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8-29 01:26:29| 人氣7,46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表演工作坊《如夢之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13825,週日14:00

地點:國家戲劇院

主辦: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工作坊

聯合製作:表演工作坊、北京央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十幾年來,已經有這麼多的人都說是經典了,我還能說些什麼呢?只好挑些瑕,找些疵了。

 

和之前的兩個版本(2000北藝大版、2005表坊版)相較,最大的改動,我想應該是江紅這個角色的改寫,將其原本六四學運流亡學生的身份,改成了偷渡客,角色動機減弱許多,對於家鄉的逃離、對於中文的刻意不說、自我孤絕於巴黎的生活隱形著,都讓人感受不到太強烈的理由,感覺這個角色空掉了、虛掉了,看不出她的角色衝突何在;不相信的話,有興趣者,可以去比對遠流版的《如夢之夢》和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版的《如夢之夢》,這兩個版本劇本的相關描寫,實在是天差地別。

 

舞台上,角色特別鮮明的,除了顧香蘭之外(這個角色,基本上是源於畫家潘玉良的故事而發展出來的),就是江紅了(這個角色,直覺令人聯想到柴玲,節目冊的《如夢之夢》時間圖也顯示江紅是在1989年偷渡到巴黎的),她們追求「自由」與「民主」,將精神心靈寄託於繪畫「藝術」當中;所以我才認為這次的妥協自我閹割版,將江紅改成一個為情所困的偷渡客,格局縮小,層次降低了,相當可惜。

 

想當然爾,這自然是表演工作坊欲以此劇巡演於中國大陸,勢必得面對與處理的掙扎,因為至今中共官方仍無法與不願面對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連帶著,想要進入大陸戲劇市場淘金的表演工作坊(或其它團隊),不得不對創作的作品自我閹割,「中國因素」似乎在冥冥之中,真的影響著許多方方面面,雖是無奈,但也可惜。如今的版本,不斷地在天仙閣與蒙巴納斯咖啡館裡高喊著「藝術,自由」,但最大的諷刺則是,天仙閣的顧香蘭(譚卓飾)雖然有了自由與藝術,但江紅(徐堰鈴飾)卻沒有了民主,到最後正如咖啡館裡的共產黨與藝術家們所高喊的「資本主義萬歲」,而這正是當今披著共產主義外衣的中共的真正嘴臉──資本主義勝過一切。

 

另外較大的問題則在於,原本劇本所設定的二十世紀末情境,在今日看起來卻有一點點過時,當時對於世紀之交的告別(對舊世紀的)與希望(對新世紀的)、樂觀與療癒,似乎不太像是今日的全球化危機與信任基礎的破滅,所能比擬,新世紀以來的十餘年,人類對於地球環境的破壞、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對公民社會的期待建構等都更甚往日,倘若新版能夠與時俱進地加入一些,更能增添一點夢境之外的現實關懷,而非只有夢境之內的自以為救贖。

 

關於時代感,還有一個問題。根據劇情,亨利杜象伯爵(金士傑飾)是1932年秋末帶顧香蘭一起去法國的,而顧香蘭(許晴飾)則是在伯爵的哥兒們皮耶(傅興飾)的帶領之下,來到蒙巴納斯咖啡館,才接觸到那一群波希米亞式的藝術家和哲學家們的;但其實這種談文論藝的盛行年代,應該比較像是1920年代的巴黎蒙馬特藝術家與文學家群聚的樣態,而咖啡館的名字「蒙巴納斯」(Montparnasse)其實也是個人文薈萃之地;總之,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法國巴黎社會氣息是大不相同的,1920年代的波希米亞,絕對不等同於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與二戰前的詭譎,劇中並沒有好好地處理,而像是歷史錯置。

 

這次的觀賞經驗,覺得劇終顧香蘭A(史可飾)對五號病人(胡歌飾)講的那一大段話,關於生命、故事、劇場、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如夢之類的囉唆,似乎想要連結故事接龍與敘事治療兩個概念,但聽起來實在是既說教又老套,令人不耐。

 

其實坐在蓮花池座裡,感受比較清楚的應該只有服裝造型,的確可以感受到葉錦添的細膩與執著,每套服裝不僅好看合身,也都能襯托出角色的個性特質。

 

老實說,大部分的演員,不論是本色,或是經過裝扮與表演,多半都在角色的年齡與情態之中,只有少數例外,譬如史可所飾演的顧香蘭A,說起話來,字正腔圓,中氣十足,怎麼看都不像是個八十六歲的老太太(依節目冊裡所附的《如夢之夢》時間圖所示,顧香蘭生於1913年,病逝於1999年,享年86歲)。另外,這一群來自四面八方,影、視、歌、劇,各種藝能界的人才,表演的經驗背景互不相同,難免看起來比較不像一台戲,每個人的表演情態,個別可能都有所長,但仍有些獨特性未被整合在一起,譬如許晴所飾演的顧香蘭C,有些聲音表情與表演情緒會忽大忽小,眼神情態也相對較為疏離於戲之外;或是像楊雪(飾演金姨、堂姐、作曲家等角色),尖細高的聲線,和她的較大身形,就一直讓人對不太上;而陳溱(飾演十里紅、崗蒂夫人等角色)的誇張表演法,有時還算在角色之內,有時卻跑到角色之外了,也沒個準。整體而言,這台演員的表演線條雖然輪廓清楚鮮明,但同時也較堅硬,較難揉化成一台戲。

 

相較之下,雖然先前的北藝大版比較稚嫩,但畢竟同屬一個表演教學體系,看起來比較像是一台戲;話說回來,能夠參與2000年、2005年及2013年版的演出,僅剩徐堰鈴和劉美鈺二人而已。

 

因為是被安排在蓮花池座裡,所以在看戲過程中,最大的困擾就是換景的聲音過大,有時還過久,像是王德寶(羅巍飾)與顧香蘭(許晴飾)在巴黎重逢,正在高級的餐廳裡敘舊,但是後方暗處的工作人員,正在搬動與擺設下一個場景所要使用的道具,干擾的時間幾乎與敘舊時間一樣久。

 

整體而言,戲還是好看的,只是想要成為真正的「經典」(這十幾年來,已經有許多人,甚至許多名人都說過了),還是要想辦法修掉每一次都可能出現的各種紕漏。

 

題外話:現在去看戲,尤其是大劇場的戲(如國家戲劇院、城市舞台等),越來越多的「少數觀眾」,真的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似的,拿著智慧型手機(甚至是單眼數位相機)對著演員與場景就是一陣猛拍,我看的那一場,就有兩位年輕女觀眾,在第一次中場休息回來之後,對著李宇春與胡歌猛拍,活像一些沒著作權概念、習慣超惡劣的大陸劇場觀眾,無論館方工作人員如何勸阻也沒用,因為她們無法在看戲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這些違規觀眾的身邊勸阻,奈何其他觀眾又無勸阻權,該如何是好呢?可以舉發嗎?告訴乃論嗎?罰則呢?還是要像某些常赴大陸演出的團體,看開,要拍就讓觀眾去拍,等他們傳上網路雲端,也是幫忙宣傳。不管怎樣,表演藝術界應該理出一套標準,否則我很難將這些干擾視之為正常。

台長: 于善祿
人氣(7,46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Iany
謝謝您把我感覺到的瑕疵都有條有理地寫出來了。尤其是被改掉的六四。
2013-09-01 17:36:5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