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3-04 01:07:39| 人氣1,116|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戰爭使詩歌發生了變化】~“金戈鐵馬入夢來”~劉立雲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ttp://image.chinawriter.com.cn/2014/0410/U3875P843DT20140410160110.jpg

戰爭使詩歌發生了變化】 

世界現代詩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現代戰爭詩的發展。現代戰爭詩是以坦克、飛機等依賴於現代科技製造出來的熱兵器,乃至具有毀滅性殺傷力的核武器被用於戰場的產物。大面積的廝殺和死亡,必然給人類帶來持久的恐懼和戰慄。現代戰爭詩便在人類展開大規模廝殺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被這兩次世界大戰長期籠罩的陰影中,應運而生。

這當然不是偶然的。按照傳統的說法,當西方社會發展到大工業時代,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存方式、生存狀態都在發生從來沒有過的劇變。這時候牧歌式的鄉村生活在逐漸消失,大量人口擁進快速膨脹的都市;各工業中心拔地而起的水泥建築,一面把人們的軀體緊密地包圍起來,一面又把他們的心靈分割得支碎破離。隨著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這四種關係(也可說是四種矛盾)的日益普遍化和尖銳化,人們的內心世界在現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擠壓下,開始變得緊張、焦慮、空虛和悲觀失望。

一戰之前,詩歌一般是浪漫主義的,對社會看見一朵花,能夠想像世界多麼美好,月圓花好,到處是一片春天。但是戰爭來了,昨天這裡是一座都市,明天可能是一個廢墟。由於戰爭對人類的扼殺,人類在內心深處開始對戰爭形成了恐懼,詩歌發生了一個根本的變異,過去是浪漫主義,經歷了戰爭之後,人們對於社會、對於人、對於自然、對於自我,心理上有了急劇變化,於是現代戰爭詩就產生了。我認為,一戰之後,現代戰爭詩就產生了,現代戰爭詩發展就是揭示現代人在戰爭當中的恐懼、焦慮、絕望。

在世界戰爭詩發展中,英國現代派詩人狄蘭·托馬斯的那首《拒絕哀悼死於倫敦大火中的孩子》非常著名。這首詩是悼念在戰爭中死亡的女孩,其中寫道:「倫敦的女兒葬在深埋先輩的地方/眾多的親友替她裹身著衣/年久的穀物,母親憂鬱的心緒/為奔騰不息的泰晤士河冷漠的河水無情地吞沒/第一次死亡之後,再也沒有死亡。」這與我們平常寫的詩完全不一樣。在工業興起以後發生的一種現代變化,在人們心理所折射出來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這首詩寫在倫敦,在二戰中,德國不斷地派飛機去轟炸,人們生活在恐懼當中,人們產生一種生不如死的心情。在悼念在戰爭中死亡的女孩時,人們有這樣的心理,「我們活在恐懼當中,天天生不如死。這個女孩在戰爭中死去,我們不要去哀悼她,她比我們更早到達了天國,她沒有戰爭恐懼了,去了另外一個世界,我們活著的人繼續要受戰爭的煎熬。第一次死去了就不會第二次死去了。」

由於歷史的原因、戰爭的原因,詩歌寫戰爭開始了一種變化,竟然為一個女孩死去感到慶幸,就是感覺到在戰爭狀態下生不如死的狀態。現代化發展產生了戰爭,戰爭使詩歌發生了變化。

戰爭詩寫英雄但是給英雄唱輓歌

現代戰爭詩產生的第二個原因,是哲學的發展。現代戰爭產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詩歌揭示現代戰爭對人們心理的一種扭曲。這個階段在整個西方,哲學研究和哲學發展非常活躍的。

在叔本華和尼采看來,人類越趨於理性,科學技術將越發達;而科學技術越發達,反過來對人的本能和意志,對人類和自然界已經形成的秩序,將造成更大的扼殺和摧毀。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人類總是把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用於戰爭,而戰爭的手段越是先進,對人類的屠殺便越是殘酷,對自然界的破壞也徹底。

瑞典哲學家柏格森還提出了一種理論叫「直覺主義」,他認為人生下來之後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他反對理性,認為人類越理性,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就越來越統一,人類的個性就漸漸被抹殺。他對科學、對文明是持排斥態度,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出現了大規模的戰爭,是因為人們在科學的研究方面,在理性的研究方面越來越統一,科學發展越來越尖端,越來越尖端以後反過來摧毀人類。他還對時間提出了一個判斷:時間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時間像條河流一樣流淌,時間除了長度之外還有寬度。什麼是時間的寬度?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比如我想家,我頭腦裏馬上就到了家,時間的寬度就像我們吃的口香糖一樣,可以拉開,展開時間的寬度,讓時間在某一刻展現出無限大的內容和空間。

由於有了哲學理論做支撐,一戰後,文學就出現了意識流。在戰爭詩裡面,一戰之後出現了偉大的詩人艾略特,他寫了《荒原》、《四個四重奏》兩部偉大的長詩,裡面就談到一戰給世界上到處帶來了廢墟甚至墳墓。《荒原》這首詩第一句叫「四月是殘酷的季節」,四月是青草生長的季節,由於戰爭中死了很多人埋在地下,所以青草就長得非常旺盛。青草是吸著人們的血跡和骨質長出來的。所以他就寫「四月是最殘酷的季節」。每個人都開始思考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哲學作為現代戰爭詩發展的其中一個原因。

有哲學理念的支撐,從一戰以後,時間在詩歌裏的出現就變得繁複、變得深奧了。當詩人運用時間概念的時候,在詩裡面就變得深層了,如果不知道背後是有哲學支持的話,這首詩我們就讀不懂。我舉一個例子,阿根廷有一個詩人叫博爾赫斯,寫過一首詩叫《猜測的詩》,就猜測阿根廷的土地上某個將軍死亡,有這麼幾句,「我的腳踩上了打著我長矛的陰影/我死亡的嘲弄/騎兵,鬃毛,一匹匹戰馬/收緊了我的包圍圈/這是最初的一擊/現在堅硬的鐵把我的胸膛刺破/親切的刀子穿透了我的咽喉」。這首詩就是寫這個將軍一直在打仗,經年累月地打仗,打得非常疲倦了,誰也分不出勝負,最後他被對手的騎兵包圍了,馬上要殺死他的時候,他對戰爭已經極度厭惡了,活在世界上戰爭沒有結束,這時讓他在痛苦當中解脫。這就是哲學的概念去支撐詩歌的一種發展,現代戰爭詩得益於現代詩的一種豐碩成果。

第四點是地域文化和地域政治,決定了戰爭詩的繁盛和荒蕪。戰爭詩發生在戰爭當中,戰爭發生是有地域的,比如1931年「九一八事變」,戰爭發生在中國東北,1937年「七七事變」,戰爭在盧溝橋推進,日本開始全面侵略中國,這時我國出現了一種抗戰詩歌。比如《義勇軍進行曲》、《假如我們不去打仗》,這是東方的戰爭詩。

雖然戰爭的爆發往往是不分國界的,但又畢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對抗。既然戰爭與地緣如此緊密相連,那麼創作這些戰爭詩的本土詩人就不可能不受到地域文化和地緣政治的影響。西方的戰爭詩就更接近人類的人性的毀滅,而東方我這裡主要是指當年的蘇聯,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詩歌就更多地體現革命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

戰爭詩寫英雄但是給英雄唱輓歌的,西方戰爭詩,攜帶著比較強烈的反戰侵略。西方寫英雄,蘇聯也寫英雄,蘇聯把英雄推到正面形象,而西方寫英雄是把它推到一種悲壯的背景之下,是把英雄當成悲劇來寫。

現代戰爭詩呈現出多彩多姿的樣式

當納粹德國、日本軍國主義公然挑起戰爭,把戰爭火燒到其他國家的時候,富有正義感的國家群起攻之,紛紛結成同盟,與發動戰爭的納粹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等邪惡勢力展開殊死搏鬥。因此,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的戰爭詩,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導致不同的意識形態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就基本形態來說,現代戰爭詩也必然呈現出多彩多姿的樣式。

二戰發生的時候,已經取得十月革命勝利的蘇聯正進入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當他們被迫捲入戰爭,受意識形態決定,他們的詩歌本能地以昂揚的保家衛國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歌頌戰鬥英雄,歌頌家國情懷,歌頌為保家衛國而流血犧牲,成了他們的主旋律。

雖然意識形態不同,但美國也是一個崇尚英雄的國家,比如麥開的《哪怕我們必死》。崇尚英雄,信奉為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獻身,並非蘇聯和美國的專利,任何國家,無論大小,無論窮富,也都有自己強烈的民族自尊,反映到詩裏,同樣氣血飛揚,壯志淩雲。比如希臘的卡瓦菲斯、塞菲裏斯,西班牙的阿萊克桑德雷,都對自己國家的民族英雄讚賞有加。

其次,戰爭詩真實記錄戰爭進程,為人們打開一扇觀察戰爭的窗口。這裡的真實,並非照相式地反映戰爭過程,而是以貼近戰爭中人們的呼吸和心跳的方式,也即最能揭露戰爭本質的細節,纖毫畢現地再現戰爭的肌理和毛孔,讓人們看到戰爭是一頭多麼龐大、多麼蠻橫的野獸。美國詩人沃倫直接把美國空軍用原子彈轟炸廣島的過程寫進名叫《新黎明》的長詩。

此外,戰爭詩還揭露敵人的殘酷,人性中深藏的殘暴。這方面,大量寫二戰納粹集中營的作品,表現得特別明顯和突出。奧地利詩人策蘭的《死亡賦格曲》、馬雅可夫斯基的《媽媽和被德國人殺害的夜晚》、薩克斯的《世界啊,不要詢問那些死裡逃生的人》、米沃什的《恐怖分子,他在窺視》、蒙塔萊的《希特勒的春天》等等,都是這樣的名篇。身為德國共產黨員,在二戰中被迫流亡的德國重要的現代詩人貝希爾寫過一首《三人敘事歌》,對揭露法西斯的殘暴,很有震撼力。

戰爭詩還用各種方式,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痛陳戰爭對世界的毀滅,對人性的扭曲,堅定地宣示反戰立場。戰爭以毀滅為代價,既打破世界的平靜,更給在自己的土地上那些手無寸鐵的人們,帶來巨大的驚恐、死亡和流離失所。那種失去親人、失去家園的心靈震顫和痛疼,是很難平復的。走進戰爭的人,哪怕他是作為戰爭主體的軍人,站在強勢一邊,但也身懷死亡的恐懼。因此,作為與人們複雜的心靈感受貼得最近的現代戰爭詩,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反戰。成就最顯著的歐洲現代的戰爭詩創作,在這方面表現尤為集中和強烈。這可能與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飽受納粹德國的蹂躪有關。納粹德國視別人的土地為自己的橫衝直撞的疆場,大量屠殺猶太人,實行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在給文化傳統濃厚的歐洲帶來巨大破壞力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心靈造成了久久不能平復的創傷。於是,詩人們用詩來抗爭,用詩來哭泣,用詩來傳達心裡的恐懼和震顫,也用詩寄託自己對家園和親人的思考,用詩醫治戰爭留下的創痛。

 

作者~~劉立雲金戈鐵馬入夢來軍旅詩人、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獲得者~~2016-11-21在南都公眾論壇演講~~


附詩二首

堅持》 ~~劉立雲 

中間那條縫隙如今已成為他們的楚河漢界,

寬可趟馬,可屯集十萬軍隊,挖一條戰壕。

她恨只恨不該識項羽;他悔只悔,早應過江東!

 

戰場坍為廢墟,厭惡的草長得比欲望還深,還能怎樣呢?

天熱時捂緊感冒,天冷時壓住風寒,天不冷不熱時嚴防死守;

謹防賊心不死的那個人,月夜偷渡就看誰能熬到天亮了。

一輛車拉上半坡,他期待人仰馬翻,她渴望破罐子破摔!

 


《閒暇時數數子彈》~~劉立雲

最優美的身子與最狂野的心臟
結合在一起
這就是豎在我面前的子彈
我在看著這些子彈,數著這些子彈
我把配發給我的十粒子彈
彈頭朝上,一粒一粒豎起來
像隊伍那般排列起來
認真地數,仔細又反復地數
我想每粒子彈其實都是
一隻鳥
一生僅能鳴叫一次,飛翔一次
在它還沒有鳴叫和飛翔之前
我要數清它們,就像數清我的手指
就像每次發起進攻之前,我必須
數清楚我面前的十個士兵
他們可都是我的兄弟
年少氣盛,也像一排子彈那樣在藍天下
豎著,怒放金燦燦的光芒
而我知道走進戰爭的人
有如飛向戰爭中的子彈,當他們呼嘯而去
這時你的手指就斷了
這時候如果拾起一枚彈殼
你將看見它在滴血,在嗚咽
閑睱時數數子彈,而且要認真地數
仔細而又反復地數
這是我在當兵時形成的習慣
我樂此不疲的一種嗜好
是這樣的!我不認為這是一種遊戲
一道簡單的算術練習
就像我不認為誰都能數清楚子彈
誰都能掂出一粒子彈的
重量、品質,和它的爆發力
哦,子彈的造型,實在是太優美了
你只有把它壓進槍膛
聽見砰的一聲,又噗的一聲
你才知道戰爭有多麼醜惡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H/res/2016-11/21/SA02/Page@500_750.jpg

台長: 幻羽

幻羽
劉立雲,1954年12月生於江西省井岡山市。1972年12月參軍。1978年考入江西大學哲學系。1985年調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工作,歷任《解放軍文藝》編輯部編輯、編輯部主任、主編,解放軍出版社文藝圖書編輯部主任。出版詩集《紅杜鵑,紫杜鵑》《紅色沼澤》《黑罌粟》《沿火焰上升》《向天堂的蝴蝶》《烤藍》《生命中最美的部分》;長篇紀實小說《瞳人》,長篇紀實文學《1949:淨化大上海》《血滿弓刀》《莫斯科落日》等十餘部。曾獲全軍新作品特別獎、《詩刊》“2008年度全國優秀詩人”獎、《人民文學》優秀作品獎、中國人民解放軍圖書獎等獎項。詩集《烤藍》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
2017-03-04 01:16:43
幻羽
金戈鐵馬入夢來
望斷山河幾度變
秦漢染塵無盡緣
宋明元清幾多情
數不盡、中華淚
悠悠我心詩詞填

*幻羽*感題
2017-03-06 18:12:37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