹」的功法:跳動旋轉,以及各種吐納、冥想的方法。
訓練這麼多,最要緊是能夠實際的把身體和聲音結合。我們拒絕當手忙腳亂,身心割裂的分離主義信徒,不過訓練過程中,有時難免想著聲音,動作就變僵硬,想著動作,聲帶就一旁去納涼。排練到了後期,要一邊穩定的算拍子,唱歌跳舞,同時保有對體內外、場上場下的敏感覺察,難度逐漸升高。算拍子真是我們的夢魘,要記住「秒」的時間,穩住拍子--重點是用身體記,而非用頭腦--我們花了很多努力。
劉老師要我講講這次和以前學習經驗很不一樣的地方。我覺得最大的不同,一在於數拍子,二在於情緒,三在工作方式。戲劇當然很講究節奏感,不過演員演戲時,並不需要同時算著1234、2234,32334……算到整齣戲演完。情緒方面,大部份的戲劇都還是會要求演員運用想像力,在台上投入感情。不過劉老師並不要我們這麼做,相反的,他希望我們更中性,專注在身體上。舉例來說,舞作有一段「人生」,我們必須緩慢的走上樓梯。當我在做的時候,每一次都很自然的有一些固定的感情湧生出來。不過劉老師只要求我們,單純地去表現這個動作的本質:重心轉換就好。
排劉老師的舞,沒有文本或排練筆記,這也是和戲劇很不同的。雖然每一段舞,後來標題會逐漸出現,不過有時,對於自己跳的舞到底表現什麼,真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比方說回歸一段,那麼激動、快節奏的身體,究竟傳達什麼情緒,表現什麼情境?要到很後來,劉老師提到「狂歡、慶典的感覺」,我才恍然大悟,瞬間理解那一段的氛圍,並且找到質感和情緒定位的方向。
有幸能加入這次作品,練習對身音的進一步掌握,感覺到自己內在的東西,確實冒著泡沫噗噗噗地從身體深處浮出來,真的非常過癮。我們加入的時候,「身」、「音」還相隔在橋兩端,互相呼喚,過程中,不斷的努力,讓它們彼此靠近,甚至相依相隨,進一步和光環這些訓練有素的舞者,一同去實現身音整合的理想。希望這也是親愛的觀眾,看完演出之後,能夠對我們未來抱持的期望。
文章定位:
人氣(66)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