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04 17:38:54| 人氣6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靠的只是勇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勇氣

  記得小學時讀過一篇課文,說一群會走會說話的玩具,趁著晚上玩具店的主人離開了,騎上玩具過山車上玩耍。只有布娃娃不敢玩,其他玩具都取笑她膽小,而玩得最瘋狂的小猴則被大家稱讚勇敢。其後他們玩得樂極忘形,不小心把櫥窗打破了,隔天主人追究是誰做的,所有玩具都不敢作聲,唯有布娃娃一個走出來承認責任及道歉。事後,大家都盛讚布娃娃才是真正的勇敢。

  小時候對這故事沒甚麼大感覺,長大後才發現其寓意深遠,因為勇氣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很多人以外在行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勇敢,我則認為真正的勇敢在於坦然面對生命和自己的內心世界。



  禪宗有個故事,話說一名戰無不勝的大將軍,一天在觀賞自己珍藏的古玩時,不小心讓它溜脫了手,幸好慌忙間仍能把它接著。他大呼一口氣,心還在噗噗地跳。這時,他突然想到自己出入過無數次危險的沙場,縱橫於刀光劍影之間,如今怎麼會被這個小小的古玩害得心驚膽顫?於是,他隨手把古玩摔破了。

  《法句經》云:「貪欲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何憂何畏。」有時人之所以害怕,是因為貪戀某些事物,害怕失去它。譬如我們面對他人時,多少都會擔心失去面子、失去長期艱苦建立的「形象」。心無顧慮,不怕損失甚麼,才能自在地活在當下,享受現前的可愛事物,表現真實的自己。

  人生太多東西想要,但欲求永遠不會滿足,求不得的事物必須放下,而「忍痛割愛」是需要勇氣的。哪有人一生會事事如意?快樂不在於擁有得多,而在於想擁有得少。珍惜已擁有的,人生會更稱心滿意。

  我們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價值,要依賴外在的事物來界定自己。過分執著的感情也是一種依賴,我自問外表和內涵都不是那麼吸引,對心儀的人的付出總是沒有回報,但只要放下佔有對方的心態,便會覺得有機會為喜歡的人做點事,為她的幸福出一分力,已經心滿意足了。德國詩人歌德說得好:「若我愛你,又與你何干呢?」



  瞋恨是一種強烈而有力的煩惱,可以令人失去理智,要降服它得用上很大的意志和心力。當你受到他人侵犯,向對方「勇敢」地還以顏色固然需要勇氣,但表現似乎不勇敢的寬恕卻需要更大的勇氣!因為你不僅要戰勝自己的瞋恨,還要面對旁人的眼光及嘲諷,任旁人把你看作膽小鬼。這真是「大勇若怯」。

  印度的佛法文獻,經常把修行人比喻為心靈的勇士。七世紀寂天菩薩造的《入菩薩行論‧安忍品》說,正如有些人看見血會很驚慌,有些人反而會更勇猛,這就是怯懦和勇敢的分別。能接納傷害和痛苦,與諸煩惱奮戰抗衡的才是真正的勇士,在戰場上殺人的不過是斬殺活動屍體的人罷了。

  最後的兩句話與老子所說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不謀而合。行為上的勇敢有時只是各人不同的條件和本領造成的錯覺,正如本身善戰的戰士去打將並非難事,他靠的主要只是體能上的優勢,不代表他一定很勇敢,只有不善戰的旁人才會誇大他的勇氣。真正的勇敢是勇於面對困難,挑戰自己害怕但必須去做的事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去追求更高的意義;犯錯後願意承認錯誤,改過遷善。面對生活所需的勇氣比上戰場、面對死亡所需的更大,君不見每年多少人因為不敢生存下去而放棄了寶貴的生命。



  有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很抗拒改進自己,認為保持原狀就是保持「真我」。其實凡夫把相續不斷的心念錯執為「我」的主體,以為內外條件串集而來的思想是自主的,並依賴它尋找安全感。因此對探索自己內心感到不安,要改進自己更會有自我受到威脅的感覺(順著煩惱令自己變壞則不會有此感受)。但細想一下,動物依從本能過活,看似有自由,其實不然。人類也一樣,隨順天生的物理衝動,以及被條件塑造出來的思想而行動,不算是自主。只因人類有覺察自我的意識,能清楚並合理化解釋自己的欲望和煩惱,才誤以為自己是完全自主的。實際上,主動地從善去惡,提升心靈,我們才能成為自心的主人。《法句經》有言:「去離憂患,脫於一切,縛結已解,冷而無煖,心淨得念,無所貪樂,已度痴淵。」


生活‧生命

  我雖然沒經過甚麼大苦難,但不是要經歷過人間慘劇,生命才算悲壯。我和許多人一樣,也面對過生活上無數的難關。每次我都有點恐懼,思索一返後還是咬緊牙關闖過去,將之看作自我完善的必經階段。並深信未到最後一刻,我還有機會實現心中所想。

  我希望將一生奉獻於推廣佛法,大學選讀教育也是為了更易把佛法中的道理帶給下一代,後來發覺香港的教育和師資培訓根本不是那回事,難以提升人的生命。加上覺得港產學院式教育不適合自己(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於是當別人在忙於爭取好成績、「進修」拿證書,以利日後找工作時,我則顧著自修喜歡的東西,如佛學、心理學、語言文字等,以及辦佛教活動,希望將來有用武之地,真的有拿自己前途作賭注的感覺。

  很幸運,畢業後能於佛教圈中工作,但萬法無常,這情況可維持到甚麼時候呢?我於世俗事業上經營不足,將來可能付出沉重的代價,但我還是堅持現在的路。因為我不願在人生短短的數十寒暑中,每天上班下班,回到家中以沒意義的娛樂麻醉自己。這是為生而活,我希望為活而生,為生命賦予意義。還想以自己來證明,香港人重視學歷、銜頭而忽略真正能力的觀念是錯的!對學歷、銜頭的迷思,不知扼殺了多少人的天賦,也不知浪費了多少人的青春。這是教育的失敗。

  每當我擔憂前途時,都會想到過往許多大德祖師,他們雖然有很高的學養和証量,世俗上卻毫無地位可言,甚至受人輕視,生活潦倒。歷史上很多偉人也是如此:愛恩斯坦小時候成績很差,被老師看扁,他把所有精力專注於研究他唯一擅長的數學,才會有這麼傑出的科學成就,但他的職業也不過是在郵局內賣郵票罷了!林肯早年也只是當雜工,人生旅程走了差不多三份二,才當上了總統。他們能安貧樂道,埋首於實踐理想,我為甚麼不能呢?有沒有外顯的成就,世人知不知道,對比起宇宙和生命的真諦都是微不足道的事。

  我寫本文的目的,不是自誇有甚麼大志、如何的不同俗流,只是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真心想法,希望大家能注意到勇氣對人生的重要。最後,謹以拿破崙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如果你是懦者,你自己乃是你最大的敵人;如果你是勇者,自己就是你最好的朋友。」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38期

台長: 主席
人氣(61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法 |
此分類下一篇:擁有不等於富有──別讓消費上癮
此分類上一篇:信言不美?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