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06 14:25:19| 人氣7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劇本的蔓延樣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筆者最近在《文訊》雜誌七月號發表了一篇文章〈劇本的閱讀與出版在台灣〉,該文指陳台灣教育過程與出版業界對於劇本文學的漠視,連帶導致一般民眾對於劇本的閱讀亦不得要領,並望之怯步;那麼,小劇場內部對於劇本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一九八七年台灣解嚴前後,小劇場運動應勢而起,當年有許多的小劇場工作者,就是衝著傳統話劇的創作形式與內容,而進行諸多層面的美學顛覆,對於拋棄依賴劇本的表演,也是當年的顛覆行動之一,在台灣長期的「漠視劇本」傳統下,劇本幾乎就被趕進了台灣劇場史的陰暗角落裡頭。

緊跟著地,是一波波尋找身體原點的小劇場美學主流,並在一九九四年左右達到最高峰,剛剛創團沒多久的幾個小劇場──台灣渥克劇團、金枝演社劇團、身體氣象館、身體原點工作室、慢慢開始打鼓的優劇場劇團、尚未正名的莎妹劇團等等──都紛紛從事不同路線的身體美學探索;說「身體」,目的就希望在「語言」與「文字」之外,另闢戲劇表演的蹊徑,倒也闖出了一小片天地。

差不多到了一九九七年,網際網路開始大量地進佔人們的生活範圍,虛擬實境與跨界藝術的合作開始像變形蟲般地四處蔓延,「影音」、「裝置」、「多媒體」等元素更成了劇場調度的主體,「身體」在其中,有時也只是「裝置」之一,「語言」與「文字」更是僅剩下架空意義的修辭與符號而已。

有趣的是,近三、四年來,小劇場的表演又紛紛地從文學作品中取材或改編,像是「台灣文學劇場」、「莎士比亞在台北」、台南人劇團的台語經典劇系列、莎妹劇團與南風劇團對於當代文學大師 (艾蜜莉‧狄金生、卡爾維諾、波赫士、佩索亞、卡夫卡) 經典的另類詮釋、密獵者劇團對於當代歐陸劇場的引介等等,似乎也掀起了另一波劇場與文學的互文運動。

歷史就是這樣,現象一個接著一個,我們好像可以在現象之中,發現部份的磨合性,有些在重複,有些在轉化,有些在對位與對話,有些在重組與拼貼,時間並不是歷史的唯一尺度,創作人在豐富的材料海洋之中,怎樣提煉、蒸餾、萃取出菁華,除了靈光乍現的創意之外,還是得靠深厚的人文素養與歷史關懷。

(本文首登於2004.08.03《自由時報》)

台長: 于善祿
人氣(7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