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7-01 08:05:12| 人氣1,8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深入對物聯網時代的認知】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深入對物聯網時代的認知】
 

物聯網時代,愈來愈多的訊息流量要求更強的承載技術。4G使用者之所以常斷線,是由於4G訊號使用頻段較高,電波更呈直線傳布,因此拐彎處訊號便大大減弱,唯一解法是增加基地台。而DoCoMo開發的小型基地台僅重0.7公斤,易於安裝。另一層面上,除速度差異外,4G5G更有本質上的不同。

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通訊網路教授Frank Fitzek 解釋,4G技術縮短訊息延遲時間有其極限,5G技術則可實現1ms的延遲時間,能夠讓連結的物體間即時傳訊,尤其重要的是,高速移動物體間的互連不允許任何斷差,在5G環境下,以物聯網控制譬如智慧車等高速移動工具才算真正可以實現。

為求立於不敗之地,各國無不重金研究5G技術,包括日、韓、美、澳、中國、芬蘭、德、英等,其中尤以芬蘭為速,產政學研合作下,今年夏天已經在奧盧大學校區率先實驗5G環境。而韓、美、澳皆有業者表示,2017年能商業運行5G網路。理論上,5G最高速度為10G,為4G50倍,下載一部2GB的電影將可在1秒內完成。

有了5G技術,還得有基礎建設頻寬搭配,方能構成國家網路競爭力。日本今年「頻譜政策願景」揭示,發展5G乃至6G技術以及取得1500MHz頻寬是日本網路政策的綱領。而台灣則計畫在2020年供給1050MHz頻寬。

物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轉移,將驅動商業策略的轉變。面對未來趨勢,科技公司應考量在現有的組織外設立獨立運作的機制;同時建立創投思維,以管理產品組合(portfolio)的模式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服務進行統籌規劃。



4G時代,更快的傳輸速率帶動了移動互聯各類應用的爆發,十三五期間,5G將作為產業重點,進一步推動5G支撐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應用融合創新發展,為2020年啟動5G商用奠定產業基礎。對於物聯網來說,5G將成開啟物聯網時代的金鑰匙。

5G技術相比目前4G技術,其峰值速率將增長數十倍,從4G100Mb/s提高到幾十Gb/s。也就是說,1秒鐘可以下載10余部高清電影,可支援的用戶連接數增長到100萬用戶/平方公里,可以更好地滿足物聯網這樣的海量接入場景。

截至201611月,中國4G用戶達到7.34億戶,占移動電話的比重達到55.7%。同時,中國形成了4G系統、終端、晶片、儀錶等完整產業鏈,系統廠家等在全球4G領域處於優勢地位。

隨著4G進入規模商用階段,面向2020年及未來的5G已成為全球研發熱點。5G將成為物聯網發展的推進器,提供用戶所需的連接靈活性,和提供驅動標準物聯網構建模組通信所需的核心工具。目前全球各大國家及地區包括日本、韓國、歐盟及美國都開始啟動5G商用計畫,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物聯網行業細分市場需求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預計2020E國內物聯網產業規模將達2萬億。

十三五5G技術儲備和商業化重要過渡期。在技術標準、商業模式和安全等等問題沒有新的突破之前,物聯網的發展依然會處在爆發的前夜。相信5G的來臨,將加快物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

5G的到來將革新物聯網應用

5G不但是一場全球競賽,也將會是顛覆世界的重大技術。在當今的世界,不僅需要快速地連接上智慧手機、平板,以及筆記本電腦,在連結的過程中還需要替這些裝置帶來大量具智慧、高效能、低成本與低複雜度的功能,在種種的條件下使得連接這件事變得極具挑戰性。雖然物聯網已發展了一段時間,但是透過5G的連結技術,可將物聯網提升至另一種嶄新的水準,並且創造出另一波具革命性的新應用模式。

人人都喜歡談論物聯網的好,因其發展潛力令人興奮;但若是透過5G技術,可以大規模的實現以往人們對於物聯網應用的期待。人們將可透過非常智慧化的連接設備/感測器,與周圍環境互動,甚至可與數千裏外的事物相互溝通;感測器將可協助大眾不間斷地收集資料,進而影響裝置對於人類行為作出相對應的反應。

5G在物聯網中的應用範疇非常廣闊,想像一個充滿大量感測器的城市,交通、環境、空氣品質,甚至服務皆可一一監控,這一切資訊在居民聯機製成事後皆可得知;此外,若是在森林失火時,救災資訊也可透過感測器在第一時間傳遞給緊急救難人員。

這些以往難以實現的想像,現在可以透過LTE蜂巢網路技術解決,而這些技術也協助5G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五個主要模式轉移的商業策略

在物聯網的世界,科技產品必須更加契合用戶具體的個別生活場景,科技行業的商業模式因此將出現本質性的變化。我們認為,五個主要的模式轉移將驅動物聯網時期的商業策略:

一、從橫向拉通(Horizontal)到重視垂直行業特性(Vertical)

首先是市場構成。

在智慧型手機時期,絕大多數的科技廠商聚焦於整體價值鏈中的一環,如晶片或終端製造,通過硬體的銷售進行跨行業的橫向拉通。在此商業模式下,眾多的廠商在單一龐大市場中進行競爭,試圖創造自身的差異化價值 (如性價比、用戶體驗等)。然而,物聯網時期的龐大商機將被分散在眾多個較小的垂直行業,而不同行業將塑造自身對於物聯網科技的獨特需求。在物聯網時代,深刻地了解這些需求並提出定製化的解決方案將是致勝關鍵。

BCG的調研顯示,至2020年,有別於高度整合的智能手機市場,整體規模近兩萬億元人民幣的物聯網商機將平均地分散在十個主要的垂直行業。其中,以運輸、製造及公共行業對於物聯網的需求最為旺盛。

二、從通用(Generic)到針對使用場景(Use cases)

第二個關鍵的模式轉移是生態圈將針對具體的使用場景(Use case)來構建。

在智慧型手機時期,可先建立一個整合的通用平台(如iPhone)再吸引開發商建立應用(如遊戲、教育等APP),在短時間內建立生態圈規模。但在物聯網時期,產品和服務必須從設定極為明確的使用場景出發,避免過度投資於硬體使前期成本過高,或使用過度耗能的元件讓使用者體驗欠佳(此點對穿戴式裝置尤其重要)。如前文中提到的Fitbit,因為鎖定目標客群追蹤運動數據的特定使用場景,進而避免在硬體中進行繁複的計算、以及高清晰度螢幕的投資。

三、從硬體(Hardware)到注重軟體或服務(Software and service)

因為相對於智能機,物聯網解決方案不一定需要高效能、高利潤的硬體(如AP),硬體在物聯網帶來的價值占比將逐步減小。在物聯網時代,廠商必須通過應用軟體或服務創造大部分的營收。

舉例而言,若以iPhone 6FitBitFlex作為智慧型手機時期及物聯網時期的代表產品,並仔細分析兩個產品的成本構成,我們會發現兩個不同時期產品的硬體成本在售價中的占比從43%大幅下降到17%,而投資大幅地向軟體、服務甚至是品牌經營轉移。

四、從科技企業主導(Tech only)到與各垂直行業合作(Domain partnership)

在過去泛平台的競爭環境中,領先的硬體及完善周邊生態圈是致勝關鍵,因此科技行業本身就得以通過技術創造市場的發展。然而,在物聯網時代,針對各個行業及使用場景的深刻認知(know-how)將是創造差異化服務的核心。因此,市場的發展將從科技行業主導逐步轉向由科技行業與各垂直行業合作共贏的模式。

在此模式中,科技行業的價值創造在於技術、生態圈的建立及供應鏈的管理,而垂直行業廠商則能提供具體的使用場景、品牌、渠道及客戶基礎。

五、從快速跟隨(Fast follower)到先發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

最後,物聯網時期的競爭策略也會隨著上述四個模式轉移產生變化。在智慧型手機時期,市場領先者將受到成本較低的跟隨者的高度威脅。截至2015年,起步較晚的國內智慧型手機三巨頭(華為、聯想、小米)合計出貨量已與三星及蘋果的總和在伯仲之間,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相反地,在物聯網時期,我們認為低成本、快速跟隨的競爭模式將不再強勢,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顯著的先發優勢。關鍵在於物聯網時期的領先者能夠藉由累積用戶信息及鎖定垂直行業合作夥伴關係建立進入障礙。

具體而言,領先廠商可通過更完善的用戶信息提供定製化的產品及服務,形成強者益強的良性循環。同時,因為各垂直行業的優秀合作夥伴數量有限 (考慮品牌、渠道、客戶基礎、對科技的接納程度等) 領先進入垂直領域的ICT廠商將可能享有提早鎖定(lock in)合作廠商的優勢。 

物聯網時期三種主要的商業模式

結合上述的五大模式轉移,我們認為在物聯網時期共有三種主要的商業模式:

一、在特定使用場景中通過合理的低價販售硬體:

科技企業在特定的垂直行業中探尋尚未被滿足的用戶需求,並依此場景設計對應的硬體。同時,通過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定價策略快速建立用戶基礎。此類型的商業戰略獲利模式與智慧型手機時期並無本質差異,廠商將在硬體出售時候獲得營收。小米手環是此類型戰略在國內的代表性產品。

二、通過數據的串聯提供服務:

在各別硬體的販售之外,數據的串聯將是物聯網時期的關鍵應用。舉例而言,兒童衛士360的兒童智慧手錶通過移動定位服務 (Location based services)記錄兒童行動軌跡,進而提供緊急求救的功能。不同於前述模式,此類型服務將不再只是通過一次性的硬體販售獲得營收,而是與使用者建立較為長久的互動關係。

三、通過數據建立客戶洞察進而提供相關服務:

在積累用戶基礎的同時,廠商在尊重消費者隱私的前提下必須有效地收集具有商業價值的用戶信息,同時增加對計算及分析能力的投資,提高自身對於消費者的了解與獨特認知。最後,將信息通過服務的方式創造利潤,並形成良性循環。此類型戰略的營收回收期較長,但競爭力的可持續性將高於前兩種模式。Fitbit在有效收集客戶資訊後提供每年的訂製化的私人健身教練服務就是此類模式的代表。



物聯網對科技行業的啟示

物聯網科技驅動的模式轉移將帶來巨大的商機。然而,BCG認為有三個關鍵的阻力將限制現在科技行業在物聯網領域的發展潛力:

一、僵化的組織與管理:

現有科技業的組織架構及管理模式的設計聚焦於發展橫向拉通的整合平台。對大多數公司來說,"規模"仍是評估商業機會最核心的考量要素。因此,面對物聯網時期多而小的應用場景及商業機會,許多公司會持有保留的態度。

二、與現有利益的衝突:

發展物聯網商機必須對垂直行業有深刻了解,進而在價值鏈上做服務的垂直延伸,而這些延伸的服務往往將衝擊現有的客戶(如關鍵零組件製造商開始涉及與終端客戶互動的具體服務)。在短期的利益考量下,許多科技公司將對許多潛在的商機裹足不前。

三、欠缺最後一里路:對於科技公司而言,從建立橫向拉通的平台到針對個別場景進行服務最大的困難在於缺乏對於不同應用場景的專業知識及經驗,及欠缺足夠的客戶基數來進行數據的累積。在此限制下,科技公司往往只能停留在硬體的提供,而無法進行完善的相關服務。

我們認為,面對三大關鍵阻力,科技公司應考量通過變革,讓核心事業與新事業能夠在不同機制與組織下運作;核心事業能重視經營效率與獲利,而同時允許新事業有充分空間來試錯學習,這也是所謂的雙元性創新(Ambidexterity)。 

物聯網時代,把室內定位推向更多場景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萬物互聯的時代似乎已經在向我們招手,這也讓「物聯網」這一概念成為了行業熱詞。我們通常把物聯網看作是繼計算機、網際網路之後的新一代信息科學技術,預計未來物聯網將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工業生產、企業管理等產生重要影響。
很多企業都把物聯網視為下一個萬億級藍海市場,並且在市場的推動下目前已經出現了大量物與物連接的應用場景,例如,智慧醫院建設中的人員物資管理、病患監護;智慧工廠中的倉儲物流管理、危險區域電子圍欄的搭建等均使用了物聯網的相關技術。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社會人們80%以上的時間都在室內度過,因此以室內定位技術為核心的物聯網應用成為了發展重點,而尋息電子也正是基於這一廣闊的市場需求,制定了一系列適用於醫院、養老院、辦公大樓、博物館/展覽館、工廠、會展、地下停車場等場景的全行業室內位置服務方案。
由於室內定位技術應用十分廣泛,所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行業的不同,具體的實施方案,也會有差異。比如在醫院和養老院中,會側重於人員管理、患者監護、緊急情況求救,通過把室內定位技術和iBeacon可穿戴設備結合起來,將iBeacon定位標籤做成手環、胸牌等形式隨身攜帶,能夠實時監護相關人員、危急時刻及時通知查看救助。在工廠或其他製造類場景中,則更加側重於對員工的監管和物品狀態的查詢。通過給員工佩戴iBeacon定位胸牌,可以對所有員工進行實時定位,提高管理效率;在貨物上安裝iBeacon定位標籤,可以查看貨物移動軌跡,避免貨物隨意擺放,造成監管疏漏;在重要區域(危險化工區、重要物資倉儲室等)設置電子圍欄,一旦有人員未經授權進入,可以立即預警,避免發生意外情況。所以尋息電子在方案的落地執行中也會根據應用場景的差異,制定最合適的室內位置服務方案。
物聯網的不斷發展,讓行業間的聯繫愈發緊密,行業的鴻溝也在逐漸縮小。未來將會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衍生出更多的室內智慧化場景,室內定位技術也必將會在物聯網環境下發揮出更高的應用價值。



智慧醫療再創新人類生活更安心

全球以數位科技建立智慧健康服務與智慧醫療已行之有年;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智慧醫療的創新應用更加精彩。究竟,大數據、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科技如何智慧化人們的醫療與照護服務?相關商機又有多大?值得深入探討。

全球人口老化現象益趨嚴重,根據聯合國最新資料顯示,2015 年超過60 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9 億,占全球總人口的12.3%。隨著人類壽命延長,年長者所需的健康照護與醫療資源越來越重,世界各國無不感到吃重,因此各國政府都大力倡導預防醫學以促進民眾健康,減少醫療與照護的人力需求。值此關鍵時刻,以大數據、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等前瞻科技打造的智慧健康與醫療服務蔚為潮流,相關商機也逐漸引爆。

工研院IEK引述Radiant Insights的研究指出,全球智慧健康市場規模在2022年可達2,255 億美元,包括台灣、中國大陸、日本、東南亞與歐美等地區市場,相關需求都持續湧現。台灣健康產業產值在2015 年約為新台幣1,229 億元;中國大陸在十三五計畫「健康中國」的總體策略推動之下,未來5 年健康醫療商機也相當可期。

眼看各國智慧健康與醫療商機即將引爆,台灣醫療設備、醫療服務單位、資通訊科技業者等,都應該積極布局搶進,並且善用大數據、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創新智慧健康與醫療服務,贏得商機。

資料分析科學 啟動智慧醫療革命

「從目前的發展看來,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只能夠帶給人們更便利的生活,也能為人類創造更健康的未來。」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表示,大數據、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的日新月異,將使更多智慧應用快速發展,並且在跨界整合趨勢下,發揮相乘效果。

然而,儘管大數據將驅動新的智慧醫療服務,如果業者不懂得使用大數據,也很難做出突破。因此未來智慧醫療應用開發者的資料量是否充足,將是醫療產業發展智慧革命的關鍵。

另外,由於藥廠、醫院等業者擁有醫療科學專業;資通訊大廠擁有大型資訊平台與大數據分析能力,因此雙方可進行資源整合,共同創新智慧醫療服務,例如,科技大廠IBM 的華生(Watson)超級電腦能夠深度學習龐大醫療案例的資訊,可在醫生進行醫療判斷時,提供參考意見,減少誤診發生的比例。因此,2016 4 IBM 與藥廠輝瑞(Pfizer)宣布,將聯合展開創新型遠程監控解決方案,藉以改變臨床醫師治療帕金森病患者的方式,包括更深入瞭解患者疾病進展與藥物反應,輔助治療決策和臨床試驗設計,加速新型治療方案的研發。

數位科技的突破,一直深刻牽動全球醫療產業新走向,並持續使全球醫療產業加速向精準醫療、預防醫學、數位化醫療服務等趨勢靠攏。另一方面,由於各國紛紛祭出撙節措施與醫療改革,積極透過智慧裝置及大數據分析科技,精確提升醫療品質與營運效率。這些趨勢都使醫療相關資通訊與設備商機,快速湧現。 


台長: 幻羽
人氣(1,805)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 個人分類: 網際網路~微觀 |
此分類下一篇:【對物聯網時代網路的安全認知】
此分類上一篇:未來網路戰如何打?智慧型機器是駭客的剋星嗎?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