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12 19:06:43| 人氣1,6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10篇-《信心銘》之【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沉不好。】-27~28~29~30-六祖寺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信心銘》之【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沉不好。】-27- 六祖寺

任就是保任,保任清淨自性,合於般若之道,就是任性合道,就能逍遙自在、沒有煩惱。任,當然也可以解釋為隨順,隨順清淨自性,合於般若之道。    

繫念就是執著,起執著分別的妄念就違背了真心,就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靈知不顯露就陷入昏沉不好的輪迴狀態。

我們的心不停地有生滅,你的心在不斷地死亡,你想你這個身能夠長存嗎?當然你一直在輪迴,你的身心就一直在輪迴,所以首先是要我們的心真正用平常心。 

                                       《信心銘》之【不好勞神,何用疏親。】-28-六祖寺    

迷失在生滅妄心的不好狀態之中,不好狀態就是輪迴了,輪迴狀態之中就會勞神地去追逐生滅有為法,迷心而逐物,追逐五欲六塵,而無為法是沒有親疏遠近的。    

“何用疏親”,就是有平等心,這個有平等心可以分為在念頭上修平心,在行為上來修直行,就是平心直行。    在心念上來修就是要能夠隨時覺察自己的妄念,煩惱生起的時候就有所警覺,但是你不要一味地去排斥某一些念頭,或者去喜歡某一些念頭,要平等不二地來看一切法,不分好壞親疏,這個就是平常心,就是平心。    

在行為上修就是修直行,就是如果你需要幫忙而我又幫得上忙,那我就會來幫忙,不管我們的關係如何,不管我們是親還是疏,是關係好還是壞,你需要,而我又幫得上,我就會幫你,這樣是直行。

一切法都是平等不二​​的,但是當然因緣顯現之中每個法又各有其地位。比如說,淨飯王往生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親自去抬棺木,但是他並沒有說所有的父親都曾經是他的父親,而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去幫人家抬棺木,沒有這樣子的吧?對不對?所以直行並不是說他不懂得這個法住法位,正如牛頭法融禪師所說的:“菩提影現,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親疏。”

《信心銘》之【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29-六祖寺 

如果你想取證最上一乘法的佛乘,就不要厭惡六塵,不要對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生起喜歡或者討厭這樣的分別心,生活是最好的禪堂。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沒有好與壞,好與壞是大腦思維給它貼上去的標籤,是加上去的妄塵。所以說念頭不是問題,對念頭的分別執著才使念頭變成問題,所以你不要去排遣念頭。    

六塵也不是問題,但是智慧不夠,對於六塵妄生取捨之心才是問題。所以運用禪的智慧不受六塵的擾亂,就會有正確的覺受。

在生活之中參禪,脫俗而不避俗,不逃避現實,隨緣而不染緣,隨順因緣而不起染污的念頭,不起貪戀心,不起排斥心,這是不染緣,就能夠同於開悟的祖師,當下契入到清淨平等正覺之中。對於一個見地透徹,信心具足,敢於直下承當的人,生活中處處都是回家的解脫之路。    

我們來看那些禪的公案、那些《燈錄》,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之中悟道的人,遠遠比在佛殿禪堂裡面悟道的人要多得多,為什麼?因為生活就是最好的禪堂。    

禪師也是在生活之中來考驗弟子是否已經超越了二元相對的狀態。我們也來看一則溈山靈佑禪師與仰山慧寂禪師的公案好了。    

溈問:“什麼處來?”    

仰曰:“田中來”。    

溈問:“田中多少人?”仰插鍬叉手。    

溈曰:“今日南山大有人刈(yì)茅。”仰拔鍬便行。    

溈仰宗是禪門五宗裡面最早建立的宗派,所以他很少用隱語(隱語就是繞一個圈子來暗指真如本體,他很少用隱語),而是用行為直接來表現超越二元對立的無我,來表現能動,來表現本覺。這一則公案裡面仰山就用行為直接顯示了超越一與多的相對,能與所的相對。這個法戰可以分為兩個回合:    

第一個回合就是,溈山靈佑禪師問剛剛回來的仰山慧寂禪師。就問說“從哪裡來”,就說“從田中來”,就是從田裡面勞作來。    

再問他“田中多少人”,這多少人是考驗弟子的語言陷阱,就看你有沒有時時刻刻都能夠不掉到二元對立裡面去。如果你回答有多少人,你就陷入到了一與多的相對。仰山把鍬插在地上,手叉著腰,這麼一叉手就是回答了,怎麼回答?就是就體起用,這個動作是本體的妙用,所以就體起用,正心直用。    

第二個回合就是溈山師父並沒有放過弟子,還要繼續挖一個坑來考驗他,就故意又說“今天南山有很多人在那裡砍茅草”,就是把二元對立強行塞過去,這裡面就有人與茅草的相對。仰山還是就體起用,拔起鍬來回頭就走,就徹底否定了人砍茅草的能所相對,所以這個法戰裡面弟子一直都沒有落入到二元相對裡面去。   

禪門裡面五宗的公案最容易看的就是溈仰宗,如果你說溈仰宗的公案你看不懂,你看得懂其他宗的公案,那是騙人的,你肯定是大腦思維。因為你有一個入處,他的行為你一看就明白,他為什麼要這麼做,要這麼表露出行為。 

《信心銘》之【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30-六祖寺 

智者的心是無為自在的,愚人在有為法裡面念念執著,被自己的觀念束縛了,所以煩惱痛苦。並沒有人使我們煩惱痛苦,也沒有事情能讓我們煩惱痛苦,是我們的觀念讓我們煩惱痛苦。前念迷即是凡夫,後念悟即是佛。前念執著不生,後念智慧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法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唯是一心,法法平等,因為妄起知見而有愛憎高下,所以參禪頓悟只不過是消盡煩惱習氣以後赤裸裸地顯露出本來面目而已,本覺本有。    

大慧宗杲禪師在他的語錄裡面就特別強調,說他自己參禪得力的心得,有一句話是做功夫非常緊要的,就是“得力處即是省力處,省力處即是得力處”。    

省力處是什麼?就是你不用大腦去思量、想來想去、思考來思考去,那就是省力處,你只是平心直行就好了,省力處恰恰就是得力處。    

“若起一念希望之心求悟入處,大似人在自家堂屋裡坐,卻向他人覓住處無異。”這個是大白話了,就是說如果你去求一個悟入之處,就好像人坐在自己家裡堂屋裡面還不知道,還到處找人家借房子住,這個就是你本來就在覺,這個本覺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    

禪宗的發展歷史,歷代祖師為了引導弟子們開悟,為了引導弟子們契入到智者無為,發展出了很多的善巧方便。可以分為六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早期,南朝的時候,梁武帝的國師寶誌禪師,他作有《大乘贊》、《十二時歌》,還有傅大士作有《心王銘》,這個時候這些著作裡面就已經顯露出了祖師禪的端倪,這個是禪宗的早期,我們這裡說的禪宗是特指祖師禪。    

第二個時期是發展期。從達摩祖師西來到六祖的弟子青原行思、南嶽懷讓,這個期間是禪宗的發展期,這一時期禪師引導弟子是以身教為主。  

第三個時期是繁榮期。是從青原行思、南嶽懷讓以下,一直到五宗初步形成的時候,到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這個五宗初步建立,這一時期具有高證量的明眼宗師大量出現。這個時候,師父教弟子的方法主要是以扯脫為方便,引導弟子學會在根塵相遇之處扯脫黏著,超越相對。

但是這個法有一個先天的缺點,就是難教難學。有一些宗派,我們看很多宗派傳到後面傳不下去了,為什麼?因為它難教難學,不是師父不教,也不是弟子不用心學,但是弟子根器不夠,你沒法教,牛不吃草,你按著它也是沒辦法的,除非弟子根器到了,這樣才能夠真正用扯脫的方法。    

第四個時期是極盛期。這個時候是五家七派已經廣泛地傳播了,這一時期禪師是以奪所為主要的方便。為什麼?因為從師父的角度來看,你如果要教會他怎麼學會自己扯脫,這個好難的,但是你發現差不多了,你用奪所這個就很快,用奪所來拆開學人的二元對立,為什麼?因為這個就是你突然一下讓他受到一個強烈的刺激,比方說耳根,你大喝一聲,突然一下把他這個所就破掉了,這個能獨露,這個就容易契入,所以用奪所來拆開學人的二元對立就簡單得多了。    

但是因為明師奪所而契入空性的人,還是需要長期地在師父身邊來熏煉。這一時期雖然開悟的人數量上多了很多,但是真正的高證量的明眼宗師數量反而是不斷地下降,而且公案到後期質量就差了很多,下降了很多。為什麼?因為他已經看了很多的公案了,早期的,凡夫的心、意識心就是這樣的,要讓他真正地超脫掙脫二元對立是不容易的,但是學那個樣子,這個意識心很快就學到了。    

所以到後期他總是以想方設法讓自己不落入二元相對為主,或者是表面地不落入,所以你就很難真正看到他的心行的微細的二元對立的障礙在哪裡。所以真正的高證量的人反而不斷地下降了。    

第五個時期就是中興期。宋朝的大慧宗杲禪師提倡一種全新的方便,就是參話頭。這個話頭參起來以後,真正地集中,起了疑情以後,把那些妄念業行種子都吸過來爆破,這樣中興了臨濟宗。    

另外一位天童寺的宏智正覺禪師著有《默照銘》,《默照銘》提倡默照禪。其實既懂得默照禪又懂得大圓滿的人,就會知道,這個默照禪其實很多法就跟大圓滿的修法是相通的。宏智正覺就中興了曹洞宗。

第六個時期就是衰落期了。為什麼會到衰落期呢?文化飽和效應是禪宗衰落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之一,什麼是文化飽和效應?就是說,某一種方法,某一種表現手段,它的空間是有限的,它的內存是有限的,你用完了你就很難再出優秀的東西了。    

比如我們說唐詩、宋詞、元曲,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格律詩在唐朝的時候,這個非常好的表現手段已經被用掉了,所剩的餘地太少了,空間太小了,因此到了宋代那些文學大家他不是不會寫詩,但是宋詩的水準就比唐詩差多了,所以那些文學大家就只能夠在長短句上去施展妙筆,所以宋詞達到另一個高峰,宋詞最輝煌。到了元代,非常好的絕妙佳詞也已經很稀少了,就轉到了曲。    

禪門裡面也是如此,表達學人開悟的表現手段也是如此,用前人用過的,你就很難判斷到底這個學人是不是真開悟,還是他從公案裡面學來的,所以師父要鑑定這個學人到底開悟沒有,他就要怎麼樣?學人自己要創新,你要創造一種前人都沒有用過的表現手段來表達你沒有掉入二元對立,師父才可以印可你,不然就不能夠印可你,印可你那就是“蘿蔔印子”到處亂印了。 

我們知道百丈懷海禪師就說了一句話:“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就是說這個意思了。你見過於師,方堪傳授,你要證明你超越二元對立了,你要創造出新的表達方式來,才能夠得到師父的印可。    

所以這個表現手段前面已經幾乎挖盡了,後面要創造新的表現手段,那是好難了,所以衰落了。但是當然這個時期還有一個元朝的高峰原妙禪師,他是徹悟的宗師,他直接影響到了明清,禪宗的法脈能夠不絕如縷。    

每個宗派,像臨濟的這些實修的法門,一些實際用功的方法,像九十七圓相,曹洞宗的五位君臣、寶鏡三昧等等這些法,能夠不絕如縷地把這個心法傳承下來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