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9-07 12:01:36| 人氣1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全球化的自由基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關全球化的自由貿易競爭基礎,最新一期的《天下雜誌》及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專題報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http://www.cw.com.tw/article/relative/relative_article.jsp?AID=2426
https://www.economist.com/world/
(左圖:The Economist,Jul 29th 2006 ,封面)

這期《天下雜誌》中「WTO破局後,台灣如何卡位?」說道:
「...國家經濟發展最後追求的目標,不外是希望人民有更富裕、更公平的生活。那麼WTO代表的全球化,最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否也是追求一個更富裕、更公平的世界村?要達到這個目標,富國在努力追求貿易自由化的同時,是否也應該犧牲、退讓一些,讓窮國與弱國可以多得到一些發展的空間?WTO的制度設計向這個目標邁進了一步,但各國間政治利益的拉扯,卻又倒退兩步。杜哈回合談判的中止,顯示了在國際舞台上,理想與政治現實之間,仍然有一段很大的落差。」

為什麼要保障自由貿易競爭?因為經濟學上有個完美的前提:完全自由開放的市場,可以公平地讓所有物件的供給與需求在此達到平衡。一個物品該有怎麼樣的價錢(價值),應該讓這個市場上的需求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供需力量去決定。如果某某產品生產過剩,需求沒有那麼多,就沒有很好的價錢。如果需求很高,市場上卻供給不足,產品的價值就升高。所謂物以稀為貴,就是這個原理阿。

可是這畢竟是理想,市場有可能完全的自由開放沒有任何障礙?現實上不太可能,或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去努力。因為市場各種客觀的發展基礎不一樣,在單一市場上中的成員有著不同的條件,社會的開放度也不一,仍然形成某種阻礙市場自由競爭的障礙。因此,所謂市場力量形成的供需平衡,有可能是被有意控制的,例如我們常聽到的炒地皮,就是被某些大財團刻意以某種手段控制土地市場上的土地供給(甚至是需求假象),讓土地價格大幅狂飆,讓大多數的需求者必須接受這種非自然力產生的價格。因此大多數國家的水電、通訊等,因為這些產業具某種獨佔性,多以國營事業開始,為的是要確保大多數民眾的權益。

因為自由競爭的前提是在這麼理想卻又還無法在現實中克服的,所以我質疑打著全球化的自由開放理念強加在他人身上的人。這些自由貿易支持者中,尤以美國為最。而美國卻出現補助美國本土的棉花業,或以保護生態為藉口,禁止泰國蝦的進口...等等以雙重標準行為在進行所謂自由貿易理念的捍衛。
WTO是一個基於國際自由貿易理念而產生的平台,加入這個國際組織,可以讓交易物件(所謂的goods)跨越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障礙,如關稅、進口限制等,可以讓窮國、弱國在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時,將非經濟因素降到最低,去追求最大的自由貿易利益。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條件,在這裡是以雙邊或多邊的談判進行。若會員國之間有衝突爭執,可以在調解委員會裡獲得仲裁。沒有貿易障礙的自由利益畢竟誘因太大,讓所有的國家都想要加入這個組織,尤其是對小國,因為相對弱勢,若能爭取到在公平自由的競爭權利,將可以將經濟之外的干擾因素降到最低,就可以讓產品直接在國際間往來。這同時也代表某種平等的國際地位。

以我對國際關係粗淺的了解,我認為WTO是一個比聯合國還要有公義的地方,因為聯合國四大強國的強制否決權,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任何議題,都很可能因為跟其中一國的利益衝突而被片面的否決。在WTO原則上每位會員國都有否決權。因此,WTO對窮國、弱國來說,代表的是爭取公義的機會,所以台灣也非常積極的爭取加入。

但,目前全球化的方式,仍讓全球強弱經濟體的差距加大,致使WTO對於經濟強國的強制力仍稍嫌薄弱,從好幾個案例下可見,即使在WTO仲裁下敗訴的美國,仍可以厚臉皮的不遵守仲裁結論。雖然如此,但WTO的開始大約是1940年代末期,運作到現在,大部分商業貿易,已經形成世界上既定的商業運作遊戲規則與談判基礎。

是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放在一個自由開放的平台上競爭?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所以會有台灣開放稻米進口的種種爭議。文化,也遭遇同樣的問題,是否也可以在這樣的平台上談呢?這會是個非常有趣的討論....
(左上圖:The Economist,August 26th 2006 ,封面故事)

台長: zylee
人氣(1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非官方網站 |
此分類下一篇:文創產 v.s.就業
此分類上一篇:文化創意產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