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17 14:35:59| 人氣2,1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代‧懷舊‧創新:談談「三十而立」的臺灣現代劇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以下為8月1日應嘉義縣「阮劇團」之邀,於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所做演講之題綱。】

 

壹、為什麼是「三十而立」?

從蘭陵劇坊(1980-1990)算起:吳靜吉、金士傑、卓明、劉靜敏、李國修、李天柱、楊麗音、許效舜、鄧安寧、馬汀尼、趙自強……

從五屆實驗劇展(1980-1984)算起:姚一葦、王友輝、蔡明亮、黃建業、陳玲玲、賴聲川、馬森、黃美序、牛川海……

    教育部大專杯話劇比賽→劇樂部劇團‧青年才俊劇展(2000起)

                        →轉身戲劇節(2000起)

→中華戲劇學會‧五校六系戲劇聯演(2006起)

貳、那麼,在蘭陵之前呢?

日據時期新劇運動(1923-1937

新世界劇展、小劇場運動(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

青年劇展、世界劇展(1967-1979

基督教藝術團契(1969-1979

軍公教劇團

社會劇團

……

 

參、從以上兩項看來,可以得知,戲劇活動的主體,基本上多為大專青年學生(20歲至30歲)。以十年為一個世代的看法,雖然容易泛而論之,不適合殊異化,但對我們在理解今次講題,是有幫助的,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也是採取這樣的觀點,我們先暫且借用之。

 

肆、第一代小劇場(1980-1985):

對於戲劇古典美學形式上的實驗與探索。

蘭陵劇坊、五屆實驗劇展(小塢劇團)、鑼聲定目劇場等。

 

伍、表演工作坊(賴聲川)、屏風表演班(李國修)、果陀劇場(梁志民)、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相聲瓦舍(馮翊綱、宋少卿)等。

 

陸、第二代小劇場(1986-1989):

對於典範與體制的批判、挑戰與回應。

解嚴(1987.7.15)前後、河左岸劇場(黎煥雄)、環墟劇場(李永萍)、優劇場(劉靜敏)、臨界點劇象錄(田啟元)、後現代劇場、環境劇場、政治劇場等。

 

柒、以上鍾明德所論及的1980年代兩代小劇場與現代劇場工作者,大多是四年級生(戰後嬰兒潮世代、雅痞、花兒)、五年級生(X世代),在過去臺灣現代劇場三十年的發展初期,他們對於劇場的美學與政治,具有批判與創新的精神與作為。

 

捌、關於世代論與劇場美學論,重要的論者尚有馬森的「兩度西潮論」,以及王墨林的「意識型態論」與「身體文化批判」。

 

玖、1990年代(1990-1999)的臺灣現代劇場概況:

找尋與建構自身的劇場美學、體制的收編與抵拒。

莎妹劇團、臺灣渥克劇團、金枝演社、綠光劇團、身聲演繹社、創作社、差事劇團、身體氣象館、優人神鼓……各有千秋,自成一格,百花齊放。

「外台北劇場」的發展:台南人劇團、那個劇團、台東劇團、南風劇團、頑石劇團、玉米田劇團、大開劇團、【阮劇團】等。

 

拾、新世紀初(2000-2009)的臺灣現代劇場概況:

消費時代的來臨,戲劇團體很多,演出活動很多,美學革命運動與論述很少;泡沫化,分眾化,遍地開花,不再定於一尊;維續經營大於美學沈思與創作,業績導向。

大專戲劇專業教育的群雄爭霸。

應用劇場的開啟、推廣與紮根:社區劇場、教習劇場、戲劇教育、戲劇治療等。

    華文劇場的交流、互動、競爭與挑戰,主要關注中、港、澳、台、新、馬。特別是: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非常林奕華、詹瑞文與PIP文化產業、北京人藝、新加坡實踐劇團等。

    與國際劇場的接軌。

 

拾壹、問題、省思與座談

    不一定會有答案,也不一定要有答案,但我們要有思索與做法。「我們一同走走看」。

八看:

向上看、向下看。(歷史地)

向東看、向西看。(地理地)

向前看、向後看。(美學地)

向裡看、向外看。(自省批判地)

台長: 于善祿
人氣(2,1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