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2-06 07:51:12| 人氣1,9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金融時報》GDP 不完美的經濟量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羅耀宗/譯

英國去年第四季經濟實質萎縮1.5%,寫下1980年後的最大跌幅紀錄。德國預測跌得更慘,新加坡預估今年負成長高達5%。

世界通用的標準經濟表現量數,也就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突然之間都呈現可怕的畫面。但也正因為這波全球經濟動盪不安,它的缺點更加暴露無遺。

例如,許多人看了美國2000年代的GDP成長率,都忍不住讚嘆成長得真快。事實上那種成長既不能持久,也很可能純屬本子虛烏有。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說:「早在這次崩盤之前,大部分人的處境已經比2000年要糟。對大部分美國人來說,這是倒退的年代。」

GDP的計算式是:

Y = C + I + G + (X - M)

意思是:所得=家庭消費+投資(企業、家庭和政府)+政府消費(財貨和勞務)+(貿易淨額=出口–進口)

GDP是量化量數,不是質化量數,不考慮所得的分配情況,也不對經濟活動的價值做道德判斷(但排除違禁毒品買賣等非法活動)。所以政府花錢蓋監獄,和政府花錢蓋大學,兩方面的支出是相同的。清理核意外和生產太陽能,都對GDP產生錦上添花的效果。從地底抽取石油,賣給消費者,不算耗用資源,而是增添一國的財富。

用多少產出這種機械化的方法衡量經濟,另一個可笑的例子是,癌末病人接受昂貴的醫療,竟然搖身成了提升GDP的「功臣」。也許接下來我們就會聽到「疾病帶動復甦」那樣的名詞。為了刺激經濟,必須鼓勵人們生病。

難怪許多人不相信經濟統計數字。官方數據似乎總是和個人的親身體驗衝突,結果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失調。氣候的巨變也迫使決策官員重新思量經濟成長對更廣大環境造成的衝擊。

也許改變的時候到了。大部分專家表示,GDP是不完美的經濟活動量尺。問題是,還沒有人做出更好的量尺。

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和沈恩(Amartya Sen)領導24位著名經濟學家組成的一個委員會,4月就要報告如何改進衡量經濟成長的方式。他們要考慮環境質損和生活品質等因素,納入更廣泛的經濟數據,讓民眾更容易理解,也提供政府官員更切合時宜的決策依據。

這個委員會正在探討三大課題:如何改良標準的GDP;如何將經濟、社會和環境永續力的新量數納入數據之中;如何設計新的指標,用以評估生活品質。它可能不會「發明」一個量數來取代GDP,而是建議將若干指標同時放上「儀表板」供人參考。

雖然很多人對GDP不滿,它還是有優點。例如對於什麼包含在內,什麼排除在外,它界定得十分清楚。而且,它根據自由市場產生的客觀價格計算,也可以用於比較各國的經濟表現。經濟合作發展組織2006年做成結論說,要評估經濟福祉,GDP仍然十分重要,但需要其他的量數來互補,整幅畫面才看得更清楚。

經濟學家目前的重責大任,是將經濟生產的客觀量數和福祉的主觀認知,兩者之間的差距縮短。GDP本來只是當做生產和經濟活動的量數,不曾想過要衡量福祉。可是現在有許多事情影響人民的福祉,而這些事情超出GDP的範疇,所以有必要改良GDP。

聯合國有一個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用以衡量死亡率、讀寫能力和生活水準等社會因素,重視制定經濟政策時,教育機會和社會公義的重要性。這種指數可以凸顯GDP所忽視的社會問題,但難免帶有主觀武斷的色彩,因為需要給不同的成分相對的權數,而且終究沒辦法取代GDP。

沈恩和史提格里茲領導的委員會,正在探討的問題中,最具爭議性的,莫過於要不要根據人民的態度,創設一個「快樂指數」。快樂是很主觀的東西,甚至可能收到反效果,因為各國政府說不定假藉追求社會目標之名,行過度干預經濟之實。

金融危機正蹂躪全球經濟,選民最關心的事情也許是如何保住工作和收入。但是「後危機世界」中,什麼樣的成長對社會和環境有利,相關的辯論已經如火如荼展開。

改變計算經濟活動的方式,或許可望改變我們的政治優先要務,並且建立更快樂和更綠色的社會。

【2009/02/06 經濟日報】

台長: 台北光點
人氣(1,94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專家八寶粥 |
此分類下一篇:金融時報》亞洲經濟 心臟病發
此分類上一篇:李鍾熙Vision》科技創新 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