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28 19:19:25| 人氣7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參修應識之法要(8)─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修應識之法要(8)

                參禪的先決條件與認識 () 參禪的目的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

為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滄生死,染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禪。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禪宗由達摩祖師傅來東土,到六祖後,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要緊的話,莫若「息諸緣,一念不生。」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禪人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還談得上參禪

禪修中的12個常見問題和解決技巧

問題是會在禪修中出現的,其中有些屬生理,有些屬情,有些屬態度。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可面對的,而每一種也有其自己的獨特回應,全部都是可令解脫的良機。

問題一:身體上的疼痛
沒有人會喜歡痛,但人人總會在某些時候有一些,這是人生普遍體驗之一,而且,在禪修之中,痛一定會以某種形態出現的。處理痛的過程可分兩步:第一,如果可能的話,把痛完全消除,或把
減至最低;第二,假使仍有痛殘留不散,就把禪修的對象來處理。第一步是從身體上著手,痛也許來自某種疾病,例如:頭痛、發燒、損傷、或是別的什。在這種情況下,在開始禪坐之前,最好先採用常規的醫療,例如:吃藥、塗點藥膏、或使用慣常的方法。

此外,有些疼痛是與特定的坐姿有關的,如果從未試過長時間在地上盤腿而坐,那就需要一段適應期了。少許不舒服是會有的,那幾乎是無法避免。針對身體不同地方的疼痛,可有不同的特別緩解方法,例如:若痛在小腿,可檢一下子,如果是太緊或太厚,那可能是問題所在,試換一條子看看;坐墊也要檢一下,應在壓扁後有三吋高左右;

如果疼痛在腰部周圍,就要解松的腰帶;​​痛若在后腰下部,你的坐姿可能有些不對,如懶散地坐著一定不會舒服的,要挺直身子來坐,不宜太緊張或太僵硬,但要保持脊椎正直;

頸部或後背的疼痛有幾個來源,首先是不正當的手部姿勢,你的雙手應舒適地放在你大腿區域的上部,不可把它們拉近到你的腰部,放鬆你的手臂和頸部肌肉,頭部不可向前垂下,要保持頭部平正,且與脊椎垂直地排成一線。

如上述般調整之後,你也許還有些疼痛殘留未散,那麼,就要試行第二步了,即把疼痛作為你的禪修對象。不要突然起身,也不要激動,只須專心地觀察著它。當疼痛變得劇烈時,你會發覺,你的注意力已被它從氣息(原本的禪修對象)拉到它那裡去了,不可還擊,只須讓注意力輕易地滑動至那簡單感覺之上,然後全然地進入那疼痛之中,不可阻撓那時的體驗,要探索那個時候的感受,要超越你的逃避反應,還要進入那感受之中,體驗著那感受裡面的單純感覺。

你會發現兩樣東西:第一樣是單純的感覺── 疼痛本身,第二樣是你對那感覺的抵抗。抵抗反應有​​部分屬心理、有部分屬生理,例如:圍繞疼痛區域的肌肉緊張屬生理那部分,放鬆那裡的肌肉,將它們逐一地徹底放鬆,也許此步驟本身已把疼痛大大減輕。接著便可處理心理上的抗拒了,就像你有生理上的緊張一樣,你也會有心理上的緊張,你會在心理上壓制疼痛的感覺,努力把它從意識之中排擠出去。此種排擠是一種無言的「我不喜歡這種感受」或「走開」的態度,此心微妙細緻,你若認真視察就能發現,找到它後就把它一併放鬆。

最後那部分是較難捉摸的,也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作精密的描述,最好的掌握方法可能是用類比法。試檢查一下你處理緊張肌肉的辦法,然後轉用於心理(精神)上的領域。佛教認為身心是緊密聯繫的,此聯繫的緊密程度令很多人皆察覺不到此過程有兩個步驟,對他們來說,放鬆身體即放鬆內心,放鬆內心即放鬆身體,因此,他們體驗到的身心放鬆只是一個過程而已。

無論如何,要全然放下,讓覺知心慢慢地超越你自己豎立的障礙(內心的抗拒)── 一種自我與別人的距離感,一條「自我」與「疼痛」的分界線,若能銷毀那障礙,間隔即可消失。你要慢慢潛入波濤洶湧的感覺之海裡面,與疼痛融合為一,你變成感覺本身,觀察著它的減退與流動,跟著,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它不再乾擾你,煩惱亦在瞬間消失,只有痛的感受本身,沒有「我」在受傷害,你結果便從疼痛中得到解脫。

這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開始時,你可戰勝小痛但輸給大痛,像其他技藝一樣,它會隨著練習而進步的,你越多練習就越能應付更強大的疼痛。請充分了解,這裡不是鼓吹「自虐或苦行」,這是一種「覺察力」的鍛煉,不是「施虐狂(Sadism)」的行為。如果疼痛變得非常劇烈難忍,請儘管移動身體,但要緩慢且專心地去做,留意觀察你的動作,看看移動時是怎麼樣的感受,留心觀察那動作對疼痛的效應,並且注意著疼痛的減輕。

不過,可不要移動得太多,因為,移動得越少,則越容易保持充分的靜觀。初學者有時會說,他們在疼痛時無法保持靜觀;其實這種困難是由於誤解所致,這些學員以為靜觀是有別於疼痛感受的東西,這是不對的。靜觀從來就不可能單獨存在,它總是要有對象的,任何對象皆可,疼痛是一種心態,你是可以像靜觀呼吸一樣來靜觀疼痛的。

第四章所述的規則適用於任何心態,對於疼痛也不例外。不過必須小心,靜觀感覺時不要過猶不及,不要加油添醋,不要有所遺漏,更不可以概念、圖像、或散漫無關的思想等弄髒那純粹的感受經驗。要保持覺知於當下與疼痛之中,這樣才不會遺漏它的開始與結束。疼痛若不能被清楚地觀照(靜觀),就會生起恐懼、焦慮或憤怒等情緒反應;若能被適當地觀照,那些反應就不會生起,而只有感覺本身── 單純的能量。

一旦你學懂這種處理疼痛的方法,就可以把這方法推廣,應用到你人生的其他方面,你可用於任何不適意的感覺,事實上,適用於疼痛的方法,對焦慮或長期的抑鬱症也是有效的。這是人生最有用、最可普及的技巧之一,我們稱之為「忍耐」。
 

問題二:腿腳麻木
初學者在禪坐時,腿腳發生麻木是常有的事情,那是由於他們對禪坐的坐姿不適應所致。有些人對此十分擔憂,他們覺得非要站起來活動一下不可,有少數人更相信,由於血液循環受阻,他們身體的某部分會壞死。腿腳麻木實無須擔心,它是神經受壓而引起的捏痛,而非由於血液循環受阻,此坐姿是不會損害你的腿腳組織的,因此,不要緊張,放鬆一下吧!

如果你的腿腳在禪坐時麻木,只須留意地觀察著此現象即可,試審察一下那感覺是怎麼樣的,也許那隻是一種不適的感覺而已,你如果不緊張,它還不算痛苦,只管保持平靜和觀察著它即可。就算腿腳在整個禪坐中持續麻木也不打緊,繼續禪修一段日子,麻木自會慢慢消失的,你的身體是會隨著日常的修習而自動調適的,不久之後,你就算坐上很長時間,也不會再有麻木的現像出現了。

問題三:奇異的感覺
在禪修中,人們會體驗到各式各樣的現象,例如感到痕癢、輕微的刺痛、深度的鬆弛、身輕或浮動等感覺。你也許會感到自己在膨脹、縮小或在空中升起來。初學者大多因此而激動興奮,不用擔心,在修習初期,你是不太可能會升空而起的。

在禪修之中,當放鬆現像出現時,神經系統開始更有效地傳遞感覺訊息,大量以前受阻的感覺訊息得以輕易流通,從而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奇異感覺,那並不意味什麼,只是感覺而已。因此,只管如常地運用此技巧即可;即觀察著它的生起、觀察著它的消失,不要介入。
 

問題四:昏沉(昏昏欲睡)
在禪修中感到昏沉是常有的事。你變得非常平靜與放鬆,那正是禪修的意料中事,不幸的是,我們通常只有在睡著時,才會體驗到這種美好狀態,而我們就把它與那過程聯繫在一起,於是便自然慢慢入睡了。當你發現這種情況時,就要立即靜觀昏沉本身。

昏沉有一些明顯特性,它會影響你的心念,試把它們找出來;它與某些身體感覺有關,試找出它們的位置。這種探究性的覺察是昏沉的最好對治方法,會令它很快消失的。如果不成功,你的昏沉很可能與身體有關,那就要找出原因來處理了。

如果你禪坐前吃得很飽,那可能是做成昏沉的原因。因此,快將禪坐前要少吃一些,或者,在飽餐一頓後要等上一個小時後才可禪坐。還有,不可忽視明顯的因由,如整天辛勞工作後才禪坐,自然疲倦嗜睡了。又如你前晚睡眠不足,就先要處理好身體的需要才好禪坐。

不要向昏沉屈服,保持清醒與警覺,因為昏沉與禪修時的心意集中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體驗。你在昏沉中是無法得到嶄新領悟的,它們只有在禪修中才可以得到。如你真的昏昏欲睡,可以深吸一口氣,然後屏息靜氣,越久越好,跟著慢慢地呼出來,如是地重複,直至你的身體發暖與昏沉消失為止,之後,便可返回來靜觀氣息。
 

問題五:無法集中心念
心念有時過度活躍,人人皆會遇到,一般的對治方法會在後面有關「處理分心」的章節中闡釋。然而,有幾個產生這現象的外因,也應在這裡告知你們,而最好的處理方法是調整你的時間表。心理影像是很有力量的東西,它們能長時間停留在你的心間,講故事的藝術只是直接運用這些材料,如果作家運用了得,人物的性格、影像就會在人們的心中產生有力和難於磨滅的效果。

如果你在禪坐前剛看過今年的最佳影片,禪坐時心中將充滿影片中的人物與影像。如果你看了半部非常恐怖的小說之後禪坐,禪坐時自然充滿妖魔鬼怪。因此,要把上述的次序調換,即先禪坐,後看電影或看書。

另外一個影響因素是你的情緒狀態。如果生活中有些矛盾或衝突未獲解決,那內心的激動是會帶到禪修之中的。應盡可能在禪坐前了結當日的矛盾衝突,那麼,生活自然順暢,禪修時也不致滿腦子思想。但是,切不可以此建議作為逃避禪修的藉口。

有時,你是無法在禪坐前把所有問題都完全解決的,此時不要理會什麼了,只管進行禪坐吧!就用禪坐來放下你以自我為中心的、有局限性的觀點與態度,禪修之後,問題往往會較易解決。另外,有些日子,內心好像一刻也停不下來,而你也找不到明顯的原因。記得我們提過的周期改變嗎?禪修也會有周期性的,你會有好日子,亦會有壞日子的。

內觀禪主要是覺察力的鍛鍊,令心留意覺察心的當下活動比令心空寂更為重要。如果心意狂亂而你又無法阻止時,就觀察著它好了,它全是你的東西,結果你會在自我探索的旅程中,又向前邁進一步了。至為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內心的不停思緒、自言自語等而沮喪,那些東西(嘰哩咕嚕的內心話語)只不過是我們要留意觀察的另一樣東西而已。
 

問題六:厭煩
坐著一小時,當中什麼也不做,只感受著氣息的進出,還有比這做法更厭煩的事嗎?很難想像吧?在禪修中,你會屢屢感到厭煩,人人都會的。厭煩只是一種心態,應作如是理解。

有幾個簡單辦法可幫你去應付它的:

方法一:重新提起可靠的靜觀力

如果不斷覺得觀察氣息是件十分厭煩的事,有一點可以肯定,你已失去可靠的靜觀力來觀察呼吸的過程了。靜觀從來都不會令人厭煩的,再觀察一下!不要假設你已知道什麼是呼吸,不要想當然地以為你已看遍所有要看的東西,如果這樣做的話,你是在概念化那個過程,而不是在觀察著那活生生的現實了。

當你清楚地覺察著呼吸或任何現象時,是絕不會感厭煩的,靜觀就好像一個小孩,以充滿好奇的眼光來看待任何事物,靜觀看待每一刻的態度是:每一刻都好像是宇宙的最初一刻、以及唯一的一刻。因此,再觀察一下吧!

方法二:觀察你的心態

留心地觀察你的厭煩心態,什麼是厭煩?厭煩在哪裡?你感到它是怎麼樣的?它由什麼心理成分所構成?它是否有任何肉體上的感受?它對你的思想過程有什麼作用?試用一新鮮的眼光來看待厭煩,就好像你從未體驗過那種心態一樣。
 

問題七:恐懼
在禪修中,有時會出現莫名奇妙的恐懼,這是常有的現象,原因有多種:

()你可能經驗到很久之前被壓抑事件的後果,請緊記,念頭首先是在「無意識」中冒起的,在念頭被覺察到之前,它的情緒部分已有一段長時間由「無意識」過濾到意識之中了。如果你能坐至恐懼消失為止,那個記憶氣泡本身可能已在你的忍耐限度內升出水面、消失了。

()你可能要直接面對所有人都會有的恐懼── 對未知的恐懼。禪修至某一階段時,你會對自己正從事之活動的嚴重性感到震撼,你正在拆毀那堵幻有之牆,而它正是你慣常用來向自己解釋生命、用來保護自己免於受現實烈火所傷害的東西。你即將和現實面對面相遇了,那是令人恐懼的事,但終究是要面對的,繼續前進!不必猶疑,馬上投入吧!

()你感到的恐懼可能是自己造成的,也許是你的不善巧關注所產生的。你可能在「無意識」中設立了一個程序── 「檢查一下有什麼出現」,結果,當可怕的幻想(Fantasy)出現時,注意力就被鎖定在它上面,幻想得到注意力提供的能量,自會不斷增強。這裡的真正問題在於(對主要禪修對象的)留意觀察能力的不足,如果留意觀察能力已足夠強勁,這種注意力的轉移,一出現已被它覺察到,並且以常法妥善處理了。

無論你的恐懼源自什麼,留意覺察都可以把它治愈。要精確、如實地觀察恐懼,不要執著它,只是觀看著它的生起與增長,研究一下它的效應,看看它如何影響你的感受、以及如何影響你的身體。當發覺自己被可怕的幻想困擾時,只須專心地觀察著它們即可。

看到圖像時就視之為圖像,看到記憶時就視之為記憶,觀察伴隨而來的各種情緒反應,如實地了知它們,站在過程的旁邊觀察,不要介入,要讓自己好像是一個感興趣的旁觀者一樣,來對待整個動態情況。最重要的是,不要與情境鬥爭,不要嘗試抑制記憶、感受或幻想,只須置身事外,讓它們全都冒出來、流過去即可。它是不會傷害你的,它只是記憶,它只是幻想,它只不過是恐懼之心而已。

在有意識的觀察下,當你讓恐懼無阻地表演完畢後,它將不會再度下沉到「無意識」裡,更不會再出來纏住你,它將永遠地一去不返。
 

問題八:煩躁不安
煩躁不安的心境,往往是「無意識」為自己內部感受的一種掩飾手段。我們人類很善於壓抑,不願面對令人不快的心念,往往選擇把它掩藏起來,以為從此就可無須處理那問題了。不幸的是,我們通常都不會成功,至少不能完全成功。我們把心念隱藏,可是,掩藏所用的心理能量還在那裡,且在沸騰。

結果就出現了那種我們叫煩亂不安的不自在感覺。你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總之,你就是覺得不自在、無法放鬆。當這種不適的感覺在禪修中出現時,只須觀察著它即可。不要讓它支配你,不要跳起來逃走,不要與它爭鬥,也不要試圖去趕走它,就讓它在那裡,只須密切地觀察著它即可,那麼,被壓抑的東西終究會浮現出來,到時你便可知道自己一直在擔憂什麼了。

你一直想逃避的令你不快的感受,差不多可以是任何事情:如內疚、貪欲或其他問題;也可以是輕微的疼痛、難知的隱疾、或即將到來的病患。不管是什麼,就讓它呈現出來和留意地觀察著它即可。如果你只坐著不動和觀察著你的煩躁不安,它終究會消逝而去的。

能安坐不動直至你的煩躁不安完全消逝,這行動本身實是你禪修生涯中的一個小小突破。它教懂你很多事情,你會發現,煩躁不安其實是一種頗為表面的心理狀態,它天性命短,一來即走,不會久留,對你根本沒有真正的控制力。
 

問題九:努力過度
你會發覺,禪修老手一般都是很快樂的人,他們擁有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幽默感。它不是媒體節目主持人的那種膚淺的詼諧妙語,它是一種真正的幽默感。他們能夠嘲笑自己本身的人性缺憾,他們能夠面對個人的災難而輕聲發笑。禪修新手往往為了成就而過分認真。因此,笑一笑吧!在禪修中學會間中放鬆一下、緩和片刻是重要的。無論任何事情發生,你都要學會客觀地去觀察它們。如果你在緊張、在奮鬥,把一切都看得那麼非常認真,那是無法做得到的。

禪修新手往往因求勝心切而過分認真,他們充滿巨大的、誇張的期望,他們迅即投入,希望花短暫時間就可得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他們奮力推進、緊張、流汗、竭盡全力,這一切都那麼地非常嚴肅、非常莊重。這種緊張狀態剛好與留意覺察相反,他們的成就自然很少,接著,他們認為禪修畢竟沒有刺激,不能滿足要求,於是就把禪修輕易地拋棄了。應該指出的是,只有在禪修實踐之中你才能知道什麼是禪修,你想知道禪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的目的何在,只有靠自己去直接體驗它才行。因此,禪修新手之所以不知方向,乃因為他們的實踐不足以培養到充分的方向感出來。

新手的期待本質上是不實際的和愚昧的,作為禪修新手,你是會生起各式各樣的錯誤期待的,它們對你畢竟沒有好處,只會造成妨礙。過分努力會產生僵硬與不愉快、內疚與自責等。如果用功過度,你的努力會變得機械化,使留意覺察在生起前便遭打擊。你應有見識地把它們統統放下,放下你的期待與過分努力,只簡單地以穩定而平衡的努力禪修,享受你的禪修,不用汗流浹背地搏鬥來加重自己的負擔,只管留意覺察,禪修本身自會對你的前途有所安排。
 

問題十:喪失信心(氣餒)
過度用功的最後結果會令人喪失信心。因為,你長時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你沒有任何進展,你發覺自己沒有取得預期的進步,於是就會氣餒、失去信心,你感覺好像失敗了。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循環過程,但卻是可以完全避免的。根源是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然而,那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綜合症狀,儘管已有很多一流的忠告和勸諭,它還是會發生在你身上的。

這裡有一個良策,假使你發覺自己心灰意冷時,只管清楚地觀察你當下的心態,不可對它添加任何東西,只是觀察著它即可。挫敗感只不過是另一個短暫的情緒反應,如果你介入其中,它就會得到能量而增長;如果你能超然地旁觀著它,它自然會消逝而去。

如果你在禪修中因感到失敗而氣餒,那就特別容易處理了。你感到禪修失敗,那是因為你疏忽了靜觀,只須立即留意覺察那個失敗感即可,這一步正好重新提起你的靜觀力。造成失敗的感覺,全因一個記憶而已。

禪修是沒有所謂失敗的,有的只是退步與困難。除非你完全放棄,否則是不會有失敗的。即使你禪修了整整二十年仍一無所獲,你只須在任何一刻選擇靜觀,還是可以立即靜觀起來的,一切全在乎你的決定。後悔只不過是另一種失念(unmindful)情況,你若在一瞬間了解到自己失念,那了解本身就是一個靜觀活動。因此,繼續上述的過程吧,不可因情緒反應而偏離了正道。
 

問題十一:抗拒禪修
有些時候你不想進行禪修,這想法看來頗令人不快。禪修少一次好像不太緊要,但很易會成為一種習慣,較明智的做法是,勉為其難地繼續禪修,總之就去坐,觀察此厭惡感受,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只是一種飛逝而去的情緒、在你眼前曇花一現的閃光而已。只須坐上五分鐘左右,它就會消聲匿跡。在其他情況下,由於當天的厭煩情緒,它會逗留多一點時間才散。

總之,它仍是會走的;況且,用上二、三十分鐘的禪修去消除它,總比整天帶著它來破壞自己的心情好。有時候抗拒的出現,是由於在禪修上碰到一些困難,你可能知道,亦可能不知道那困難是什麼。如果知道問題所在,就按本書所述的方法來處理。一旦問題消失,抗拒的情緒也會自然消失的。如果不知道問題所在,那就要不畏縮地、堅決地忍受它,直至它消失為止。只管繼續觀察著那抗拒情緒,一直坐至它完全消失為止。待它按常規發展完畢,它自會消失的。跟著,產生它的根本原因就會隨即自然浮現出來,那就好處理了。

如果抗拒情緒在你禪修中持續地經常發生,那就要懷疑本身的基本態度是否有一些隱微的錯誤了。禪修不是一種以特殊姿勢來進行的宗教儀式,它不是一種痛苦的修煉,也不是要在強制下渡過一段厭煩的時光。它不是一種要板起面孔來完成的義務。禪修是留意觀察,它是一種觀看事物的新方法,也是遊戲的一種方式。禪修是你的朋友,若能用此態度去對待禪修,你的抗拒情緒自可煙消雲散。

如果試過上述所有的可能性後,抗拒情緒仍然存在,那就可能是個問題了。禪修者可能碰到某些超自然的障礙,而這是遠遠超出本書所能討論的範圍。這問題在初學者中是罕見的,卻是有可能發生的。不要放棄,去尋求幫助,找一位夠水準的、修習內觀禪的大師,請求他來幫你走出困境,這些人正是為了此目的而生存於世上的。
 

問題十二:昏沉遲鈍
我們已(在問題四中)討論過心的昏沉現象了,但要注意,有另一特殊途徑也會進入那種狀態:內心的昏沉遲鈍可以是定力加深時之不想要的副產品。隨著你的鬆弛加深,肌肉會放鬆,腦神經的傳導亦會改變,這會在身體產生一種非常平靜和輕盈的感覺,你感到非常寧靜,而且有點似與身體脫離的感覺,這是美好的感受,它很好地集中在呼吸之上。可是,再繼續下去時,那適意的感受會增強,從而令你分心,注意力離開了呼吸,你開始真的享受那境界了,你的靜觀力走下坡了。

你的注意力終於渙散了,在迷糊不清的禪悅云霧中懶洋洋地漂移,結果便產生了此種缺乏靜觀力的狀態,一種類似心醉神迷的昏沉遲鈍。它的對治方法當然是靜觀,專心地觀察這些現象,它們就會消散的。當那些迷人的感受生起時,要接受它們,不用去迴避它們,不要被它們纏住,它們只是生理上的感受,因此,應就此事實去處理它們。如其為感受則觀察其為感受,如其為昏沉遲鈍則觀察其為昏沉遲鈍,觀察它們的生起,亦要觀察它們的消逝,不要介入,也不要與之糾纏。

在禪修中碰到問題,任何人都會,你可以視它們為可怕的折磨,或是要克服的挑戰。如果你視它們為負擔,你的苦惱只​​會有增無減,如果你視它們為學習與成長機會,你的心智發展前景一定無可限量,因為這也就是悟道的機緣。


台長: 幻羽
人氣(775)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參修應識之法要 |
此分類下一篇:─參修應識之法要(9)─
此分類上一篇:─參修應識之法要(7)─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