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1-04 09:26:46| 人氣1,3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之受了八關齋戒以後+戒律學綱要之何謂菩薩與菩薩的階位

推薦 9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八關齋戒”的图片搜索结果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之受了八關齋戒以後

第一節 舍 戒

本來,八關戒齋的受持,僅僅一日一夜,故也無所謂舍戒,然受了,就不該舍戒,也用不著舍戒的。但是防萬一,在《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也有舍八戒的許可:若受齋已,欲舍齋者,不必要從五眾而舍齋也,若欲食時,趣語一人,齋即舍。”(大正二三·五○九中)也就是說:如因逆緣,或因煩惱,或以饑餓難忍時,只要向一個話的人一說,便算舍齋。在《義鈔》中也說:若有染心,淨欲犯戒,寧可舍已之,後還懺悔亦得。五戒十戒同此。這是說:不能守持,應舍戒,以後要受,懺悔之後,仍得再受。

第二節 稱 呼

前面說過,八戒是七眾戒之外的頓立戒,受了三歸五戒的人,可以加受一日一夜的八關戒齋,未受三歸五戒的人,同樣可以求受八關戒齋。但是,這有一個稱呼上的問題:受了三歸五戒的人,稱優婆塞(近事男——親近三寶承事三寶)與優婆夷(近事女),加受了八戒,乃至菩薩戒者,仍然稱優婆塞與優婆夷。如果不受三歸五戒而僅於齋日受八戒者,稱?《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將這稱中間人,也就是說,受持戒齋之日,稱優婆塞優婆夷,平日則不名之優婆塞與優婆夷了。

又有將受了八戒的在家男女,稱近住男近住女的,這是說:八關戒齋是出世正因,出世的究竟(不是菩薩道的究竟)則是阿羅漢果,所謂近住,是指所住境地接近阿羅漢,或者是指親近阿羅漢而住,因其心樂於出離世間,故又較近事優勝了一層。如《婆沙論》中說:受八戒齋,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大正二七·六四八下)《毗婆沙論卷》一二四:問何故此律儀名近住,答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實際上也應如此,通常受八戒的人,多半是先受了三歸五戒的人,不受三歸五戒,單受八關戒齋,那是很少有的。

第三節 功 德

受持八關戒齋,雖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淨,其功德之大,乃是不可限量的。

《佛說齋經》中說:奉持八戒,習五思念(即六念)佛法齋,與天參德,滅惡與善,後生天上,終得泥洹。”(大正一·九一一下)受持八戒,雖生天上,必將泥洹(即涅盤),而得了生脫死,這是多大的功德果報了!

《優婆塞戒經》卷五中說: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除一切罪,悉皆消滅。又說:若能如是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又說: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釋尊)世一日一夜。又說: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珞也。”(大正二四·一○六三中)

《阿含經》中說:若於六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計。(參照大正二·六二五下至六二六上)

《涅槃經》中記載一個廣額屠夫,於日日中,殺無量羊,後遇見舍利弗,即發心受八戒,經一日一夜,命終得生天上。(大正一二·四七九中)

《菩薩處胎經》中說:八關齋者,諸佛父母。”(大正一二·一○五二上)

第四節 普勸受持八關戒齋

受持八關戒齋,有這樣大的功德,八關戒齋要求雖嚴,但也未必不能如法做到。我人學佛的目的,對多數是希望出離生死的,但於在家弟子,若不種下出世之因,殊難獲致出世之果。同時,受了五戒的人,再持每月六日的八戒,也不是一多大的難事,一月之中,僅六天不吃(過中午不食),那是容易做到的事,八戒齋中,主要是在此條下非時食的;這條守了,其他八戒比守五戒是困難不了多少的。所以大陸的在家弟子,受八戒的很多,在南傳國家受八戒的則更普遍。在今日的臺灣以及海外,受八戒的風氣很低,即使有些人受,也是不如法。因此,我很希望提倡這一受八戒的風氣,故而不厭其煩地廣徵博引,寫了這篇文字。但願讀了這篇文字的人,能響應並促成這一受持的風氣。同時弘一大師也說: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減至一日或兩日,亦無不可。”(《律學要略》)

這也正如《優婆塞戒經》中所說:如是齋者,是易作,而能獲得無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大正二四·一○六三中)

相关图片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之何謂菩薩與菩薩的階位

第一節 何謂菩薩

我們通常都可聽到菩薩的稱號,乃至也可以將菩薩二字作恭維他人的美譽。所以,菩薩一詞對於一般人的印象,是崇高偉大的,也是平易近人的,是神聖莫測的,也是簡單普通的。其實,能夠真正瞭解菩薩的層次及其境界的人,並不太多,尤其是從未聽過佛法的人們,認凡是泥塑木雕或石刻彩畫的一切神像鬼像,都是叫做菩薩,那更是屬於莫知所以的觀念了。

菩薩,原是印度梵文 bodhisattva 的音譯,全譯是菩提薩,意譯是覺有情,覺是覺悟、覺了、覺知、覺見的意思;有情是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意思;也是眾多生命的意思。但是,眾緣和合的眾多生命之中,有的是有情愛及情性的動物,有的是沒有情愛及情性的植物乃至物等等,此處所說的眾生,是指有情愛及有情性的生命,所以稱有情。將覺有情三個字的兩個單語組合起來,含有兩重的四層意思:一重是發心上求無上覺()道的有情眾生,並也發心化一切有情眾生皆得無上覺();一重是自己已經悟見了覺()的本性,同時也要使得一切眾生都能悟見各自本具的覺()性。合攏來說,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這就是菩薩的意思。

我們信佛學佛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自己也成佛。但是佛的境界,是至高無上,至妙至好,至大至剛,至圓至明,至實至;成佛之道的行程,也是非常艱巨而且遙遠的。一個人從最初開始信佛學佛,要經三祇百劫的時間過程,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世間沒有廉價的珍寶,越是稀有難得的東西,越是價高貴;成佛也是一樣,佛雖是難成的,究竟是能成的,不過應該付出努力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行或菩薩道。不斷地洗刷自己從無始以來就沾汙了自覺性()體的煩惱無明,也不斷地幫助他人(眾生)洗刷從無始以來就沾汙了自性覺()體的煩惱無明;自己洗刷煩惱無明,可以增長智慧,用以自照,也用以照人,協助他人洗刷煩惱無明,可以增長自己的福德,用以自利,也用以利人,這就是智慧與福德雙修雙成的菩薩之道,也就是逐段前進逐層向上的成佛之道。

菩薩,是由於實踐了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於實踐了菩薩之行而得果;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薩的道的結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行了菩薩道,必定會成佛。

第二節 菩薩的階位

正因成佛之因的菩薩道,是漫長而遙遠的,所以佛經中將之分許多的階段與層次。

菩薩階位的分別法,依照天臺宗的判別,共有”“”“”“的四種分類,藏的菩薩是屬於小根小器的一類,是不分階位的,若要論其位次,只能就其修證的程度,與小乘階位相比而己。第一阿僧祇劫,乃在小乘凡夫位的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的階段;第二阿僧祇劫,相當於小乘賢位的暖位;第三阿僧祇劫滿,相似於小乘的頂位,過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是修三十二種大人相因的階段,進而由忍位入世第一位,便是成佛了;這是凡夫及小乘人所見的丈六金身的人間佛。這與小乘不同者,乃在其修行過程中不斷煩惱而修六度,小乘聖者是斷煩惱而不修六度的,所以是大乘菩薩,而非小乘的凡夫與聖者了。

的菩薩,是通於三乘根器的一類,乃以十地的階段,括三乘的層次。初地是初信的凡夫,二地是賢者,四地與小乘的初果聖人相齊,五地同小乘二果,六地同小乘三果,七地同小乘四果阿羅漢,八地同小乘辟支迦佛位,九地從空出假,獲得法眼而習氣將盡,所以稱菩薩地,第十便是佛地了。七地以前與三乘共通,八地與辟支迦佛共通。此三乘雖然各各不同,但卻有著很多的共通特性:通觀無生,同證無學,同出分段(三界)生死,同入涅槃(不生死)的化城,所以稱

的菩薩,是專攝界外根器的一類;根器不一,故稱,共分五十二個階位,這是通常所熟稱的分位法,也是我們較詳細介紹的一種分位法。

的菩薩,與別不同者,別是次第漸修的,圓則是一心圓具的。所謂:以圓聞圓修而修於圓行。別的位次是各別的,是要逐級修證的,圓雖然也有凡夫的賢聖的差別等次,但那是能位位相融,階階相攝的。圓的凡夫(外凡五品)位,便可稱之佛,那叫做觀行即佛;賢者(內凡十信)位,稱相似即佛;聖者(十住)位,稱名字即佛;經過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而至妙覺位時,才是究竟即佛。圓的初信,便可稱成佛,但那僅是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佛,而不是究竟圓滿的佛。

第三節 五十二等的菩薩層次

現在,我們再來介紹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在大乘菩薩戒經之中,說到菩薩階層的,只有梵網經及瓔珞經;梵網經上卷以習種性、長養性與性種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法性,來說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佛地的階層次第;並以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來表達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賢聖功能作用。但是,梵網經的文字晦、極不易解,並且有人以梵網經上卷是出於後人的託,不足采信(此到後面再詳說),所以我們還是根據瓔珞經來介紹。

華嚴經中的菩薩,共分有五十二個階位,實際上,能賢與聖的,只有四十二個階位,又因最後一個階位是佛位,所以賢聖階位的菩薩,只有四十一個,加上十個階位的凡夫(假名)菩薩,便是五十一個階位。

瓔珞經也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的六大段落,分成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的六個性位,這與梵網經大致相同,而稍有不同。唯識家於十迴向後加入四個加行位,又成五十六了,通常均以華嚴分法主。

我們學佛的過程,稱三祇種福慧,百劫修相好。這是從進入賢位十住算起的,在賢位之前的凡夫階段的十信心位,還不包括在內。據瓔珞經說:佛子,修行是()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這是說,從最初發起信佛學佛之心,繼續不斷地修學。要經過一至三劫,才有進入賢者初住菩薩階位的希望。

但是,大乘起信論則說: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也就是說,從初發心,到信心功德成就而進入初住位元者,需要經過十千大劫的時間!這比瓔珞經所說的,多得太多。不過這有一個解釋:凡夫的心志是不堅不實的,所以即在短短一生的數十年之中,也難做到徹底的信心不退。凡夫的身心活動。總是善惡雜陳,信疑參半的,何況我們在生死之海的大洪流中,載浮載沉,忽上忽下地輪回不己呢?今生信佛學佛,如若願力不堅固,信心不落實,行
淨,念頭不正確,來生便很難再信佛法了。

但是,
曾種過信佛的因數。過了相當時間,又必將再度顯現,再度信佛學佛。好像在渾水缸裏一粒有色的石子,再用棍棒拌攪,那粒有色的細石子必然會常常現出水面。又常常混沒在水中,並且是顯現水面上的機會少,而混沒在水中的機會多,除非把取出水來,才會一顯永顯。

凡夫的信佛學佛,情形也是如此的。因
人的信心與願力,各有弱不同,人的行與念頭,也各有差別不等,所以學佛的時間過程,也當各有長短不同的差異了。所謂十千大劫或或一二三劫,那也是一個大約的時間單位。

如果信心堅定,願力堅固,可能在一二三劫之內,乃至不需一二三劫,就可進入初住的賢位,所以圓
有上根人於一生即入初住位(相等于藏的佛位)的說法。相反地,如果信心薄弱,願力危脆,根器下劣者,即使過了十千大劫,也未必能進入初住的階位。

現在,且將六大段落的五十二個階位,分述如下:

一、十信位  所謂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

 ()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在此十個階位的漸次進升之中,調伏三界的見思二惑,見惑是一切的妄見,如我見與邊見等;思惑是一切的煩惱,如貪瞋癡的迷情等。在此十信位中,雖不能把見思二惑斷除乾淨,但要把們調理治伏,不使繼續患,否則的話,永不能入賢位,永受三界的煩惱困縛,永遠沉淪於三界生死的大渦中。

二、住位  所謂十住,又叫做十住心,就是:

 ()發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貴心住,()方便具足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頂心住。

在此十住位中,初住斷除三界內的見惑,第七住斷除三界內的思惑,到此,不再那貪瞋癡的煩惱所迷惑了,所以不再繼續增加生死的業力,而證入()位不退的境域。八住以上,斷除三界之內的塵沙,調伏三界之外的塵沙。所謂塵沙,乃是天臺宗所立見思”“塵沙”“無明在三惑之一。見思惑,障礙我人的涅槃之道而致沉淪生死;塵沙,則障礙我人化度眾生的菩提之道而致不能成佛。此所謂塵沙,也相似唯識宗所稱的所知障。由於所知有障,而不能通達多如塵沙之數的度生法門,所以稱塵沙。

於此十位中,是以從假入空的觀想法,得見諦之理而開慧眼,成一切智。了知一切諸法,皆是寂滅一相的空智,稱一切智。寂滅空如,便是萬法的實相,所以稱為真諦之理。

三、十行位  所謂十行,又叫做十行心,就是:

 ()歡喜心行,()饒益心行,()無瞋恨心行、()無盡心行,()離癡亂心行,()善現心行,()無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實心行。

在此十行位中,漸斷界外塵沙,以從空入假的觀想法,顯俗諦之理,而開法眼,成道種智。道種智又稱道種慧,道亦可以解作法門,法門有無量,道也有無量,通達無量之道的智慧,稱道種智。以諦而言,諸法的實相是空如寂滅的,但要體會諸法實相,必須要假俗入,因眾生的存在,是存在於虛妄幻有的假相或俗諦之中,如要自救出離、救度眾生,那又需要從實相的諦上回轉到幻妄的俗諦中來,利用那通達了無量法門的智慧,來自救救人,便是從空入假,便是見俗諦之理。前所謂慧眼,是指見到諦之理,是知諸法實相的智慧;此所謂法眼,是指得到俗諦之理,是通達救度法門的智慧。

四、十回向  又叫做十回向心,就是:

 ()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心,()不壞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處回向心,()無盡功德藏回向心,()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無縛解脫回向心,()法界無量回向心。

在此十回向心的十個階位之中,調伏無明,修習中觀。所謂無明前面說過,這也是天臺宗所立的三惑之一,見思惑障礙涅槃之道,塵沙惑障礙菩提之道,無明惑則障礙中觀之道。不不俗,即即假,見諦的寂滅實相,但不呆滯於寂滅的一念上;見俗諦虛幻,所以隨順化導而不與俗情同流合,這就是中觀的道理。無明是一種細微的煩惱,斷去一分無明,即可證得一分中觀的道理。十回向位,只是調伏無明,初地以上,才能漸斷無明,無明分分斷除,聖位也地位高升,直至等覺菩薩,斷盡最後一分無明,便入佛地,成等正覺。所以在十回向位,未證得中道觀,僅因調伏無明而修習中觀。不過,自第八住至十回向圓滿,已是修行道上三不退位的第二不退了,此稱行不退。也就是說,所證的解脫之道,已與第一義諦的中道合一相應而行了。

至於退與不退的問題,瓔珞經有這樣的說明: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住至第六住中,若修(六度之一的)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前,複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又說:若不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其中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退相。以此可見,菩薩修行,須以般若(智慧)主,不修般若,便不能入第七住位;不入七住,即難保不退,如若一退,雖到六住,仍可能要作惡千劫而不知回頭了!

五、十地  所謂十地,地是能生能載的意思,能生無量功德的無量法門!,有載無量眾生至究竟佛地。地地能生,地地能載,一地比一地廣大,一地比一地高深,直至究竟佛地,便是等虛空,遍法界,廣大而無邊際,高深而無極限了。十地的名稱是:

 ()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無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從初住至十回向,一共三十個階位;乃是菩薩的賢者位,通常簡稱三賢位。十回向的最後一念,首先破一分無明,便入初地。十回向位修習中道觀,以中道觀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三德,而證第三不退,稱念不退,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初地以上,便是聖位菩薩了。

聖位與賢位的分別,乃在中道觀的修證與否;只要中道觀修成一分,便破一分無明;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三德;破除無明及顯現三德的智慧,便稱佛眼。此所謂佛眼,實即指的體證不不俗與即假即的智慧而己。能體證了俗圓融的道理,便是明瞭佛眼,但此非止於口頭說說,一定要徹心徹性地親證之後,才能算數。

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空如寂滅,又能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的種種分類差別,能如此地空有雙照,俗圓融的智慧,便稱一切種智。其實,中道觀也好,佛眼也好,一切種智也好,都是指的一樣東西,那就是能破無明能顯三德的智慧而已。無明不破,三德不顯;顯了三德,才入聖域的階位。所謂三德.乃是大涅槃的秘密藏,那就是:體證了佛性本體,稱法身德;如實明瞭覺知一切的法相,稱般若德,遠離一切系縛而得大自在,稱解脫德。

所以,初地以前的菩薩生死,是由業力決定的;不得自主的: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生死,是由自己的願力決定的,能
自由作主的。所謂念不退,是指了知生死本際,涅槃本際,煩惱本際,菩提本際,生死涅槃,煩惱菩提;不一不異,念念能與佛智相應的意思。所以,菩薩到了初地以上,便能自由化現,雖是菩薩,而能分身百界,以佛的姿態出現,化有緣的眾生。但要究竟成佛,須地地破除無明,地地分證中道,地地增顯三德,地地開一分佛眼。到了第十法雲地,再破一分無明,便進入一生補處的等覺階位;所謂等覺,乃是相等於佛而又略微不同於佛的意思。到了等覺位的菩薩,除了佛陀,無人能測知等覺與佛的不同之處。

所謂一生補處的生字,是指有一分變易生死未了的意思。凡夫與賢位的菩薩,有出胎入腹而又老病死亡的生死,稱分段生死已了分段生死的聖位菩薩,自初地(瓔珞經謂自八地)以上脫離三界的分段生死,他們每破一分無明,每更向上一層,也是稱生死,那是叫做變易生死”;“僅餘一分無明,僅須更上一階的等覺菩薩,便稱一生補處。但也可以解作,有一次八相成道中由兜率天下來人間,投胎、住胎、出世、出家、成道、說法、涅槃之後,不再受生的意思。

以上是對於菩薩階位的約略介紹,若要細論,即每一個階位,均有不同的意義,了篇幅所限,只能介紹到此了。

“菩薩的階位”的图片搜索结果 

台長: 幻羽
人氣(1,349) | 回應(0)| 推薦 (9)|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冬禪 |
此分類下一篇:-千古枯骨盞盞懺悔燈- *幻羽*題於末後香
此分類上一篇:虛雲老和尚: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