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7-02 02:13:27| 人氣5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以「身體文化」之名──華人世界第一所戲劇博士班明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累積了二十年的戲劇教學資源之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原為國立藝術學院,二○○一年八月一日改名)戲劇系終於將在二○○三年九月起,招收第一屆的戲劇博士班學生,名額經教育部審核通過之後,只有三名,競爭勢必非常激烈!
從1982年創系以來,所培養的戲劇撰述、編創、表演、導演、設計、製作人才,幾乎撐起目前台灣劇場界的半邊天,並和台灣現代劇場過去二十年的發展史息息相關;同時,為了提昇戲劇專業教育的品質,在一九九○年創立了戲劇碩士班,對於戲劇理論與戲劇創作提供更高一層的研究空間;緊接著在一九九四年創立劇場藝術研究所,加強導演與表演的鑽研與實作;甚至為了讓專業更分工,於一九九六年將舞台、燈光、服裝等設計資源分出,成立劇場設計系,戲劇系則加強理論、編創、表演、導演的訓練。自從二○○一年由學院改名大學之後,也積極地規劃整合了許多研究計畫,欲一改外界對於該校歷來側重展演、創作的印象,戲劇博士班的成立一方面符合該校內部體質的轉型,另一方面也扣緊台灣戲劇發展的脈絡,亦即從一九八○年代的大量實務創作人才的培養,到一九九○年代出現越來越多的藝術總監與劇場行政人才,下一步應該就是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的戲劇學術研究人才的培養。
這所堪稱是華人世界裡的第一所戲劇博士班,事實上還背負著幾個極具指標性的使命感。首先是以「身體文化」做為該博士班主要的發展方向,從「戲劇」與「劇場」,到「表演藝術」,再到「身體文化」,這其實也代表著戲劇美學研究的觀念轉進脈絡,越來越突顯「人」做為戲劇創作主體的位置;看似將纏繞在「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外的政治、社會、經濟因素逐一剝除,但事實上為了要標誌「人」的主體位置,或者說要測繪一幅海納百川的身體地圖,仍需要透過各種文藝批評理論與社會人文科學方法論的交互文本(除劇場藝術本身的研究方法和理論之外,參照社會學、人類學、精神分析、城市與表演、生態觀察、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結構主義、文化研究等各領域的論述和方法),才能夠從更多角度地形塑出屬於我們的「身體文化」,而非只是另一個歐美風格的戲劇博士班的複製品。
其次,則是站在這個基礎點上,建構「亞太戲劇網絡」。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中,過去數百年來,「亞太」這個疆域一直是被觀看的、被幻想的、被神話的,這當然也包括了戲劇領域的研究成果;近幾年,「亞太」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儼然成了二十一世紀的文化研究新寵兒,事實上,亞太戲劇文化傳統在世界戲劇史的發展中,有著不亞於古希臘、羅馬的戲劇根源,如中國、印度、日本等,也都是擁有長遠戲劇歷史的文化區域。臺北藝術大學的戲劇博士班基於亞太文化圈的一份子,亟欲透過學術暨展演交流(如邀請國內外學者來台演講、講學或從事短期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學術刊物的出版、田野調查等方式,與泛亞太地區的表演藝術界建立「亞太戲劇網絡」,同時,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戲劇界維持具體而積極的展演、教學、研究關係。
就目前的師資結構而言,有習自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賴聲川和東岸紐約大學的鍾明德,也有留學法國巴黎的邱坤良和林國源,另外還有留學日本八、九年的林于竝,中國傳統戲曲的研究師資則有陳芳英,而在表導演的師資另有姚海星、馬汀尼、陳玲玲,設計方面則有陳婉麗和楊其文;除了既有的專任師資,該博士班最吸引人的應該還是配合不同專案計劃或特案邀聘的師資,目前正在接洽西藏戲劇文化及劇場人類學方面的權威師資,對於有著長久傳統的表演體系或身體文化,也不排除有計畫地引介到國內來。
該博士班對外招生的消息才剛曝光,似乎有些人士對於學生的來源、研究發展的方向、師資的組成多少會有些質疑,一個新創立的學術研究單位難免要背負較多的期許;不過就像該系主任鍾明德所提醒的,明年才招收第一屆三名學生,等到第一個博士產生,十年後可能才只有五本論文,二十年後也許有三十本論本,依此類推,但每一本終將是在質與量上均擲地有聲,屆時這些狐疑自然一一破解。
該博士班的招生流程大致為:二○○三年二月發售簡章,三月報名,五月初考試,五月底放榜。有意報考的人士也許要提早準備,因為該博士班招生委員會特地提供了一份入學考試的參考書目,共計二十本,羅列如後:

一、外國劇場書目
1.Artaud, Antonin. The Theatre and Its Double. New York: Grove Press, 1958. (安托南‧阿爾托著,桂裕芳譯,《殘酷戲劇:戲劇及其重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Brecht, Bertolt. Brecht on Theat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 Ed. & trans. John Willet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64. (貝‧布萊希特著,《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Burger, Peter.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Trans. Michael Shaw.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培德‧布爾格著,蔡佩君、徐明松譯,《前衛藝術理論》,台北:時報,1998)
4.Esslin, Martin.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61.
5.Grimes, Ronald L. ed. Readings in Ritual Studie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5.
6.Schechner, Richard, and Willa Appel ed.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Intercultural Studies of Theatre and Ritu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7.Szondi, Peter. Theory of the Modern Drama. Trans. Michael Hay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
8.Stanislavski, Konstantin. An Actor Prepares. New York: Theatre Arts Book, 1967.
9.Turner, Victor.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New York: PAJ Publications, 1988.
10.Wolford, Liza, and Richard Schechner. Grotowski Sourcebook. London: Routledge, 1997.

二、中國劇場書目
1.任二北,《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1984(台北:里仁,1985)。
2.錢南揚,《戲文概論》,台北:里仁,2000。
3.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1992。
4.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學生,1986。
5.Mackerras, Colin. Rise of the Peking Opera 1770-187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6.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1992。
7.葛一虹主編,《中國話劇通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8.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台北:揚智,1999。
9.中外文學編輯部,《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冊二)及(冊四)戲劇之部,台北:中外文學,1976。
10.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台北:駱駝,1993。

本文首登於國立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

台長: 于善祿
人氣(5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