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2-24 18:32:06| 人氣2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東風夜放花千樹 正月十五鬧花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東風夜放花千樹 正月十五鬧花燈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卷》局部。
                                                  (新紀元資料室)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當夜皓月高懸,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正如盧照鄰在《十五夜觀燈》中所說:「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傳統節日之一,也稱元夕,又稱上元節,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者眾多,而後猜燈謎活動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元宵燈節始源

據考證,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曾於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也有著重要推動作用。其中,元宵賞燈就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漢明帝提倡佛教,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命令正月十五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燃燈表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後來,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並從宮廷傳到民間,由中原發展到全國。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清,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局部。(新紀元資料室)

唐代燈市 盛況空前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節日,歷時3天。唐玄宗開元盛世,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花燈花樣繁多,極為壯觀。

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讚道:「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描繪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宋代開封「百裡燈火不絕」

宋代元宵賞燈持續五天,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綵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裡。」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裡燈火不絕。

蘇東坡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詞人辛棄疾則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

台長: 綺羅
人氣(2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歷史/考古/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為何中國沒有二戰老兵?
此分類上一篇:英王冠巨鑽「光之山」 印度大君後裔追討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