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0-30 23:16:49| 人氣3,3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犀牛》——橫衝直撞一甲子,異形變種非所願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想像一下:倘若你生活周遭的民眾、朋友、同事、伴侶,紛紛變成犀牛,那是什麼景況?那些人發生了什麼事?你會怎麼想?如果情況再加劇,只剩下你尚未變成犀牛,你仍會認為你是正常的嗎?什麼是正常?誰或者是什麼來決定正常?為什麼你沒有變成犀牛?你可以選擇嗎?更重要的是,別人或那些人會怎麼看待你?

 

如果不去細究尤涅斯科(Eugène Ionesco, 1909-1994創作《犀牛》(Rhinocéros, 1959的時空背景,或者他想要透過這個劇本來表達或影射什麼特定的社會氛圍,從我們當今的閱讀理解角度,至少可以引發起上述的疑問。大致歸納而言,這些疑問不外乎牽涉到兩個主題:變形,以及群我關係。

 

從人的角度來看,犀牛是大型的陸地厚皮動物,在生物學上,那就是另外一群物種;原本是再自然不過了,但在尤涅斯科所創作的寫實場景中,卻不斷地有角色從人變成犀牛,物種間的跳躍變形,即使劇中人知道犀牛為何,但仍為此變形感到焦慮和恐懼,而且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另一個關鍵則是,當犀牛數量漸漸多過於鎮民時,剩下的人更形緊張與恐慌。對人而言,異形變種(甚至是混血)似乎都是非我族類,在古今中外的神話、小說、電影或生活現實當中,我們都看過不少例子,人們在神話中浪漫以對,但卻在寫實中戒慎恐懼,總之,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然而,倘若由於種種原因,物種之間最後的馬其諾防線(Ligne Maginot)也被衝破瓦解的話,如何是好?以劇中人為例,他們各自以理性邏輯、不以為然、自然本能、感性直覺來因應面對,但最後幾乎都抵擋不了跨種變形的結果;我們甚至還看到變形過程中的漸變狀態,角色從不接受、遮掩,到掙扎、暴躁,甚至覺得孤立無援,再到變形完成、棄守或不得不接受。

 

當年尤涅斯科創作此劇,或許是對1930年代歐洲興起的法西斯主義(Fascism)所生的感觸,對知識分子的棄守轉向或麻木不仁予以譴責,對集體暴力與極權主義的批判,但他似乎對主角最後的抵拒變形,並未給予悲劇英雄的對待,由於主角的性格缺陷(酗酒、責任感低、心不在焉、寂寞感強等),導致結局毋寧是諷刺滑稽的,也因為如此這般的處理,使得我們更貼近主角的理性困局與人性窘境。

 

這齣戲肯定是跨時代與跨文化的現代經典荒謬劇,至少在我們所處的當今現實中,理念立場的衝突、社群幻似感的孤獨寂寞、當為而不為的冷漠麻木、網路霸凌與正義魔人的無處不在、群我關係的協商與算計、生活與生存空間的悍衛與爭奪等,仍然是無日無之。

 

而面對即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欣賞到的這個演出——法國巴黎市立劇院(Théâtre de la Ville)所帶來的《犀牛》(2004年首演,2011年改版),我們應該也可以從中感受到導演德馬西–莫塔(Emmanuel Demarcy-Mota)面對當代歐洲許多問題與現象、文化精神、情感結構、文明遺產、社會現實等,他的詮釋態度、他的美學手法,與他的劇場詩學,值得我們拭目以待!(http://www.npac-ntt.org/npacnttprogram?uid=14&pid=43)

台長: 于善祿
人氣(3,337)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