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22 00:37:03| 人氣4,69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女人製造女人演/研討會》論文集讀後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8第四屆女節《女人製造女人演/研討會》論文集讀後感

主辦:戲盒劇團
時間:2008年5月17-18日
地點:牿嶺街小劇場

研討會舉行的那兩天,由於原先就已經訂定的行程滿到爆,所以會議現場沒去,論文集在女節演出那一陣子先拿,結果過了暑假這一陣子才閱讀。

從規劃的議程表看來,有:【1】兩場專題演講,第一天先由英國即場藝術推廣協會執行長Lois Keidan以「嗆女孩」為題,介紹當代即場藝術的發展、創作理念、策略與具代表性的表演團體及個別藝術家;第二天再由台灣歡喜扮戲團團長彭雅玲以「瑪大蓮娜的女人」為題,介紹這幾年她參與國際女性藝術節的若干經驗與體悟。【2】設定了三個論文主題,分別為「以戲劇方法作為女性主義的實踐」(3篇論文)、「女性劇場創作者實務與論述」(2篇)、「女性劇場經典文本改編」(2篇),共有七篇論文發表──李秀珣和何玟娟共同發表的〈裂縫中的花朵:石岡媽媽劇團的綻放與夢想的飛行〉、孫華瑛的〈是「斷裂」也是「連結」:成為一位女性戲劇工作者的起點〉、王婉容的〈再現台灣常民女性家庭與私密生活的記憶:以歡喜扮戲團近期女性口述歷史劇場創作為例〉、蘇培凱的〈身體的技藝與記憶:吳文翠的身體表演與台灣的身體表演論述〉、傅裕惠的〈試探台灣當代劇場創作中的「陰性書寫」:以人偶同台的現代偶劇導演創作為例〉、周曼農的〈演練自我,演練死亡:劇本《高熱103度》的寫作歷程〉以及陳紹元的〈「蓮是荷、荷是蓮」:試探明華園八仙系列「何仙姑」經典版的兩性觀〉。【3】以及一場圓桌論壇「劇場中的女性共ㄈㄢ、結構:從女節談起」,和Helen Paris與Leslie Hill所帶領的「當代表演創作工作坊的呈現」。

基本上,我的閱讀重心還是放在七篇論文上頭。主辦單位在文稿的徵求上「歡迎已發表或未發表之研究或實務性期刊或碩、博士論文,亦歡迎研究生論文及劇場工作者實務與理論論述」(企畫案,頁5),以「將台灣本土累積多年的女性創作形成論述,建立女性劇場及性別表演論述體系,豐富學術界與劇場界對女性劇場與性別表演的理解,讓當代女性/性別創作者,有機會進行更多美學及哲學層次的辯證」(論文集,頁I)。從內容的資料引用與書目年份讀來,〈裂縫中的花朵:石岡媽媽劇團的綻放與夢想的飛行〉應該是符合「已發表……劇場工作者實務」徵文條件的,討論該團的作品僅至《心中的河流》(2002),但仍見該團作為一個社區自主的團體,在戲劇創作之外的社區營造經驗與生活現實錄,被描述的對象──石岡媽媽們所承受來自震災、家庭、性別、經濟的多重壓力,李秀珣和何玟娟透過既參與亦觀察的雙重視角,在紀錄中思索弱勢社群的發言權與存在感。

同樣是參與行動的觀察省思,我終於在孫華瑛的〈是「斷裂」也是「連結」:成為一位女性戲劇工作者的起點〉(從文章裡的蛛絲馬跡來看,該文寫於2007年)中,更多地認識了高雄鳳山的辣媽媽劇團,多年來對於這個團體只聞其名,未見其作,更不識該團的所有成員,他們成長的過程和北、中、南、東幾個所謂「外台北」的中大型專業「社區」劇團不太一樣,由於組織架構的關係,無法獲得一九九○年代初期來自文建會「地方優秀團隊」的高額補助,反倒是匯入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後地方藝文與地方社區意識成長的潮流,對於該團的走向、社區關懷、社會實踐的內容,一直都是在做中學、做中思,沒有太多學院知識或專業術語的羈絆與綑綁,做中學思的過程反倒更坦然地面對自我,她尋索了十四年,才較篤定自己所從事的應該就是「應用戲劇」,而這個概念我已經在2001年提出【見拙著《波瓦軍械庫: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第五章】,這是很有趣的對照與呼應。

另外,傅裕惠的〈試探台灣當代劇場創作中的「陰性書寫」:以人偶同台的現代偶劇導演創作為例〉也算是參與觀察式的創作探尋,她所關注的是無獨有偶劇團的《心理醫生愛上我》(2007,Hélène Cixous原著,傅裕惠導演,姚坤君、周力德主演)和飛人集社的《浴室》(2007,姜富琴編劇,石佩玉導演,馬照琪、蔡政良主演),該文「仍然抱持一貫為當代創作者立論著文的理念,希望記錄同行創作者創作過程的點滴,尤其是跨界合作的經驗,以便後人能在實踐過程中獲得得以參考的軌跡和答案」(論文集,頁97),過去傅裕惠也以同樣的寫作動機立論過二分之一Q劇團的幾部作品。在閱讀傅裕惠的這一系列論文時,主要能夠看到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疑惑、掙扎、辯證與妥協,甚至是繼續質問,永遠找不到完美或標準的答案,思索的過程就是論文本身,其語言是沉思錄式或懺悔錄錄的,這次她所思索的主題包括了陰性書寫、語言翻譯與文化轉譯、身體與慾望、人偶同台、偶的神聖性與模擬性、創作者的創傷與療癒等。

周曼農的〈演練自我,演練死亡:劇本《高熱103度》的寫作歷程〉雖然只收錄了摘要,不過她曾經將該劇的寫作歷程附在演出(2008,莎妹劇團,改名為《給普拉斯》,廖俊逞導演,徐堰鈴主演)節目單當中,主要在思索本劇的創作理念、敘事觀點、語言實驗、角色的扮演、塑造與分裂等。

這四篇(李秀珣&何玟娟、孫華瑛、傅裕惠、周曼農)都是從實際參與創作、行動、觀察、自我省視的角度出發,自由聯想、抒情、詩意、自我陳述、沉思、懺悔等是其文字表達的主要風格,我覺得都是難能可貴的文章,刻意或不自覺地與「學術論文」寫作大異其趣,雖「異」仍有「趣」,讀來常需會通感悟、心有靈犀,「反正,以女性變化多端的邊緣身分,若有似無去鬆動體制成規,不正是『女節』最原初的起點?」(製作人藍貝芝語,轉引自毛雅芬〈肆無忌憚,所以逢場作戲──繼續「女節」十二年〉,原發表於《PAR表演藝術雜誌》2008年5月號185期,收入女節節目單,頁4-5)。【題外話,就是這「鬆動體制成規」,今年五月我參加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所主辦的「Dario Fo國際學術研討會」,於會中發表〈表演遊戲與政治劇場──試以histriomania析論《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一文,因為寫作文字與發表語言的風格,與該系某一老師既定認知的學術「體制成規」不符,該名老師在台下竟發出近似威脅、阻滯學術後進的不當言論,真是令人咋舌,荒謬之至!天曉得,論文的寫法有千百種,他所認知的也不過是其中一種。】

不過這次的研討會,也有像王婉容的〈再現台灣常民女性家庭與私密生活的記憶:以歡喜扮戲團近期女性口述歷史劇場創作為例〉和蘇培凱的〈身體的技藝與記憶:吳文翠的身體表演與台灣的身體表演論述〉這樣的學術性論文。王婉容在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戲劇暨劇場研究所的博士論文寫的是Reminiscence Theatre: Devising and Performance(《口述劇場:編作與表演》,共四百三十餘頁,煌煌巨著),也曾在《中外文學》(33卷5期,2004年10月,頁69-104)發表過〈邁向少數劇場──後殖民主義中少數論述的劇場實踐:以台灣「歡喜扮戲團」與英國「歲月流轉中心」的老人劇場展演主題內容為例〉,歡喜扮戲團的老人口述歷史劇本就是她研究的焦點,所以這個題目對她來說是駕輕就熟,主要討論該團的《廚房的氣味》與《一隻猴子跳上床》兩部近作,挖掘其中的女性常民經驗與懷孕私密的生活記憶,著重描述劇場再現中的味覺、嗅覺、身體、陰性空間等樣態。

蘇培凱的〈身體的技藝與記憶:吳文翠的身體表演與台灣的身體表演論述〉則是一篇企圖心強大的論文,從劇場女俠吳文翠的身體表演之路出發,一路記錄她的身體技藝與記憶,再將這套近二十年的身體劇場美學置放在台灣現當代劇場的身體表演論述架構之中,企圖在鍾明德的一九八○年代台灣小劇場發展論述與王墨林的「顛覆的身體論」之外,另闢蹊徑,以身體表演為主的,而非以歷史世代建構為主的,從身體的、訓練的、現象學的角度出發,而不從解構的、後現代去中心的、新馬克思主義式的意識形態批判出發,建立一套本土的身體表演論述。之前我閱讀幾本關於「葛氏(Jerzy Grotowski)訓練在台灣劇場」的碩士論文,就已經體認到本土身體表演論述建構的必要性,讀到蘇培凱的這篇論文(之前就在梵体劇場2007年製作《花非花》節目單裡讀過部分),令人充滿期待與欣慰。

相較之下,陳紹元的〈「蓮是荷、荷是蓮」:試探明華園八仙系列「何仙姑」經典版的兩性觀〉則是保守、傳統的論文寫作方式了,針對明華園的《何仙姑》研究,既有「前言」,也有「研究方法與範圍」、「劇情大綱」,然後就是武則天、楊玉環、張四郎等幾位主角的分析,最後給出「結論」,在看過一堆光怪陸離的論文之後,乍見本文,恍如時光倒轉二、三十年,令人懷舊,也略覺可愛,但無文趣。

女節舉辦四屆以來,觸角越伸越廣,這次更把研討會納入,誠然「既演也研」,兼顧術科與學科,已經走在國內戲劇科系之前,首將女性劇場及性別表演的論述做為主題,雖然這次的論文還是以生理女性(sex/female)劇場研討為主,尚未多所著墨於社會女性(gender/feminine)的性別表演,但我想很快的,這股研討的風氣與能量,會越來越強。

台長: 于善祿
人氣(4,69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DO
最後一段很讚
因著你的提醒
加上現在埋首在單人表演的世界裡
我已經知道四年後如果還能參加女節盛會
我可以作什麼演出了
2008-07-24 16:21: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