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1-19 12:57:50| 人氣1,3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作者:*蔡鎮楚*+ **有種智慧,當超萌小和尚遇見峨眉禪茶**

推薦 1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禪茶」的圖片搜尋結果

                       《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

                   作者:*蔡鎮楚*-由 說茶網 發表于文化  

唐宋以來,維繫中國文人士大夫與寺院、僧侶、禪宗的密切關係者,一是茶,二是詩。茶是維繫其生活方式的物質紐帶,詩為維繫其精神生活的情感紐帶,成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兩大學說:一是詩禪論,一是茶禪論。

「參禪茶」的圖片搜尋結果

一、禪與茶 

禪為何物?禪家對「禪」的諸多解說,集大成於釋慧皎的《高僧傳》卷十一:「禪也者,妙萬物而為言,故能無法不緣,無境不察。然緣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猶淵池息浪,則徹見魚石;心水既澄,則凝照無隱。」這種「禪」,是心境,也是思維方法。它以「妙萬物」為內核,以「靜寂」為基本途徑。其基本特徵,在於靜思寂察,在於一個「悟」字。所謂「緣法察境,唯寂乃明」,如淵池魚石,心澄而悟,則可凝照一切,妙觀萬物。 

悟者何也?吾心也。茶修與禪修,關鍵在於以茶、禪之修煉,感悟心靈,凈化心靈。禪宗主「悟」,「悟」是禪修的基本方法,無論是北宗的「漸悟」,還是南宗的「頓悟」,皆以「靜寂」為心境,以「妙悟」為思維方法。「妙悟」者,悟之高妙也,故能「無法不緣,無境不察」,達到「妙觀萬物」的人生境界。 

茶禪者,以茶參禪、以禪修身之謂也。以茶參禪,修身養性的茶禪論,乃是以茶參禪的一種人文境界。以禪喻詩、以禪論詩,宋人有「詩禪論」。嚴羽《滄浪詩話》乃倡言「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者云云,認為詩道與禪道,全在「妙悟」。與此相對應的「茶禪論」,即茶道之通於禪道者,亦在於「妙悟」,在於「本色當行」。     

茶禪之所以「一味」,首先在於「妙悟」。品茶在於「悟」,就是品悟自然,品悟人生;參禪也在於「悟」,參悟佛理,參悟人生。因茶悟禪,因禪悟心,茶心禪心,心心相印,因而達到一種最高的涅槃境界。茶在品,禪在參,參禪如品茶,品茶可參禪,茶禪一味所寄託的正是一種恬淡清凈的茶禪境界,一種古雅澹泊的審美情趣。以茶參禪,提倡「茶禪一味」,強調的是茶性、茶味、茶品、茶緣、茶情、茶心、茶境,是茶蘊涵著的文化心態、人文意識和茶禪境界。而要達到這種茶禪境界,自然在於「妙悟」。 

其次在於「本色」。妙悟,是以茶參禪活動中的一種高妙悟性,一種審美式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以「本色」為特徵。所謂「本色」,是指本然之色。茶的本色,來源於天地自然,是綠色生命之飲,是人類的健康之飲,它是天地的賜予,自然的造化。禪的本色,在於自然,在於人的本然,是佛心,是善心,是菩提之心,是阿彌陀佛,是君子之心,慈悲之心,憐憫之心,是普度眾生的救世情懷。

第三在於「當行」。茶業,屬於綠色產業,民生產業。綠色產業,必須道法自然;民生產業,必須以人為本,以民生為本,不可以違背自然規律,不可以違背人類飲食生活規律,大肆進行商業炒作。這些皆與佛教禪宗相符,與茶業、茶情相符,與社會人生真諦相符。一句話,當行就是品茶與參禪,必須符合茶道和禪道的基本規律和思維方法。品茶悟道,參禪悟道,茶禪一味,正是因為茶與禪的本色當行相通,注重「妙悟」之思維方式之高度融合性,在於品茶參禪達到的人生境界的高度一致性。 

第四在於茶性與佛性之統一。茶味與禪味之相通,佛性以苦,為釋家苦、集、滅、道「四諦」之首。茶性者,清心也;佛心者,善心也。茶以苦為美,陸羽《茶經》指出:「啜苦咽甘,茶也。」乾隆皇帝說:「茶之美,以苦也。」飲茶的最佳口感,多以為「清苦」。「苦」者,味也,良也,甘也,美也;甘美良味之謂「苦」。茶性之苦,與佛教「四諦」之苦相一致。故佛教徒而有「苦行僧」之謂。人生多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人生苦短,先苦後甜。茶之啜苦咽甘,意味著先苦後甜的人生哲理。

「參禪茶」的圖片搜尋結果     

二、「茶禪一味」的規範性 

「茶禪一味」之說,乃是禪門僧侶飲茶之習與文人以茶參禪的產物,是禪門釋家和文人騷客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審美情趣。故從文化角度來考察,「茶禪一味」具有三個明顯的規定性: 

一是茶之清淡自然與禪之正法眼藏的完美統一。茶修禪修,本性自然;機緣彌勒,佛光離合,具有天然的契合點。無論是茶人修煉,還是寺院禪,或者是居士禪,而或是無字禪還是文字禪,其茶禪一味是由於茶與禪自身所具有的本質屬性決定的。茶禪一味,將中國茶文化義蘊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文化層次上,是茶之流韻,禪之機緣,是人生的體悟,凡塵的洗滌,是心靈的凈化,情感的升華。茶禪之美,在於「一味」,在於茶與禪所共同追求的寧靜澹泊之美,如山寺之肅穆,田園之寧靜,如秋菊之淡雅,修竹之疏影,如月色之柔美,白雲之飄逸,如鐘鼎之古樸,茶韻之流香。 

二是茶禪一味源於佛教禪宗之無字禪與文字禪的完美結合。禪宗的傳播,從無字禪的「不立文字,口耳相傳」,「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都是強調禪宗不同流派的傳經弘法,全賴佛教僧徒之口耳相傳,無字禪大行其道。若沒有文字禪的崛起,寺院茶寮,只是佛徒喝茶之所;茶亦是佛徒祛除睡魔的飲料而已,不可能提升到茶禪文化的層面。唯有圓悟克勤《碧岩錄》和惠洪《石門文字禪》,才使禪宗過渡到文字禪。這種由無字禪向文字禪的轉變,使《碧岩錄》成為「宗門第一書」,以「茶禪一味」為核心的茶禪論,才能夠得以成立。如不恪守「茶禪論」這一學說,一味屈從禪茶的物質屬性,或者將「茶禪一味」改成「禪茶一味」,勢必閹割其文化靈魂,擯棄其賴以確立的歷史根基,使歷史積澱而認定的「茶禪祖庭」,變得是是而非,爭論不休。     

三是茶禪一味出自於「悟」。禪道在於悟,茶道亦在於悟。「悟」是茶禪一味的核心。正如嚴羽《滄浪詩話》所說「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一樣。品茶講究心境,注重文化氛圍;參禪要求心態平和,心靈寧靜。無論僧侶或文人,其茶禪之心與茶禪之境,皆以平和誠篤為共同的文化心態與審美特徵。品茶也好,參禪也好,都是一種修行方式,人生才是其千古不變的永恆主題。 

「參禪茶」的圖片搜尋結果

三、茶禪與禪茶 

漢語詞序,相當嚴謹,一字之差,失之毫釐,謬之千里。茶禪耶?禪茶耶?此乃兩個既是相互聯繫又是相互區別的不同概念。

茶禪,屬於文化範疇。茶禪一味,是圓悟克勤對茶文化與禪宗文化密切關係的一種概括,一種內在的規定性。或曰「茶禪」是並列關係,非也。茶禪一味從來不是並列詞組,而是偏正詞組,是以茶參禪,以禪修心之意。何謂「一味」?有人會說「一個味道」。一味,是純一、專一、無兼味、無雜念的意思。茶禪一味,就是以茶參禪、以禪修心,必須純一專注,無雜念,心無旁騖,達到無兼味的茶禪境界。這才是茶禪一味的真諦之所在。

夾山和尚問「這一碗是什麼?」你可能回答「是茶」,如同五祖拈花問這是什麼,僧徒回答「花」,唯有惠能微笑而不答。宗門大禪師品茶悟道,參禪論道,所問所述,看似平常話,意蘊深邃。趙州和尚的「喫茶去」,夾山和尚的「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岩泉」,日本珠光和尚回答一休大禪師的「柳紅花綠」,都是禪門以茶開悟、以禪修心的典範。今人若從字面去解讀,從概念去詮釋,只會越解釋越糊塗。     

文化研究有其特定的歷史規範性,圓悟克勤《碧岩錄》和惠洪《石門文字禪》等禪宗文獻,乾隆皇帝對茶禪寺的命名,均以「茶禪」。茶禪一味,作為一種修行方式與人生感悟,不在於品,而在於悟:以茶參禪,在於悟;以禪心品茶論道,也在於悟。

佛教禪院,從來就是清凈自然的佛祖傳經聖地,也是中華茶文化的傳播場所之一。寺院茶寮的設置,本為僧徒們驅除睡魔,潛心念經拜佛,從來沒有去思考這茶寮煮制來的茶,是禪茶還是福茶?

當今之世,資本主義全球化環境之中,社會浮躁,人心浮躁,人們利用其聯繫,結合旅遊業之需,大力開發寺院禪茶產業,皈依佛門,皈依禪心,以安寧社會浮躁,清靜人心焦慮,本無可非議,但為了突出寺院,突出禪意,開發「禪茶」,走產業化、市場化之路,而背離祖訓,使「禪茶一味」大行其道,謬種流傳。此種寺風不可助長,文化觀念不可混亂;茶文化界若是非不分,附和追捧之,則不可理喻了。

「參禪茶」的圖片搜尋結果

          

            **有種智慧,當超萌小和尚遇見峨眉禪茶**

每天午飯後,小和尚都會準時清洗師父的茶杯,先倒上一杯溫水,用絨布小心翼翼地把茶漬拭去,再倒進些開水清一清,即刻便杯潔如新,然後撮上一些新茶,一般都是綠茶,特別是山上自產的峨眉雪芽,是師父平常愛喝的。 

滾沸的水斟到杯口,茶葉馬上在杯中掀起一股綠浪。在清香的熱氣中,靜態的茶葉頓時舒展成秀美的嫩芽。不要說喝,僅僅是看看這些茶葉起舞,也是一種快樂的享受。 

師兄弟們都不愛喝茶,只是欣賞。渴了喝白開水,盤腿坐在師父旁邊,這時師父總會喃喃地說:“先把茶喝好,再參禪,茶禪一味的呀!”

“真的嗎?喝茶能喝出個什麼名堂呀”小和尚故作驚訝地問道。那調皮的神態逗得師兄弟都笑,師父也笑了。 

於是師父給小和尚念了一首有名的禪詩《茶之六度》。這顯然是一首蘊藏著大智慧的詩,但是小和尚聽不懂呀,“莫慌,聽師父給你慢慢講。” 

*

                遇水捨己,而成茶飲,是為布施; 

                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 

                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 

                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 

                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 

*

相關圖片

茶之布施   

師父說:茶給人類的布施皆是一碗水的平和。當我們將每一杯茶喝到至淡如水時,茶也默默地結束了它的使命。我們品悟的香、味、愉悅其實就是茶的精華,不管你是達官顯赫,還是布衣草農,茶給你帶來的感受是一樣的。但是人往往害怕丟失,害怕吃虧。付出一分,就想得到十分。豈不知奉獻多少就會得到多少,因果絲毫不會錯。有捨才有得,有得必有失,這在於一個人的胸怀大小、氣度大小。

相關圖片

茶之持戒   

師父說:戒學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持戒是修正惡業,改惡向善。好比我們要遵紀守法,凡事按規矩去做,要符合大道。做茶也要遵循規矩,我們知道: 

雲南大葉是做不出龍井來的。 

江南茶是曬不出普洱的。 

用農藥在茶園殺蟲後立馬采茶是不道德的。 

在茶葉里添加化工色素是違背良心的。 

短斤缺兩、以次充好是要遭人唾棄的。 

惡意炒作、哄抬市價是遠離大道的。 

佛教與茶,一個精神,一個物質;前者度人,後者養人。都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出自《心經》,無尚正等正覺之意)之境界。佛靠人去弘揚,茶靠人去傳播,做的好能普度眾生、惠澤世人;做的不好,與佛(人)交易,販賣如來(良心)。

相關圖片

茶之忍辱   

師父說:所謂忍辱,來源於梵語和巴利語,佛家的最高忍辱境界是接受,是怎樣就是怎樣接受,該怎麼面對就怎麼面對。茶正是如此,對於來自於自然界的寒熱風霜、天災人禍以及人類對它的摘、炒、揉、曬、烤、酵、泡等等一切考驗,都顯得那麼坦然,那麼自若,最終把自己一生的精華都奉獻給人類。當人類在不斷地馴化茶葉的時候,茶葉也在不斷地教化著人類。

相關圖片 

茶之精進   

師父說:精進乃勤勞、勤奮之義,千里行舟,在正的路上不停止,不懈怠。人類認識茶之前,茶一直都在自然演化。當人們利用它後,從藥到膳、飲,從煮到蒸、炒,逐漸精進,這個過程我們花了五千年。所以說茶也好,人也罷,精進路上莫著相、不放逸。著相會使人急功近利,放逸會徒長貪嗔癡。 

相關圖片

茶之禪定   

師父說:對外不起動心稱之為禪,對內不散亂稱之為定。小和尚你乖乖的吃飯念經灑掃睡覺,就是禪定。禪要修好,需要工夫;製茶泡茶,也需要工夫。只有排除外念,心無旁騖,才能將茶做到極致,才能泡出一流的茶品。所以茶禪一味不是掛在牆上的那四個字,它的本意是讓我們做到人茶和一。

相關圖片 

茶之智慧   

師父說:洛陽古道一個茶亭,上面寫著:“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 它其實就在講喝茶的緣法:一千個人喝茶有一千種味道,三千個人喝茶有三千個境界。同樣的茶,不同的人,不同的泡法,不同的茶具,口感、香氣各有不同。無所謂好與壞、真與假,只有心性合一,道法自然。不欲人知之善,卻不經意為人所知,乃是最大的喜悅。隱而未顯的美感,非經發覺無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現,卻能透露出一切。猶如每次喝茶甘苦麻澀香味,能讓我們悟到人生百味的真諦。這便是茶的智慧。   

*

過後,師父摸了摸小徒弟的頭,不再開口。他明白喫茶參禪,不過是為了明心見性,所以,通過喫茶,喝茶能夠見佛,的確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可是究竟怎麼個用功法,這可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體悟深淺,總在遇緣不同。而杯中的峨眉雪芽恰如這千年智慧沉默的峨眉山,沉浮靜悟,茶煙飄香。

相關圖片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