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19 12:05:39| 人氣1,2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管理難在於弔詭的本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希爾、林內貝克 2012/03/16

許多研究都指出,管理工作之所以如此瑣碎、匆促、膚淺,是因為它原本就包含了太多的弔詭。

【前言】成為主管所需要的自我學習與改變,就像升格作父母一樣的轉型,你必須有全然不同的自我認知,你必須放棄原有的角色,重新思考:我到底是誰?我的目標是什麼?我能夠提供的價值為何?並找到新的成就感來源。

管理難在於弔詭的本質

許多研究都指出,管理工作之所以如此瑣碎、匆促、膚淺,是因為它原本就包含了太多的弔詭。

我們將在本章提出管理工作中比較根本、難處理的弔詭。至於其他的弔詭,會在接下來的章節中隨時提出。

弔詭一:你必須為別人所做的事負責

工作績效是主管存亡之所繫,但它指的是你團隊的工作表現。這就是你必須負責的事情。當你的老闆發現某項工作出了問題,他不會把你的團隊叫過去,他只會把你找去。你必須為此負責,沒別人了。然而,真正做事的人並不是你,也不該是你。

為別人的工作負責說來簡單,但我們常常未能真正理解其中隱含的困難。事實上,為別人做的事情負責是多麼困難。要成功,你必須透過別人來完成工作,你必須接納他們、一起完成任務,而非直接下令。對於喜歡親力親為、享受自己工作成果的人而言,這真不容易。

弔詭二:要完成工作,你必須專注於工作的人

主管必須為工作負起責任,但要做到這件事,他們必須影響做這些工作的人。正如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言,當你雇用一雙手工作時,還附帶了一個腦袋和一顆心。你必須付出很多注意力在「人」,包括腦袋和心,所以,工作者真的關心、在意自己所做的工作,就變得非常重要。你不能只是下命令,然後等著評估工作成果。你需要運用一些迂迴但卻更有效的方式,例如支持、鼓勵、協助他們進步等。

弔詭三:身兼教練與裁判,協助進步與評量表現並進

培養同仁的能力與決定同仁去留,都是主管應盡的職責。邏輯上而言,要培養同仁的能力就得進行評估,弔詭的是,當某些同仁的表現無法符合團隊的需求,而必須走人時,主管就面對放棄培養個別同仁的職責,完全以團隊的利益為考量。主管如何決定何時應該做出這個殘酷的抉擇?你怎麼可能在投入那麼多心血、努力培養一位同仁、幫助他力求進步之後,又決定放棄他呢?你如何判斷一位同仁到底是需要更多的訓練與培育,還是應該被放棄?如何找到培養同仁與要求表現之間的最佳平衡點?這不僅是邏輯上,更是心理層面的弔詭,因此會讓管理工作益發困難。扮演教練與裁判的雙重角色,常為主管帶來情緒及管理上最嚴酷的挑戰。最終,你會痛苦到想要放棄其中一個角色。

弔詭四:你必須創造團隊,又不能輕忽個人差異

許多主管都將「團隊」直接當作是自己轄下管理的那群人的代名詞。管理的成功與否,在於主管能否將「一群人」變成真正的「團隊」:為了追求共同的目標而團結打拚的一群人。每個團隊都是由一群人所組成的,但每一群人並不都能成為團隊。「團隊」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群體感,每位成員也都相信,不論成敗,「我們」休戚與共。團隊也必須擁有多元的特質,你將不斷在「凝聚」與「多元」的雙重需求中掙扎、力求最佳平衡。

弔詭五:要管理你的團隊,先管理團隊外圍的大環境

你或許只想管好自己的團隊,然而,許多研究指出,任何團隊都無法自外於外圍組織或環境中的更多團隊,且彼此唇齒相依。由於組織資源有限,每個團隊的任務又不相同,因此每個團隊的目標、優先順序、需求及利益也大不相同。如要成功,你必須在兼顧別人的需求及利益下管理自己的團隊。

為了達成自己的團隊目標,有時你還必須努力去影響、甚至挑戰組織中的其他個人或團隊,包括你的上司、其他高層主管、同僚,以及組織外的利益關係人。太多主管狹隘地視自己為組織的禁臠,以為只能屈從上面、別無選擇。為達成任務,有時你得成為變革的動力,包括團隊內及團隊外的變革。你必須為自己的成功創造出必要的環境。

弔詭六:你必須著眼今天,又放眼未來

你今天當然必須拿出成績,若非今天就為明天做準備,當明天變成今天時,你又會面臨拿不出該有成績的窘境。著眼今天與放眼明天之間當然必須有所取捨,因為資源有限,你無法兩者同時兼顧。哪一個應該優先呢?

弔詭七:完成任務的同時,你還必須努力創新

要成功,所有的團隊都必須同時完成執行任務與前瞻創新、堅定步伐與推動變革的任務。然而,創新、變革與穩定執行任務所需的能力與心態卻完全不同。優秀的主管必須同時身兼變革的動力與穩定的執行者,並隨時判斷何者為先。

當今許多企管理論區分「管理」與「領導」,認為管理主要的責任是確保在預定的時程及預算之內,達成預定的目標,也就是穩定執行任務;而「領導」則強調變革及創新。多年之前,廣義的「管理」包含了領導。本書決定回到廣義定義。領導和管理不僅同等重要,而且必須相輔相成。我們決定以「管理」來涵蓋以發揮影響力幫助別人提昇績效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執行與創新、穩定與變革、管理與領導。

弔詭八:有時你必須犧牲某些人來成就更大的利益

隨著影響力及權威的提升,傷害某些人或團體的利益來成就更大利益會隨之增加。比方說,當你必須削減開支、裁員,或從三位同仁中挑選一位升遷。你無意造成傷害,但對那些受影響的人,傷害是真實而痛苦的。

身為主管,你無法不做出影響某些人的工作或生計的決定。真正困難的是,你必須盱衡全局、判斷得失、做出清楚而明確的抉擇。一位新手主管說:「沒有任何事是黑白分明,一切都在灰色地帶。我必須做的只是權衡輕重、做出取捨。」

既然無法逃避道德難題,你對必然會引發的憤怒情緒要有心理準備。你不是有意傷害別人,要面對這種難題,你必須擁有成熟的心智以及一套透過經驗慢慢形成的價值觀,這也是為什麼當主管必然是漫長而困難的旅程。

(本文轉載琳達.希爾、坎特.林內貝克新書《Boss學》,由天下雜誌出版)


鄧惠文:成熟男人必備的3種能力
*親子天下╱鄧惠文/整理李宜蓁 2012.03.18 
 
我認為一個成熟的男人,必須具備三種能力:
一,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這種男人了解自己的情緒,也能幫助別人了解他。
二,成熟男人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三,有和人親密分享的意願及能力:有些男人無法接受他人進入他的個人領域,另一半永遠像是被隔絕在厚重的城牆外。
-摘自《非常關係》

溝通能力不成熟的男人能使用的詞彙不多,情緒表達像小孩:媽媽回來了高興就哭,肚子餓也哭,無論什麼情緒都哭,讓人要一直猜,相處起來很痛苦。人相處時必須要能告訴別人你現在的內心狀態,就像情緒的紅綠燈。很多人會用情緒去撞別人,然後說:「你不會看車嗎?」人生很忙,小孩很忙、大人也很忙,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一直注意你的情緒。

獨立生活的能力指的是,不需要別人配合自己才能過日子。有些人喜歡把他一生的陰影都罩在伴侶頭上,然後要求另一半要負責照亮他的陰影。比如有些夫妻會這麼要求另一半:「你這樣我會沒有安全感,我從小就沒有安全感,因為我家人怎樣怎樣,所以你應該要怎樣怎樣。」

能不能親密分享也很重要,我們最討厭另一半莫名其妙的像一堵牆把自己關起來。親密分享的能力是在關係上有成熟感,讓人覺得舒服的能力。現代很多男人、甚至女人都沒有這個能力,因為從小都沒有人教我們認識與表達情緒,或表達後往往被責備和嚇阻。

我講什麼都不對,怎麼辦?

記得有對夫妻對話是這樣的:先生覺得每次回到家太太講話都帶刺,太太反擊:「我哪有帶刺,自己心裡沒有鬼怎麼會有刺?」先生說:「你看你看,這樣不是有刺嗎?」然後太太說:「我講什麼都不對,如果自己行得正,就算有刺你也可以走過去啊。」然後先生就不想再講了。

從這個對話可以看出太太話中真的帶刺,而先生對刺也很敏感。這時我會先請先生描述自己的情緒。比如:我每天回家都很害怕,怕做錯什麼,因為太太會說我哪裡有錯。所以先生應該表達出「害怕、難過、沒有自信,做什麼都錯」的情緒;或者描述太太的情緒:太太好像對我很失望,她一直用某種方式告訴我做得不對。如果這對夫妻不描述自己或對方的情緒,只講事情,就會流於對事情的爭執。

可是我請他們表達情緒時,阻力就來了。先生不願意講他受傷的感覺,也不願意表達他懂太太在生氣。因為好像懂太太生氣,就要接受太太的要求,就得改,所以很多先生知道太太在氣自己,卻都假裝不知道。而太太會覺得,你知道還不改,更過分。但是就連太太也不想知道自己的情緒。

因為這兩個人從小都沒有被大人問過:「你感覺怎麼樣?」每次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大人就回說:「小孩子不要有意見。」所以他們害怕表達情緒;表達情緒代表別人會覺得我很煩、很討厭、別人會不喜歡我。所以最好不要表達情緒,也不想碰別人的情緒。

如果你的另一半一直相信情緒是危險的、沒有自制力的,你要給他一些正面的經驗。你可以真誠的問先生:「你覺得我帶刺喔?我可能沒想到這會給人什麼感覺,你可以告訴我是什麼感覺嗎?」對方會答:「我覺得你好像恨不得離開我,覺得這個家不歡迎我。」

說出心底話,應該有糖吃

讓另一半說出情緒之後,你可以支持或包容他這些感覺。例如你可以說:「這個家永遠歡迎你,而且我每天都期待你回家,有時候因為等待累積了很多不滿,所以你一回家,才急急忙忙講很多事情,造成反效果。如果我這樣做造成你不舒服,我會儘量注意。但是有一些原因可能會讓我做不到。」那對方就有機會說:「我也會儘量避免那些原因。」這表示你們兩人一起在努力。

有過這樣一次經驗後,對方會受到鼓勵,覺得表達感覺沒有被拒絕,跟過去的經驗不一樣。你就像在幫助伴侶重新長大一樣,而這一次表達情緒是受歡迎的。

一段成熟的關係能讓人很安心的去告訴另一方,你在不高興什麼。也就是,你敢跟另一半說你今天很不滿意他,但說完後相信對方的自尊心撐得住不會垮掉,對方也不會討厭你,對你說:「算了,不要在一起好了!」而是會說:「你今天好可憐喔!」有時候這樣一句話就夠了。例如:太太跟先生說:「看你應酬回家這個樣子,豬才會嫁給你。」先生說:「你覺得你嫁給豬,那你今天好可憐喔,我們看明天會不會好一點。」有時候這樣的夫妻就會沒事。

我想大家都會選擇要有情緒警示燈,但當那個燈亮,你可能在忙小孩、忙工作、忙自己;或者你自己也有情緒、有需求,結果對方紅燈在閃,你不得不去照顧他,但巴不得把那個紅燈砸掉。這種不要警報器的心理,就會讓婚姻腐爛。


好爸爸的情緒教育
*許芳菊 親子天下雜誌7期 2009-08

表達情感、處理情緒,是男人成為好爸爸前,必修的一堂課。但是這個重要的幸福課程,卻在男孩的整個教育中缺席了,男人該怎麼辦?根據《親子天下》網站針對媽媽的調查,超過四成的媽媽覺得另一半並不了解她,顯見男人在扮演情感夥伴上並不稱職。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所副教授鄧蔭萍認為,好爸爸的條件包含「知、情、技」,而情感的部分,是目前最被忽視的。這使得許多爸爸不知道怎麼跟家人有情感的連結,甚至無法建立親密關係。

表達情感、處理情緒,成為男人當爸爸之前,必修的一堂課。但是這堂關乎男人與整個家庭幸福的課程,卻在男孩的教養過程中缺席。

為什麼男人沒有互助團體?

對男性角色有長年觀察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指出,男人的權力和知識繼續成長,但感情表達力卻在青少年或更早以前就發展停滯了,甚至是社會不鼓勵的。

「事實上,大部分的男性都沒能準備好成為一個情感健全的成人。」兩位知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金德倫與湯普森,在他們合著的《該隱的封印》裡提到:「刻板印象中,男性是堅強的,這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也妨礙了男孩的情感發展。對於這樣一個引導男孩遠離自我內心的過程,使男孩遠離健康的溝通、情感的認知與表達。男孩甚至要把害怕的感覺隱藏起來,以沉默面對。」

傳統上強調堅強勇敢的男性教育,讓多數男人缺乏向外求助、尋求資源的習慣。

《親子天下》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男性,完全不會跟同事討論育兒的問題;一成五的男性認為自己「從來沒有過教養的困擾」;近七%的男性遇到困難「不會去求助」;四分之一的爸爸會跟太太求助;只有一成六的爸爸會請教自己的上一代(見一三五頁)。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就說:「男生很不喜歡分享心裡的話,男生有問題都自己解決,他不可能把自己的困擾講出來給別人聽。你怎麼可能讓一個爸爸分享教養的問題呢?他怎麼分享呢?」

情感表達的需要被剝奪

做為一個男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常被剝奪表達情感的需要。這也使得許多男人找不到情緒宣洩的管道。「男兒有淚不輕彈」,讓許多男人不斷壓抑情緒,他們有的變得很「ㄍㄧㄥ」(矜),直到有天情緒如火山爆發,甚至演變成憤怒、攻擊,或是用喝酒、外遇來排解痛苦。有的則變得愛吹牛亂蓋,轉移焦點,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真正的感覺,也害怕別人觸碰他的內心世界。

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彭懷真曾研究男人說謊的動機。他發現,男人說謊的機率比女人高。「男人說謊,是因為很多事情他做不到,只好亂蓋,減輕他的壓力與挫折,而女人愛說話,跟三五好友說說話,壓力就抒解了。」彭懷真分析。

男人要改變自己在感情表達上的弱勢,首先得補修情緒教育這一課。

練習表達情感、處理情緒

儘管生理上大腦的研究發現,男性的情緒表達的確不如女性流暢。但愈來愈多男性發現,溝通、表達情感、處理情緒的能力,都可以透過學習而成長進步。

在荒野保護協會裡,有很多爸爸參與、甚至成為重要的義工。李偉文發現,雖然很多爸爸是被媽媽逼來的,一開始也只願意參加活動,不太習慣分享心情,但當這些爸爸的互動交流愈來愈多,他們都發現跟孩子相處很快樂,跟孩子有更多話可談、可以有更多互動。

李偉文說:「我看到很多荒野爸爸在改變。」他建議男人可以從參與活動型的團體開始,尋找互助成長的夥伴。

專長婚姻諮商的臨床心理學家黃維仁建議,男性要練習用「語言」而非「發洩」表達負面情緒(例如告訴對方「我氣炸了」,而非摔門、砸東西),除了減少誤會,也給對方機會一起解決問題。

《該隱的封印》一書也提到,男孩學會情感語言後,才能擴展能力,更清楚表現自己的感覺,而不是只有憤怒與激進等有限的選擇。他們需要在家裡與學校練習,也需要被鼓勵使用情感的語言。

男人要學會求助

對於習慣「天塌下來都要自己扛」的男人而言,現在其實有更多的自由可以向外尋求協助。

緯創資深品牌經理趙蔚嘉就覺得,過去男性的尊嚴很重要,現在男性可以示弱,所以也可以有多一點的發洩,可以去騎騎車,也可以偶爾軟弱一下。

全職奶爸陳嘉佑初當奶爸時,逞強要同時照顧太太跟小孩,結果弄得自己快崩潰,幸虧太太的姊姊及時協助,讓他得以喘息。他深深體悟到當父親不要太逞強,要懂得適時求助。

今年初因為金融風暴,許多爸爸被裁員、減薪或投資失敗,一時經濟陷入困境。這種深度的恐慌如果沒有向外尋求支持、協助,足以讓男人走上絕境。

一位也經歷過這種恐慌的年輕爸爸吐露心聲,他股票慘賠一直悶在心裡不敢講,幾乎讓自己的工作跟家庭都陷入風暴。直到他開誠布公跟太太訴說他的遭遇、心情,並且獲得家人的體諒,他和家庭的危機才得以度過。

培養彈性,豐富情感生活

男人要解開刻板印象對情感的壓抑,還需要多培養一點彈性。

金德倫以自己為例指出,他從小接觸不同的角色模範,除了跟著爸爸熱中戰爭小說、跟著哥哥打棒球,也跟著母親一起下廚、學做縫紉,學會傾聽女性間的對話。這樣的經驗讓他有機會脫離傳統男人的束縛,長大後面對現實世界時,有更多彈性。

金德倫認為,男孩的情感工具箱裡,最缺乏的工具就是「彈性」。他鼓勵男孩學習培養這種彈性,優游的進入自己的內在感情世界,更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並找出感覺的根源。

當男人可以更誠懇的面對情感、更健康的處理情緒,必然能擁有一個更幸福均衡的人生,也必然會成為一個感情豐富的好爸爸。


給媽媽一個從容的早晨
*陳念怡 親子天下雜誌9期 2009-12 

這也是妳家每天上演的戲碼嗎?

清晨七點十分,先拉開嗓門叫孩子起床,再急忙準備早餐。十五分鐘過去了,還沒聽到有任何動靜,眼看上學快遲到了,只好一個箭步衝進孩子房間大吼:「趕緊去刷牙!」「還不換衣服!」「快點吃早餐!」

面對一連串「快點」的指令,孩子的動作卻更加磨蹭:「我想再睡一下。」「我找不到運動服……」「聯絡簿呢?」場面完全失控,惹得媽媽氣急敗壞,忍不住發火。對許多小學生媽媽來說,上學日早晨,家裡彷彿成了戰場。為了排除萬難,準時送孩子出門上學,做媽媽的不得不繃緊神經,言語間不知不覺充滿了肅殺的氣息。

其實,只要把握五大黃金守則,適度運用組織管理技巧,媽媽就可以給自己一個從容的開始,孩子也能踏實展開每一天的生活。

守則一:完善的事前準備

「最讓我感到疲倦的原因,是自己沒有為生活做好足夠的準備。」蔡穎卿在《我的工作是母親》一書強調在照料一家人時,做母親的心會因為提前的準備而安定下來。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祕書長凌爾祥很重視孩子的早餐,充分的準備讓她的早晨有著從容不迫的餘裕。前晚她會用大同電鍋煮好五穀飯,隔早不消兩分鐘就能捏出飯糰。「前晚先想好早餐要吃什麼並做好準備,可減少出錯的機會。」任職於貿易進口公司的楊玟莉會事先切好水果放進冰箱,隔天起床馬上就能現打新鮮果汁。

不同年齡的孩子,能做的事也不一樣。了解孩子能做好哪些準備工作,譬如挑選隔天要穿的衣服,或準備該帶的物品。製作一份檢查清單,列出書包、課本、餐袋、作業簿等項目,並讓助孩子養成睡前確認的習慣。

專家建議,在玄關處放張小桌子、椅子或收納櫃,規劃一處「發射台」,要求孩子前一晚將隔天上學所需的物品,統一放置在該處。出門「拿了就走」,就不會丟三落四。

守則二:把起床責任交還給孩子

不停催促孩子「快點」的媽媽,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盡,孩子也無從培養自理能力。「經驗是最好的老師,」某私立女中老師張心怡(化名)指出,孩子都不喜歡遲到的感覺,與其使出「媽媽牌鬧鐘」,不如讓孩子明白「起床是自己的責任」。她跟小六的兒子約定:如果鬧鐘響了,你沒起床,媽媽只叫你一次;要是繼續賴床,就得自己承受遲到的後果。

「孩子終究是孩子,有時就是會失序,重要的是,要找到把孩子拉回來的方法。」張心怡會跟兒子分析:「如果你一直要人催,我只好提前半小時叫你,這樣算起來,你反而少睡了半小時。」孩子覺得有道理,隔天就能調回正常狀態。

實施獎勵制度,也有助於養成早睡的習慣。家有兩個小學生的楊玟莉會準備月曆,讓孩子每天記錄自己睡覺和起床時間,發零用錢時順便檢討,很快就能看出成效。

如果孩子的起床問題仍沒改善,應設法找出原因:是否太晚睡?睡眠量夠不夠?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間不同,除了滿足孩子的睡眠需求,父母也要先以身作則,養成規律的作息。

守則三:建立標準化的出門流程

「有些孩子不是不肯做,而是需要大人幫忙建立一套流程,」楊玟莉分享,她小三的女兒是個「需要軌道的孩子」,經常搞不清楚狀況。為了減輕工作日的負擔,楊玟莉利用週末將孩子上學前該做的事,規劃出一套有效的流程,透過遊戲活動,和女兒一同練習。漸漸地,女兒就能知道自己接下來該進行哪個步驟。如果孩子漏了某步驟,媽媽只需心平氣和請她去補,不必在孩子後面趕鴨子,也免去親子間的拉鋸戰。久而久之,孩子也從規律的流程中,建立對生活的掌握感和信心。

為了能準時出門,拿捏孩子的起床時間更是成敗的關鍵:先設定出門的時間,並問孩子需要多少時間跑完整個流程,往前推時要多留十五分鐘的緩衝時間。如果孩子動作溫吞,建議孩子把起床時間再調前一些。

動線的安排也不能輕忽。楊玟莉回憶,以前小孩總是出門前一刻才上樓找襪子,爬上爬下很耗時,而且往往跑到二樓又忘了自己要做什麼。後來她把孩子的襪子改放在樓下房間,孩子起床下樓,先穿妥襪子再吃早餐,可減少出門前的混亂。

守則四:早餐力求營養,但從簡

早餐,開啟一天的能量。中央大學研究員周育如專研兒童發展,深諳早餐對兒童生理和腦部發展的重要。在一切從簡的堅持下,周育如將早餐模式化,分成主食、飲品、水果三類,各選定幾種食物換來搭去,兼顧營養和效率。以主食為例,前晚多煮些白飯,早上微波一下,用冰淇淋挖勺挖兩球,灑些香鬆即可;或請孩子幫忙在土司上加肉鬆、玉米粒,放片起司放入烤箱烤,幾分鐘就可搞定;或把蛋加點水攪拌放進電鍋蒸,再淋點日式醬油做成蒸蛋。

有時,混搭也是種方便的選擇。先篩選幾項有健康概念的外食,搭配自己做的早餐,可減輕準備上的負擔。凌爾祥會用五穀米粥搭配7-11的茶葉蛋,或現打生鮮果汁配全麥麵包。即使材料再少,媽媽依然可發揮「窮則變,變則通」的創意本領。有回凌爾祥突發奇想,在五穀飯糰裡包入碎餅乾增加口感,竟讓女兒讚不絕口。

排定優先順序有助於提升效率。凌爾祥建議媽媽,衡量每件事所需的時間並善用零碎時間,做有效的排序,可簡化早餐的準備程序。

守則五:比孩子早起

楊玟莉回憶,每當和孩子一起睡過頭,全家就會陷入兵荒馬亂的局面。後來,她提前十五分鐘起床,先完成份內的事,等孩子起床,就能把重心放在確認出門的進度上。

日本人氣專欄作家成田奈緒子,也是兒童精神科醫師。她說,每天比小五的女兒早起一小時享受獨處的寧靜,是她忙碌生活的能量來源。

媽媽的工作既多又雜,如果不先照顧好自己,就沒有足夠的能量照顧家人。生活忙碌的媽媽不妨逆向操作,嘗試早起,先泡杯熱茶煮個咖啡提振心神,把早起當做給自己的一份禮物,從容迎接一天的挑戰。媽媽的正向能量,也有助於穩定孩子早晨的情緒波動,贏得孩子的合作。

不過,媽媽也是人,有時睡過頭,慌亂總難免。此時,媽媽無須懊惱自責,而應適度降低標準,做出取捨。凌爾祥分享,在必須快速出門的情形下,又不希望女兒早餐吃得狼吞虎嚥,她的折衷做法是:現打果汁要馬上喝掉,其他的輕便早餐就趁上學的車程中,在車內慢慢享用。

光是媽媽的努力還不夠,爸爸的參與也是媽媽得以從容的關鍵。從事藝術授權的林育如說,為了搞定兩個不滿四歲的小孩,讓全家人準時出門,夫妻分工早已是兩人共同的默契。由於老公不擅長幫小朋友整理衣著,就負責烤麵包、微波牛奶等例行工作,她則專心打點孩子。兩人各司其職,省時有效率。

台長: 台北光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