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28 21:56:32| 人氣1,8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略識《如來藏》

推薦 1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略識《如來藏》

如來藏,大乘佛術語,意指一切有情眾生本來具有的淨本性,常住不變,由如來藏根本因緣起一切萬有。大乘佛如來藏學派的中心學說。

但對於如來藏是否實有,長期在大乘佛中所有爭議。瑜伽行唯識學派部分採納這個學說;中觀派學者主張“一切法空”,因而認如來藏非了義說,反對如來藏實有。

如來(梵文Tathāgata),字根源自如(tathatā)或如,是佛陀的同義字。其字根來自動詞garh,或grabh,意懷孕,生。由此動詞衍生出的名詞garbha,意子宮。可以進一步被衍伸子宮中的嬰兒胞胎,因此,也有包涵、隱覆、胎藏之意。最早出自《梨俱吠陀》〈生主歌〉,以人類從子宮出生的例子,想像世界也是由一個胚胎所開始,在胞胎中蘊藏了世界的一切。

日本學者小川一乘比較《寶性論》的梵文本與漢譯本,發現梵文:Tathāgatagarbha除了被譯如來藏外,也被譯佛性。

在講說如來藏的經典中,如來藏被等同於多個其他名詞。如佛性、覺性、自性、法性、法身、涅槃、如、實相、實際、圓覺、阿賴耶識、第八識、含藏識、心、無盡藏、本法藏、第一義諦等等,都被視是如來藏的異名。禪宗稱為真如心,心。《大乘密嚴經》將如來藏等同於阿賴耶識。

如來藏只是統稱,若就因地到果地修行過程的染淨差別,而有不同立名:無垢識、(阿摩羅識)、異熟識、阿賴耶識。

依據《大方等如來藏經》中佛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於岩樹,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及《央掘魔羅經》卷第四中佛陀之開示,一切有情眾生之身中都有如來藏,佛說:“我說道者,說何等道?道有二種,謂聲聞道及菩薩道。彼聲聞道者,謂八聖道;菩薩道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也就是每一個有情眾生,無論大到如人類、大象、鯨魚或小到如螞蟻等,們的身體中都有如來藏。

寶性論稱如來藏在一般眾生有垢如,佛的法身無垢如。

如來藏的意義如下:如如如不動”的意思,是說的體性如如不動,本身也如如不動。這是相對於前七識不斷地隨著外境的變化而不斷地了別,如來藏卻不會隨著外境而轉動。

本來”的意思,就是從無始劫以來,原本就是這個樣,現在如是,未來也不會改變。也就是經典中所說的“如來常恒不變如來之藏”、“如來藏識不生不滅”等。

含藏”、“能藏”、“寶藏”的意思,就是含藏著能出生一切法的寶藏之庫,也就是經典中所說的“藏識持緣一切種,如影隨形不離身”。

如來藏體性不老不死、不生不滅,宇宙中有數量不可計數的有情眾生存在,因而宇宙中就有數量不可計數的如來藏存在。

在龍樹之前所留傳的聲聞佛經典,包括阿含經等,皆未使用如來藏這個名詞。高崎直道與印順等佛教研究者,皆認《如來藏經》是現存最早的如來藏學派所弘揚的經典,因此《如來藏經》可能是最早提出如來藏名詞的經典。

佛性、如來藏一詞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內涵。世親《佛性論·如來藏品》,對如來藏三性作如下闡釋:眾生所攝佛性,世間一切眾生皆如來之性,即“如”所攝,故可謂“一切眾生是如來藏”。

如來隱覆之性,一切眾生如來之性被煩惱隱覆不顯,“眾生不見,故名藏”。

如能攝之性,“如”雖在眾生煩惱之中,但含有如來一切功德。

由是可知,如來藏一切眾生各個獨有的本體,從而提出了眾生可以成佛的依據。

唯識學中的如來藏“眾生皆有如來藏”的主張由大乘唯識學派弘揚之後,在大乘經論中如來藏有種種名,亦被稱是佛地的無垢識即善淨第八識,如玄奘《成唯識論》卷三:

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或名無垢識,最極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如契經說: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大圓鏡智相應。”

攝論宗認如來藏是阿賴耶識的淨本質,名阿摩羅識。 

如來藏的體性根據宋譯《央掘魔羅經》卷第二以及其他許多經典中佛陀的開示,如來藏有如下的體性:

1.不生不滅性─是如來藏最基本的體性之一,如來藏常住於世間,從來沒有出生,也永遠不會壞滅。任何一位有情眾生的如來藏都有這樣的體性,眾生的名色有生、住、異、滅,無形無相的如來藏卻永遠一直存在,即使有情眾生在悶、眠熟、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等五位意識心斷滅的狀態下,如來藏還是一直存在。《入楞伽經》所說的“如來藏識不生不滅”等,就是在說這個體性。

2.獨立性─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壞散而滅,依賴其他條件才能出生的法都有生滅,故蘊處界世間一切法都有生滅性,是生滅法。而如來藏有其獨立不依靠他法就能存在的自性,一切諸佛以極其方便想要求如來藏何時生卻不可得,因不生是佛性。 這些自性是從本以來就在,無增無減 ,其存在不受任何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因此才說其獨立性。

3.非見聞覺知性─如來藏不是意識心,沒有意識心對於外境六塵的見聞覺知性,因此沒有如意識般分別或好惡的體性。《說無垢稱經》所說的“法無了別離心識故。”等,在說明這個體性。因此之故,歸結出:“如來藏沒有意識心所具有的了別、分析、推理、判、記憶等功能。”

4.不變易性─也就是常性、恒性、不壞性或金剛性。如來藏不只常住在這個世間,而且其諸多體性永遠保持,都不會隨著時間空間的流轉而改變。例如其不壞性不會在某個時間之後改變成會壞性,或無垢性突然改變成有垢性等。因此佛陀才說:“常性是佛性”、“恒性是佛性”、“不變易性是佛性”、“如來藏不老不死”。

5.儲藏性─這也是如來藏之"藏"的意思,儲藏一切法的種子,即一切善業、惡業及無記業的種子。有情眾生在過去無量世及這一世所造的善惡業種都完整儲存在如來藏中,未來因緣成熟時,就會由此身或另外一個色身來承受這個果報;雖然前一世和這一世的身體不一樣,但都源自於同一個如來藏,也正因如來藏具有儲藏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業種的功能,故能連接三世之酬償,使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6.不垢不淨性─大乘《密嚴經》上說:“心性本淨不可思議,是諸如來微妙之藏如金在。意從心生餘六亦然,如是多種於世法中而差別。仁主!阿賴耶識雖與能熏及諸心法,乃至一切染淨種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潔,如來種姓應知亦然。”這在說明如來藏自身的體性永遠是明潔、淨的,具有永恆的不垢性;但在一般有情眾生身上,又含藏了無量世來所薰染的無量無邊染汙種子,根據這些染汙種子來說不淨。自身淨,但卻含藏染汙種子。”這就是阿賴耶識如來藏的不垢不淨性。

7.熏種性─所謂熏種性就是說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無量無邊諸有法種子,會隨著有情眾生不斷攀緣五欲六塵的身、口、意之行影響,受到熏習而變化。這種熏習變化一直不斷,要到有情眾生修行究竟圓滿成佛後,如來藏中種子的變異才會停止。在此成佛之前,一般有情眾生種子的熏習有善有惡,佛門中精進修行的菩薩,則是經由曆緣對境不斷熏習無漏淨法,使染汙的種子轉變成淨,直到成佛才究竟淨。這種如來藏種子熏習的現象,在《入楞伽經》中的說明:“大慧!熏集種子心不滅,取外境界諸識滅。大慧!如是微細阿梨耶識行,除佛如來及入地諸菩薩摩訶薩,諸余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知故。”此處所說“熏集種子心不滅”的心,指的就是阿梨耶識如來藏。

8.不增不減性─這是在說明如來藏因前述不生不滅及不變易的體性,不會在三界中突然出生、變易或滅。也因此,雖然十方世界中,所有有情眾生的如來藏總數因太多無法計算,但是如來藏的總數卻是固定的,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又有情眾生的如來藏不能分割也不能合,佛陀出生時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中的我就是指每一位有情眾生的如來藏,唯一、不可複製,因無有一法可與其匹配,無始劫以來就本來獨有的,不能增減。又有情眾生如來藏中的無漏法種增,有漏法種就減,一進一出相等,沒有增減。

如來藏根據前述的眾多體性,在物質世界中可以顯示出一些現象:

1.實性─在《央掘魔羅經》卷第二:“今說實及諦,目連宜善聽:‘若實若諦者,所謂如來藏;第一義常身,佛不思議身;第一不變易,恒身亦複然;第一義靜身,妙法身實;如是不思議,彼身雲何現?’”在這一段經文中,佛對目連尊者說如來藏實存在是法界的諦,具有常恒不變易的淨體性,這妙法身是實的,有其不可思議的體性和功能,能出生一切法。十方三世法界中沒有一法可以壞滅,所以實;確實可證,不是虛妄的名相施設,所以實;宇宙萬有中的山河世界、一切有情五陰或四陰,全由所生,故確實存在而有功德,所以實。說法的人應稱揚如來常住實,若不這說則棄舍如來之藏,不應處師子座人講經說法。

2.如如性─如來藏因有其固有的體性,而且離見聞覺知,因此沒有如同意識心有善惡喜厭的分別,對於世間的一切法,如來藏顯示出來的現象,就是如如性,任何重大的事毫不動搖,就算天下來也無動於衷。在三界六道中與眾生同時同處,不斷流注眾生所需要的種子時,自己卻始終如如不動,所以是如;當造惡業有情下了地獄領受地獄業無量痛苦,流注出地獄有情所需的痛覺種子時,自己卻沒有痛苦,所以是如;修十善業的有情上升到了欲界六天,五陰身心領受欲界天的勝妙快樂時,卻不領受快樂,沒有快樂而不動其心,所以也是如;當修定眾生進入色界定、無色界定時,也不入定,所以也不領受定境中任一法塵境界,因此全無喜樂或厭惡之心,所以仍是如。對一切法永遠都是如如不動,從來不動轉其心,所以當眾生高興或痛苦時,卻不與眾生高興或痛苦,還是一樣安住于如,永遠不動於心。《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說:“生死涅槃等無二,其性不壞無造作,垢淨如如性不異,唯佛世尊獨能了;眾生悉有如來藏,三寶於是現世間,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淨無別故。”就是說明如來藏所顯示的現象,沒有造作。垢淨與如如的體性沒有不同,唯有 佛世尊獨能全部了知。

如如性和前述的實性,合稱如性”,也因此在經典中,有時會用“如”來稱呼如來藏,就是在調其實而如如不動的現象。故“如性”如來藏的所顯性,沒有實際的功能作用。 

如來藏的流傳與爭論

依據大乘經論所顯示的如來藏體性及如來藏所顯示的現象,如來藏學派主張:如來藏是三乘佛法的基石,因一切法皆由此出。並認:如來藏是大乘佛唯識學中最重要念,是唯識增上慧學之主體,亦是一切佛法之主體,也是古時禪宗祖師證悟時所證之標的,三乘菩提的基本觀念就是依如來藏而施設建立。 

在印度與西藏的中觀派學者多認如來藏不了義說。在中國,天臺宗智的“化法四”“藏”、“通”、“別”、“圓”,將如來藏判最高的圓。華嚴宗法藏判主張五說,把佛陀法依解說的義理深淺分小”、“始”、“終”、“頓”、“圓”,也將如來藏判最高的圓。如來藏與佛性的念由於禪宗的弘揚推動,有理證、證,依之修學可以實證,也有實證本心如來藏的禪宗祖師可以依止修學,因而受到大眾的接受,其後宋明理學更以其基礎發展出心性論的新儒家。在臺灣地區,如來藏仍受到大眾的喜愛。

印順法師認,性空和唯識可以在《阿含經》找到根源,如來藏是大乘佛的不共法,是有別於二乘法的“別。印順法師依于“一切法空”的立場來解釋《楞伽經》、《勝鬘經》的部分內容,認如來藏是不了義說,是佛陀了執著有我的眾生,所作的方便說法。印順法師認,根據《楞伽經》,如來藏即是一切法空性的異名。

在藏傳佛中,如來藏的相關典籍收錄於藏文大藏經。寧瑪派的“大圓滿見”,以如來藏基礎。噶派的“大手印”,將“如來藏”稱心性本質或心性實相”。格魯派的宗喀巴接受了印度的月稱的中觀應成學說,認三轉法輪的他空唯識學與如來藏都是不了義說。

台長: 幻羽
人氣(1,839)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附錄:略聞【禪機與禪境悟道之路】一二事
此分類上一篇:夏禪-六七-(1)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