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05 17:43:10| 人氣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言堂/捷運公共藝術的進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藝言堂/捷運公共藝術的進步

台北捷運內湖線將十件新的公共藝術作品,引進市民生活流動之中,是目前捷運路網中公共藝術件數最多的一條,佔了33件作品總量的近三分之一。分量之重,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因為內湖線投入營運,台北捷運朝向「公共藝術長廊」的理想又更進一步。

十件作品雖都設在同一條線上,但各具特色,有的直接反映地點感,如松山機場站第一區的「大旅行時代」與東湖站的「湖波蕩漾」,有的間接詮釋場所精神,如文德站描繪碧湖公園優美飛翔白鷺鷥的馬賽克鑲嵌畫「鳥飛」。

有的是對科技進步的禮讚,如松山機場站第三區的「夢想飛行」;有的表達人與自然環境日漸疏離的無奈,如劍南路站的「青蛙的天空」;有的以傳統工藝烘托文化想像,如港墘站由社區志工集力完成的亂針繪繡「內湖桃花源」。

也有以先進LED燈組形塑未來世界氣氛,如松山機場站第二區的「飛行計畫」;採用的媒材,既有質樸的陶磚,如西湖站的「跨越‧蛻變」,也有現代感十足的壓克力板,如大湖公園站的「風箏:悠游天際」,與南港展覽館的一組三件作品「光隙」、「掠影」、「空中之河」。

如果非得總結內湖線公共藝術的特色,如同總結台北捷運公共藝術特色,官方的說法是「繽紛」,我寧願使用「多元」這個形容詞。是的,多元,就像台灣社會一樣,呈現的創意與美,是甚至包含矛盾、強烈對比與迥然差異的多元,在強調效率與秩序的捷運專有路權上能夠欣賞到多元之美,這也是一種進步。

的確,從1993年淡水線選出第一件作品「雙連‧行遠」,到2009年內湖線十件作品的亮相,十五年來,台北捷運公共藝術不斷隨著路網的擴張而進步,我們因此有了對於更進步的期待。

15歲是志學、及笄之年,意義重大,是到該推動「設後評估」(post-evealuation)的時候了。

公共藝術最關鍵的核心價值,在於「公共」,更直接了當地說,主角應該是沉默的大眾。但是迄今所有的捷運公共藝術,都未曾經歷公共意見的回饋洗禮。每件作品的產生,其實只是市政府、藝術家與審議委員們三方之間的對話與互動,主角總是缺席。

我們始終不明瞭「公共(眾)」的意見與評價,他們喜歡嗎?他們討厭嗎?他們沒有感覺嗎?他們為什麼喜歡?他們為什麼討厭?他們為什麼沒有感覺?這些作品可不可能變得更好?或者,有沒有一些作品應該退場?

尤其公共藝術座落在公共空間裡,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評估這15年來捷運公共空間的改變,這些公共藝術作品所在空間裡,公眾的使用行為如何?乘客們的動線如何?有新的設施加入嗎?環境光線改變了嗎?出現更引人矚目的燈箱廣告了嗎?人們以什麼樣的活動定義這片空間?在這裡,一件藝術作品的出現是加分還是減分?

藝術品本身當然也是評估重點。時間流轉中,它們依然美麗,還是蒙塵、破損、當機?甚至根本就不負責任地消失了?

「公共性」的落實不能依賴由上而下的設想,更需要誠懇、由下而上的多層級回饋,我們欣賞台北捷運公共藝術的進步,因此深切期待為更進步而準備的「設後評估」。

(本文作者輔仁大學教授,著有「捷運公共藝術拼圖」)

台長: kevin
人氣(2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