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8-22 23:16:28| 人氣1,8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問題》北京反臺馬簽FTA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陳培煌╱台北報導 2014年08月21日

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19日在馬來西亞一場公開演講場合,回答提問時表示:「中方向來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反對大馬與台灣進行任何官方活動,包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因中國已有一段時間未曾公開要求他國不得與台灣簽署經貿協議,時值陸委會前副主委張顯耀離職後,扯出可能向對岸涉洩密,兩岸關係是否會走回頭路,中國駐大馬大使這一番話令人玩味。

馬政府自去年強力宣示台灣要儘快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與RCEP(區域廣泛經濟夥伴協定)等區域經濟組織,並召回我駐外代表與大使,希望可以逐一遊說這兩個區域性組織各會員國,支持台灣加入,而馬來西亞都有參與這兩個組織。

《星洲日報》報導,黃惠康在馬來西亞大學發表演講,會後接受提問時表示,中國並不反對大馬及台灣人民之間的非官方經貿、教育等交流與聯繫;「我知道很多大馬人在台灣唸書,不少人和台灣有經貿合作和旅遊等;問題的關鍵是,贊成大馬和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嗎?我的答案是不,因為這是政府階層的官方活動。」

我駐大馬代表羅由中接受《蘋果》越洋電話訪問表示,當天接獲訊息後,我國已經有對媒體回應,中華民國、馬來西亞、中國三方都是區域重要經濟體,台灣也與中國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如果台灣跟大馬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對三方都有好處,「大陸沒有理由、也沒必要反對。」

據了解,我方與大馬的經濟合作協議可行性研究已經委託民間智庫進行,並在3月在大馬對外發表,下一階段就是雙邊政府探討如何進行,目前我方還在等大馬政府回應。

羅由中強調,中華民國與大馬雖無正式外交關係,但雙方過去40年來維持經貿、文化與教育等緊密交流關係,也曾在1990年代洽簽投資保障協定與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台灣也是大馬重要的外資來源之一,雙邊經貿關係與大馬的「一中政策」無關。

外交部國經司司長賴建中上午則在外交部記者會回應媒體詢問時低調表示,會再評估後續影響。

 

杜紫軍:FTA煮熟的鴨子飛了
* 經濟日報╱記者吳父鄉、林安妮/台北報導 2014.08.26

經濟部長杜紫軍昨(25)日表示,中國近來阻撓我方與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已從過去檯面下「私下影響」,轉為「公開表達」,這不是好訊息。

杜紫軍此說頗能佐證,近來中國駐大馬官員公開反對台馬簽訂FTA ,並非偶發事件,台灣今後的區域整合之路將更難迴避中國因素。

 杜紫軍強調,台灣要跟誰簽FTA,不需徵得中國同意。前經濟部長張家祝年初曾預告,今年我國可望再增添一個FTA,外界猜測是智利。杜紫軍並未證實,僅低調說,「本來對方很有意願,但是大陸表達不支持,認為時間不適合」,讓煮熟的鴨子飛了。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洩密事件,是否影響兩岸貨貿談判進度?

 答:該事件的事實真相仍不明朗,陸方態度不得而知。不過,去年服貿協議送入立法院無進展後,已讓大陸對貨貿協商的積極度降低。大陸表達希望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明朗後,再談貨貿。

 原定在8月底舉行的兩岸貨貿第九輪協商,因大陸表示準備不及,將推遲到9月舉行。屆時,我方會儘量說服大陸,貨貿牽涉到很多技術性議題,應繼續談,不要受到服貿進程影響。

 問:雙方在貨貿談判的爭議點為何?

 答:談判永遠在矛盾中爭取平衡,我方力爭的面板、石化、工具機、汽車等四大產業,都是陸方全力防守項目。前三者屬於大陸正在發展中的工業,汽車業則牽涉到大陸反對在台灣的國際品牌搭便車到大陸,未來雙方勢必還有複雜的原產地規則要談。

 至於大陸想進入台灣市場者,皆是我方擔心的弱勢產業,包括成衣、鋼鐵、農產品,及初級加工品,皆是容易被取代的弱勢產業,我方勢必儘量防守。

 問:金融與電子商務,有機會與服貿協議脫勾?

 答:近期金管會正在盤點,非屬大陸須對外國同步開放的最惠國待遇項目,只要徵得陸方同意,就有可能脫鉤。不過,服貿針對電子商務所做開放,僅在上海自貿區與對台灣單獨開放,不大可能脫鉤。

 問: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目前進度如何?

 答:「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草案)已送行政院核定,本周四相關部會將召開協商會議。在技術入股、員工分紅、現金增資認股緩課之適用要求,擬朝原則不超過五年的方式,持續與財政部尋求共識。

 問:土地是台商回台投資的最大障礙,如何克服?

 答:經濟部已規劃「產業用地政策革新方案」(草案),預計10月底前呈報行政院核定。為免有心人事囤積炒作工業用地,已與央行、金管會達成共識,以金融工具遏止炒作;認定上,只要五年內沒有任何生產活動的工業用地,就屬閒置用地,政府將可依法買回。
 

經長示警 防中共刨根式挖角
*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吳父鄉/台北報導 2014.08.26

經濟部長杜紫軍昨(25)日示警,中共今年初將過去專屬發改委的投資審批權下放地方後,將加劇兩岸產業重複投資、競爭態勢,兩岸也尚未就人才惡性挖角形成對策。他期盼,政府與企業能攜手合作,共同化解產業威脅。

 中國發改委全名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當於我「國發會」,是中國職司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制定部門。過去,中國發改委握有重要投資審批權,可做產業指導與總量控制。不過,今年初,中共已將一些投資審批權下放地方。

 杜紫軍接受專訪時表示,過去我方多次向北京表達希望兩岸產業合作,要做到不重複投資、不惡意挖角,可惜效果有限。北京強力扶植太陽能、面板與半導體產業,加上年初發改委權限下放後,預期未來兩岸重複投資、相互競爭態勢將更激烈。

 中國重金挖角我人才,已是不爭事實,近年愈演愈烈。例如,中國華星光電為了來台招攬好手,還一度要到台灣設立人力仲介公司,遭到經濟部投審會打回票。

 杜紫軍指出,我方曾盼中共能做政策宣示,表態不支持中國企業以「刨根」方式挖角台灣人才,但北京方面回應,中共政府無此權力。未來我方仍會持續敦促中方,同時,一些政府與企業可以做的事,現在就要來做。

 他形容,政府現在不可能祭出大規模補貼或減稅,但可推動「營業秘密法」修正,避免人才被挖角後公司機密也跟著外洩,或者是協助國內業者併購。企業也必須在內部建立資訊保護機制,或是慎重研擬可行的商業模式。


站起來、走出去?我寧願彎腰改變這塊土地
* 劉揚銘 2014/08/21 

自從中國經濟起飛,台灣持續疲軟不振,社會上就出現一股「稱讚中國年輕人競爭力,反省台灣年輕人軟弱無力」的強力論述。我們常聽到的「狼性勝過小確幸」,「陸生努力念書、台生上課吃便當」等等各種故事都是範例,幾年以來,叫台灣人多去中國開眼界的有,強調不要待在島嶼要勇於走出世界的也有。
 
常常某個名人到了中國的商場,看到對岸商業規模快速成長、產業蓬勃發展、年輕人企圖心強烈、賺取的財富大幅增加,然後「驚覺」台灣死氣沉沉,於是趕快勸我們趕快「站起來、走出去,跟世界競爭」,不要「眼光只看自己的肚臍眼」。可是為什麼許多人如此苦口婆心,很多年輕人還是不想走出去?
 
第一個謬誤:用結果論評斷外國本國,沒考慮制度面

回想起來,這種「別國年輕人比較強,我們早就追不上」的威脅恐嚇,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年輕人從小都是被嚇大的,記憶力好的人大概記得8、9年前這類論述的主流是「台灣人要輸韓國了!」30年前是說美國人從小都怎樣怎樣,怪不得我們比不上……在台灣,從來不缺反省下一輩的故事給我們聽。
 
然而這種「外國強、台灣軟」的論述,常常都只是沒考慮制度與環境因素,成敗論英雄的結果論。當你看到一個人很成功、賺很多錢,靠的是他自己的能力嗎?錯,還有很大的因素叫做環境與制度(葛拉威爾在《異數》裡面解釋過了)。中國正處於快速發展的時期,市場成長快,當然機會多、能成就大量財富,在這樣環境下的年輕人,養成對物質與地位貪婪的「狼性」也沒什麼好稀奇的。
 
假設今天直接把台灣和中國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交換居住地,台灣就會充滿狼性,中國就會流行小確幸嗎?別鬧了吧!不考慮制度因素,只會說你看人家賺了好多錢好厲害,你做不到就是輸了,是太天真的看法。
 
第二個問題:用舊觀念評斷新世代,是一種落伍

接下來你會問,既然兩邊環境不同,年輕人還不趕快到大市場上拚搏、贏取成就,偏偏要留在鬼島當魯蛇,不就是沒競爭力的象徵?打個比方吧,你會用數學成績來評斷一個立志成為漫畫家的小孩夠不夠格嗎?
 
張鐵志用「後物質主義」來形容台灣這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更重視自主性、自我表達和價值觀的實現,物質滿足已經不是追求的重點了。立志縱橫商場賺大錢的年輕人,還用等你苦口婆心勸諫嗎?早就去中國廝殺好幾輪了,而不想出走的人問題不在競爭力,而是志向的差異。
 
我35歲的朋友中,在香港、新加坡、北京歷練了一輪,還是決定回台灣闖的不在少數,即使年薪從幾百萬砍半又砍半,為的是家人孩子,也相信就算待在這裡,憑自己能力也能闖出一番天地。25歲的朋友中,有人申請上了英國研究所最後不去念,為的是「如果不在台灣過日子,怎麼創造適合這裡的社會企業?知識哪裡都可以學,何必出國?」20歲的大學生朋友中,比起拚經濟賺大錢,很多人更想拚生活、為自己的目標前進就夠。
 
台灣社會早就走過經濟起飛的年代,產業也必須轉型。年輕人已經從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往上爬,從物質主義轉向自我實現(無論是因為日子已經過得夠好,不需再追求什麼,或者反正薪水也看不到未來,完成個人目標還更有意義),詭異的是許多人還在用金字塔的下層來要求新一代,不斷把想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們扯下來,質疑他們為何不願意當那個站在底下的舊巨人?以致於兩邊沒有共同的語言可以對話。
 
我們不會在飛彈時代要求士兵一定要刺刀衝鋒,也不會用達文西的古典標準來評斷後現代藝術,但還在用加工出口時代的理想衡量創意創新人才。用舊觀念評斷新社會,是一種落伍。
 
第三個反擊:不出去是沒自信?留在台灣更有挑戰性

都愛說台灣是鬼島,那幹嘛還不出去?「年輕人你們怕什麼呢?為何不去跟世界競爭?」的質疑聽到耳朵都要長繭。許多以國際觀自許的人,也只不過是當台灣社會改變,就趕快找另一個舒適圈躲進去而已。
 
講到影視廣告創意產業,台灣市場小、競爭激烈、費用低落,如果你選對時機走進中國,不用太厲害的創新也能靠以前的老把戲賺一票;講到製造業,當台灣勞力成本上升,趕快找個低薪國家投資設廠也很合理。夢想著那個大市場,期望自己看準浪潮、站上浪頭就能被帶得很遠,這種思維不是不能理解。
 
然而,選擇不出走的年輕人難道怕競爭嗎?正好相反。寧願留在這個地方,環境不好也不在乎,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不用跳到一個環境好的地方跟上大浪。我們不在乎在爛隊打球,我們相信自己能把球隊變好,不用抱明星球員的大腿拿冠軍(還呼朋引伴叫大家都報隊一起打,連霸多爽),自己的國家可以自己救。
 
衝浪客當然可以說我找個大浪衝得好快自己好厲害,覺得旁邊在玩海泳的朋友速度實在太慢。不過與其站起來、走出去,還有一群人情願彎下腰,改變這塊土地。

第四個質疑:出走世界,又為鄉土貢獻了什麼?

最好別低估新一代的年輕人實現理想的蠢勁。

有個叫唐青的女孩開了古物商行,聽到哪裡有壞掉的家具就去撿回來,修好之後義賣所得拿來做公益,鼓勵珍惜資源也幫助弱勢孩子。有個叫「剩食傳說」的團隊正在蒐集餐廳、家庭冰箱裡吃不玩的食材,做料理給遊民吃。還有個小事生活公司,因為看到台灣每年1000公噸的塑膠牙刷垃圾蔓延覺得心痛,搜遍全世界終於找到環保竹牙刷慢慢推廣。
 
在這個把砍樹裝冷氣當做先進象徵,毀滅古蹟當成都市更新、提高土地價值的城市裡,有個女孩把反迫遷、護樹、關懷遊民的經驗寫進小說,成了一本華麗有趣又諷刺辛酸的《少女忽必烈》。在要你厲害就去中國、留在台灣有什麼搞頭的影視產業,幾個25歲的年輕人覺得這沒道理,就自己集資拍了部電影《時下暴力》,正打算用鄉民的力量讓它上映。在這個沒有夢想的台灣,有人願意留在這裡改變社會、實現理想,做不到的人就別多嘴什麼了。
 
你當然可以放眼世界去競爭、追求財富、地位、科技、用資本市場的金融力量取得成就、成為商業雜誌的封面;我也可以眼光盯著腳下的土地,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不一定生存得下去、現在很小以後卻未必的理想,試著串連大家的力量一點一滴改變。走後面這條路要面臨的挑戰並不會少過前者,而且還得抵擋「鬼島魯蛇自甘落後」的批判,只不過當大家都放眼世界、走出鬼島的時候,誰來改變台灣?

台長: 台北光點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