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9-09 04:55:12| 人氣1,0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認識--"生命"***

推薦 1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認識--"生命"***

生命

生命泛指一類具有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現象並且能回應刺激、能進行自我複製(繁殖)的半開放物質系統。簡單來說,也就是具有生命機制的物體。生命個體一定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生命種群則在一代代個體的更替中經過自然選擇發生進化以適應環境。生物學則是以研究生命為中心的科學。 

生命的最小單位是生物,生物是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能夠新陳代謝,維持恆定性,可以成長,回應刺激,可以繁殖甚至演化,以適應外界環境,繼續繁殖並產生後代。在地球的生物圈內可以找到許多不同的生物,在這些生物中(包括植物、動物、真菌、原生生物、古菌及細菌),都有共同的特徵,都是由以碳和水為基礎的細胞構成,有其組織以及可以遺傳的基因資訊。 

地球約在45.4億年前形成。最早的生命至少約在35億年產生。當時是始太古代,冥古宙熔化的地殼已經固化。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證據是在西格陵蘭發現的37億年前變質岩中的生物物質石墨,及西澳洲34.8億年前砂岩中的遠古生物化石。不過很多研究推測地球在更早之前就已有生命。根據其中一種研究,可能在42.5億年前就已有生命,另一個研究則認為是44億年前。目前仍不確定地球上產生生命的機制,不過已有許多的生命起源假說。生命形成後,變成許多不同的形式,生物學家則將其分類成許多分類單元的體系。生命可以在許多不同的條件下生存。

另外,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的能力有時被視判斷生命的根本條件,稱之為生命現象。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會表現出生命現象;但在沒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不會表現生命現象,所以病毒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奇妙的有機物。 

定義

生命沒有公認定義,不同的科學家曾提出過各種定義。 

傳統定義

科學家經常認為只有生物體會展現以下全部現象: 

1.體內平衡:能夠調節體內環境以維持身體處於一個相對恆定的狀態,例如恆溫動物能發汗來降低過熱的體溫,也能靠發抖來產生額外的熱量以保持體溫。

2.組織性:由一個或以上的生物基本單位──細胞所組成。

3.新陳代謝:能夠轉換非生物為細胞成分(組成代謝)以及分解有機物(分解代謝)來獲取和轉化能量。生物體需要能量來維持體內平衡及產生其他生命現象。

4.生長:使組成代謝的速率高於分解代謝的速率來讓細胞體積增大,並在細胞分裂後使細胞成長。一個生長中的有機體增加其細胞的數量和體積,而不止是將得到的物質積存起來。某些物種的個體可以長得很巨大,例如藍鯨。

5.適應: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與生物當前的身體構造、生活習性及遺傳有關。這種能力對生存是很重要的。生物可以通過進化適應環境。

6.對刺激作出反應:反應可以以很多方式進行,從單細胞變形蟲被觸碰時的收縮到高等生物在不同情況下的複雜反射。最常見的反應是運動,例如植物的葉片轉向太陽以及動物追捕其獵物。

7.繁殖:能夠產生新的個體。包括只需一個親本的無性生殖和需要至少兩個親本的有性生殖。

大部分科學家稱這樣的現象為生命的表現方式。通常必須具備全部七個特徵才能被視作生命。但是,這個定義也有局限性。例如:有些生物體不能繁殖,因為它們是正常物種中自然形成的。這些生物體仍是生命。有些人說生命的特性是可遺傳的;因此,這些不能繁殖的有機體也還是有生命的,它們仍可以通過親屬選擇等機理來產生新個體。 

有些人認為病毒和朊毒體(能夠進行自我複製的蛋白質)是可以自行複製的毒素而不是生命體,因為它們不能在沒有其他細胞的情況下表現出生命現象。但是,立克次體和衣原體等有類似細菌的細胞結構的生物也不能獨立執行很多重要的生物過程,它們也要進入真核生物宿主細胞的細胞質內進行生長和自我複製。另外,幾乎所有的生命都倚賴其他物種提供食物,並且歸根結底需要地球上某些細胞的特殊化學作用來提供能量源,如光合作用和海底熱泉細菌的硫化作用。 

具系統性的生命定義是,生物是自我組織並自我製造的。這些物質不與耗散結構混淆(如:火)。這個定義變種包括了斯圖亞特·考夫曼(Stuart Kauffman)定義生命為能夠複製自己或他人的一種自主主體(autonomous agent)或一種多主體系統(multi-agent system),並最少完成一次熱力學循環。

生命的起源 

儘管不能準確地找到確實時間,但有證據表現地球上的生命已存在了大約37億年。 

雖然沒有標準表示生命起源的模型,但現時最為公認的科學模型建立於一個或更多包括下面的發現之上,可以粗略地列出有以下假設: 

1.模擬真實的史前生物環境以製造形成生命的基本細小分子。這已由米勒-尤里實驗以及Sidney W. Fox的工作所證明。

2.磷脂自發地形成脂雙分子層,而脂雙層是細胞膜的基本結構。

3.製造隨機核糖核酸分子的過程可能製造出核酶,而可以在非常特殊的環境下製造更多核糖核酸。

很多不同的假說認為早期地球上的簡單有機分子能夠轉變為原始細胞並進行新陳代謝。很多模型可分為「先有基因」或「先有新陳代謝」兩類,但最近流行的混合模型並不屬於任何一類。現時所推測的生命歷史還有很多疑點,生命的起源對科學家而言仍是一個很大的謎團。 

 

外星生命和天體生物學

在宇宙中,地球是人類已知的唯一存有生命的星球。德雷克公式可以估算其他地方出現生命的機率,但科學家不同意很多公式中變量的值(嚴格地說,德雷克公式計算的是處於銀河系中且我們可能接觸的外星生物的數量,而不是有生命的機率)。取決於不同的值,方程式可以暗示生命的形成是頻繁或稀少的。德雷克計算我們在任何時間可能接觸的外星生命只有1個。 

有關地球生命的起源,胚種論也被稱為外源性起源認為生命來自宇宙,通過隕石、彗星或宇宙塵等天體到達地球。但是這些理論對解釋生命的起源沒有幫助。 

生命的終結

即生命體之死亡階段或狀態。以人類為例,一般以呼吸及心臟跳動停止和腦部完全停止活動(非暫時性的停止)為判定死亡的標準。 

生命體的死亡可以是因為細胞分裂的次數達到極限而衰亡,也可以是被毒素、自然災害或其他生物殺死。 

任何一個個體的死亡並不會威脅物種的存在,反而是維持物種延續的重要環節。如果年老的個體永遠不死,新的個體會失去生存空間和生存必需的資源。但個體大量死亡至難以維持繁殖時,物種就可能滅絕。 

已經死亡的細胞不能重建生命活動。已經死亡的生物個體不能復活。這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

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一個解構人類存在的目的與意義的哲學問題。 

這個概念通過許多相關問題體現出來,例如:「我為何在此」「什麼是生命?」「生命的真諦是什麼?」。在歷史長河中,它也是哲學,科學以及神學一直所思索的主題。前人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與意識形態背景下也給出了很多的多元化答案。阿爾貝·加繆指出,作為一個存在的人,人類用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來說服自己:人的存在不是荒誕的。

生命的意義經常與哲學、宗教的存在、意識(自覺)、幸福等概念交集在一起,還會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領域,如象徵符號、實體論、價值、目的、道德、善與惡、自由意志(自願)、靈魂、來世等。而與科學的聯繫的關係則不那麼直接,科學在與之相關的話題上,一般會設置一定的背景與參數來描述與萬物有關的事實。 

此外,一個以人為本、非宇宙、非宗教學的問題是:「我的生命有何意義?」。生命目的與意義,有人認為相信生命有目的及意義存在的話生命即被賦予價值,此價值大小與入世的深淺會一致;或者發現主宰;盡管追求「生命的意義」被認為是可能的普世價值,但研究顯示,追求「生命的意義」似乎不是普世價值。

人們提出了很多關於生命的意義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我們是誰?」

2.「我何至於此?」「我在此為何?」

3.「何為生命之源?」

4.「何為生命的本相?何為實存的本相?」

5.「何為生命的意義?一個人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6.「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何在?」

7.「何為生命價值?」

8.「活著的理由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而活?」

圍繞這些問題,人們在科學理論、哲學、神學領域,以及在靈性問題上,爭相作出詮釋。

生命的科學探究與觀點:  

道德自然主義者宣稱倫理科學(science of morality)可以分析此問題。但科學作為一個對實然問題的研究方法,一部分科學哲學家並不認為科學可以對生命的意義提供答案。科學界的另一部分成員認為科學可以為生命的意義有關主題提供相關的背景和所需的一系列參數。

在他們看來,科學可以為多種主題提供見解,從研究快樂的科學到對死亡的焦慮等等。科學探索對生命和現實的各個方面進行法理調查,如大爆炸,生命起源和進化。科學探索也研究與意義和幸福的主觀經驗相關的客觀因素。

關於生命的心理學意義及價值

科學家假設生命的意義是可決定的,透過了解宇宙運作的規則,人類是可能了解生命的意義,但不能解析生命潛在價值所在。科學的價值在於,一方面能夠提供更多的工具與方法使得人類對問題有更深的了解;但另一方面,科學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類智慧的演化發展是不同步的,即客觀存在與主觀能動性永遠存在差距。所以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也只有陷進了更深層次的疑問與探尋,如此循環。以下幾種科學學科曾試圖解析生命的意義所在。 

有一個大體稱為「恐懼管理理論」的價值系統被社會心理學家提出。理論宣稱,人類對死亡產生本能的恐懼,它會促使我們對逃離死亡做出心理提醒,從而做出生命價值選擇。 

神經科學已經對神經傳遞素運輸,特別是在邊緣系統和獨特的腹側被蓋區等物理實體上已有很多的理論研究,例如激勵、愉悅、動機等。如果相信生命的意義在於爭取最大限度的快樂,這些理論可以給出一個標準式的臨床試驗。 

經濟學家則在市場上實踐了何為價值。 

社會學則用價值觀、規範、失範等理論概念在社會層級中檢驗價值。 

生物學中關於生命的起源及其性質的定義

無生源論的精確機制仍是生物學正在研究的主題之一:其中值得注意的理論包括RNA世界學說理論與鐵鎳硫化物世界理論等。在20世紀末,根據對基因選擇理論的研究,生物學家George C. Williams、理察·道金斯、David Haig等人,他們認為DNA的複製與存續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功能。 

宇宙的起源與其最終命運

雖然宇宙大爆炸的模型及理論剛推出的時候滿足了大部分的疑問,其與宗教概念中的創造論之間的相通之處更讓其獲得不少支持,此理論同時也獲得了數個獨立觀察的驗證和支持。然而,當代物理學只能夠描述大爆炸10−43秒之後的宇宙(當時間為零時所對應的溫度為無限);如果想研究大爆炸10−43秒之前的宇宙,便需要量子引力理論的幫助。雖然如此,許多物理學家還是推測過在這個時間點之前發生過的事情以及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有些物理學家認為大爆炸的發生是出於機緣巧合,當人擇原理放入考慮範圍時也就暗示著平行宇宙存在的可能性。目前對於宇宙的終極命運,以大撕裂理論佔上風。

西方哲學觀點

生命意義的哲學觀點是那些用人類定義的理想或抽象概念來解釋生命的意識形態。 

古希臘哲學

柏拉圖主義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最早,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他的聲譽來自於他的理想主義相信普遍性的存在。他的理型論提出普遍性不像物體那樣存在,而是作為天國的理型的存在。在理想國的對話中,蘇格拉底的人物描述了善的理型。他關於靈魂正義的理論涉及與生命意義問題相關的幸福觀念。 

在柏拉圖主義中,生命的意義在於獲得最高的理型的知識,即善的觀念(理型),所有善良和公正的東西都從中獲得效用和價值。 

宗教哲學

基督教

在生命的意義上,「生命是由上帝所造的」然而,在眾多生命之中,只有人才能跟上帝互動,因為上帝並未將靈性賜給動物。因此,基督教認為人的最高價值就是跟上帝互動。在生命的意義來說,神學將其解釋為: 

1.享受神的愛及人與人之間的愛。 

2.享受上帝創造之世界萬物中的美好。 

3.生命活出上帝的形象與樣式。 

4.實現上帝在每個人生命中的美好計劃。 

佛教

根據世界佛教僧伽會的1967年會議,發表了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當中提及到「我們都認同人生的目標是:對所有眾生培育無差別的慈悲,為眾生的利益、快樂與和平而努力,並培育能導向究竟真理的智慧。」 

在生命的意義上,佛陀提及到我們的人身猶如一隻盲龜在茫茫大海中,穿入浮木的洞孔中一樣難得。然而,人生卻是苦的,佛教開宗明義說明四聖諦。但是,不代表我們把人生看得毫無希望,而是努力修習佛陀的教誨,遵從「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透過修習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羅蜜斷除煩惱,證得涅槃,解脫生死流轉,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道教

道教所說的「生命」,不是泛指一切生物,只是單純指人的生命。吳筠《元氣論》認為真精、元神、元氣不離身形,謂為生命;《太上老君內觀經》認為,「氣來入身謂之生」,「從道受生謂之命」,即氣為生機之源,氣入形體,從道受生,謂為生命;《太平經•令人壽平治法》認為,精、氣、神三者相與共於一體,是謂生命,更說神乘氣行,精居其中,三者相助共功為治於一體,是謂生命。 

近代著名的道教學家陳攖寧先生認為,道教是要與「天命」和「自然」抗爭,打破生死定律,不受造化主宰,開拓人可以「神形俱妙而成仙」、「長生住世」的新的人生道路,為人類的生命求取最大限度的延續直至永生,使人生獲得最美滿、最和諧的生命幸福。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認為,宇宙萬物的來源都是由真主創造,而人類的生命都是源於真主。真主造人不是隨便的,而真主創造人的目的,是要人崇拜祂。然而,真主卻不求人們的供養。縱使如此,為了發展人類的靈魂,以及人類得到真主賜予管理地上萬物的權力,人類還是要向真主交代如何使用地上的資源,因此人類被稱為地上的「代理者」。  

東方哲學

儒家

儒家主張三綱八目,亦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以對於死後及鬼神的問題都不作詳談。但從三綱八目中,亦可窺探到儒家為入世的學說。

孔子認為,一個人應該有遠大的目標和理想。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博學而篤志」、「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等等。對於人生的意義亦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經常討論的問題之一。在孔子所說的「志於學」「志於道」「依於仁」中,「仁」「道」「學」等既是一種理想,又是一種志向。孔子的弟子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在孔子與儒家的思想中,「仁」不但是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和人生志向,而且是一種高尚的道德覺悟和人格境界。  

孟子

孟子主張性善論,提出四維八端。在性本善基礎上,孟子認為人人都可以修心向善,成為聖人。

流行文化

殷海光的看法

殷海光把人生分作四屬次、三種意義。

四屬次

四屬次主要為物理層、生物邏輯層、生物文化層、生物價值層。他認為人受物理的支配,任何人無法都無法避免。然後,人需要維持生命,因此人需要吃飯喝水,到一定的年齡便要成家立室。但人與其他生物不同,就是人有文化,吃飯講禮貌。隨著文化的提升,漸漸達到真、善、美的境界,隨後有道德、有理想。

三種意義

殷海光認為,人活在世上必須以生存為基礎。因此生物邏輯層為基礎。然而,生物文化層是不容忽視,因為有生物文化層,生物價值層才不是空談。  然而,傳統價值觀一般重視生物價值層,但生物文化層都是忽略的,因此導致精神文化和現實生活不能銜接。  因此,殷海光強調人生的意義是一層一層的上升,慢慢達到真善美、理想和道德。這樣的人生道路就完成了。

流行信念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很多人都曾在人生的某些階段思考這個難以解答的問題,其中絕大部分人是在思考「生命有何目的?」這個問題。下列是部分較為流行的答案: 

1.自我維持:獲得足夠延續生命的食物,支付維持生活的代價或是成本。

2.自我成長/自我實踐:追求自己所能的極限,最大限度獲得生命的完整。

3.自我認知:接受事實,消滅煩惱與偏見。

4.自我超越:靈性向神靈進化,或類似的存在。

5.自我結束:死亡將卸下靈魂的重擔,完成生命之圓。

6.自我延續:性的滿足,繁衍自己的後代,編織新的生命。

幽默和流行文化的處理方式

辛普森家庭中的場景:“荷马:神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上帝:荷马,我不能告诉你。 荷马:为什么? 上帝:等你死了就知道了。 荷马:噢,我等不了这么久。 上帝:连六个月也等不了吗? 荷马:不,现在就告訴我…… 上帝:噢,好吧……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 ”


台長: 幻羽
人氣(1,002) | 回應(0)| 推薦 (1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塵弦禪音 |
此分類下一篇:*什麼是戲論* - *釋慧律*法師
此分類上一篇:***認識--"無記"***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