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29 18:46:30| 人氣2,1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玉海拾譯】芥川龍之介〈瀧田哲太郎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中人像為明治、大正時期的報人瀧田樗陰(1882-1925)。瀧田本名哲太郎,生於秋田縣。就讀東京帝國大學時,負責雜誌《中央公論》海外新潮欄的外國報章雜誌翻譯,大正元年(1912)成為《中央公論》的主編。就任主編後,憑藉敏銳的時代感覺,一方面登用有島武郎(1878-1923)、志賀直哉(1883-1971)、谷崎潤一郎(1886-1965)、芥川龍之介(1892-1927)等新進作家,全力充實文藝欄,另一方面刊載吉野作造(1878-1933)、大山郁夫(1880-1955)等人的論述,引介新式的政治、社會思想。瀧田的改革,使該誌廣獲知識階層的支持,而與博文館所發行的雜誌《太陽》共執明治、大正時期輿論界之牛耳,並舒緩原先經營上的困境,打下日後發展的基礎。是故,瀧田稱得上是《中央公論》的「中興之祖」)



【譯前說明】

瀧田樗陰(1882-1925)對雜誌《中央公論》作出種種改革,其中一項是大量啟用新進作家,讓他們作品現身在《中央公論》的文藝欄上。為了發掘新作家,瀧田還常乘著人力車登門造訪(所以在當時,很多的無名作家都曾夢到瀧田的人力車停在自家門前)。作者也是蒙受此般知遇恩情的對象之一。大正五年(1916)二月發表的小說〈鼻〉受到夏目漱石(1867-1916)的激賞,作者遂在文壇登場,但作為一新進作家,其地位之鞏固,則始於同年十月在瀧田主編的《中央公論》上發表的小說〈手巾〉獲得好評。瀧田的恩情,作者始終感懷在心,而此文即是從這樣的情緒出發,記述與瀧田從初識到永別、長年往來的點點滴滴。

【作者簡介】

芥川龍之介(1892-1927),大正時期的小說家。東京都人。號澄江堂主人、我鬼。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就讀東大時,與菊池寬(1888-1948)等人創辦第三次、第四次的《新思潮》。期間,在《新思潮》發表的小說《鼻》,獲得夏目漱石(1867-1916)的激賞,而躍上文壇。初期的作品,如《羅生門》、《芋粥》、《地獄變》、《奉教人之死》、《戲作三昧》、《枯野抄》等,多為取材自古今東西的文獻、富技巧性且才氣橫溢的短篇小說。後期則敏銳感受時代的變動,描寫與自己精神世界相關的小說《河童》、《齒輪》。最後因肉體與精神的衰竭加上對藝術的自信喪失,服毒自盡。另著《木偶師傅》、《某日的大石內藏助》、《湖南之扇》等小說。


〈瀧田哲太郎君〉



第一次見到瀧田君大概是在夏目先生(註一)家裡,可偏偏當時的情景已不復記憶。

瀧田君初次到我家,是在我大學畢業的那年秋天――我剛開始在《中央公論》發表小說〈手巾〉的時候。我那篇小說,瀧田君跟我說「略帶諷刺的意味」。

之後瀧田君隔個兩、三月就跑到我家來。



某年春季,我因無法完稿,心中十分苦惱。當時瀧田君為了我,把谷崎潤一郎(註二)君的原稿拿給我看(那確實是苦心跡痕歷歷可見的原稿),給我很大的激勵。我因而有了勇氣,才把原稿完成。

我不太會去拜訪瀧田君。每年年底瀧田君必定舉行的宴會,我只出席過一次。那次肯定是地震發生的前一年――大正十一年的年底。那天晚上,我初次拜見了田山花袋(註三)、高島米峰(註四)、大町桂月(註五)等先生。



而且,瀧田君生病時,我也才去看過他一次。瀧田君憔悴的程度,讓人感覺以前那位被夏目先生取了個「金太郎」綽號的瀧田君像變成另一人似地。不過,他卻給我和室生犀星(註六)君看畫冊,還精神奕奕地說話。

最後見到瀧田君是今年初夏,恰逢戲友會的參觀日而到新橋舞蹈表演場的時候。病況暫穩的瀧田君和三位千金前來看表演。我看見他的臉時,脫口說出一句「瘦得太不像話了」。這句話一定帶給瀧田君不快。瀧田君一面回頭看著我身旁的佐佐木茂索(註七)君,一面說:「我比芥川還瘦吧」。



接獲瀧田君的死訊,是十月二十七日的傍晚。我和室生犀星君前往瀧田君的家裡弔喪。瀧田君在面向庭院的房間裡朝北方橫躺著。遺容比初次見面時更像以前的瀧田君。我把這感觸告訴了嫂夫人。「那是身體浮腫的緣故......也可能是吸進了綿絮。」――嫂夫人如此對我說。

我不是不想談這些以外有關瀧田君的種種。只是,倉促之間所能談的也只有這些了。


註一:(譯注)夏目先生,即夏目漱石(1867-1916),明治、大正時期的小說家、英國文學研究者。東京都人。本名金之助。東京大學畢業。在擔任東京高師、松山中學、五高等校教師後,明治三十三年(1900),成為文部省留學生而赴英國倫敦留學。留學期間,一面苦惱於東西差異,而重新尋得「自我本位」的立場;一面將科學式的文學研究當作自己目標,並為世界末藝術所感動。歸國後,在一高和東大講授英國文學。同時,在雜誌上發表的小說《我是貓》引起世人注目,而立志成為職業作家。明治四十年(1907)辭去教職,進入朝日新聞社,開始在《朝日新聞》上連載《三四郎》、《之後》、《門》《行人》、《道草》、《心》等名作。漱石善於透過人間關係和知識份子的生活,敏銳批判日本近代種種弊病,與森鷗外(1862-1922)並稱日本近代的代表作家。此外,也擅長俳諧、漢詩與書畫。另著有隨筆《玻璃門之中》和小說《少爺》、《草枕》、《明暗》等。
註二:(譯注)谷崎潤一郎(1886-1965),明治至昭和時期的小說家。東京都人。東京帝國大學肄業。明治四十三年(1910),創辦第二次《新思潮》,在《新思潮》上發表的《刺青》獲得永井荷風(1879-1959)激賞。其耽溺美與性的官能性和反自然主義的豐富故事性,帶給文壇極大的衝擊。前期的創作至《痴人之愛》始告大成。大正十二年(1923)移居關西後,風格轉向描寫古典日本的美意識,完成《春琴抄》、《細雪》等名作。此時亦著手以現代語翻譯《源氏物語》的工作。晚年,著《鍵》、《瘋癲老人日記》刻畫老人的性。昭和二十四年(1949),獲頒文化勳章。另著有小說《食蓼蟲》等。
註三:(譯注)田山花袋(1871-1930),明治、大正時期的小說家。群馬縣人。本名錄彌。早先在不得志的境遇中,作感傷的詩、小說及紀行文。不久著小說《重右衛門的終期》和評論《露骨的描寫》,主張自然主義。明治四十年(1907),出版表露對女學生的愛欲的《蒲團》,成為自然主義文學運動的先鋒。之後,發表《生》、《妻》、《緣》等自傳小說和《一位士兵》、《鄉下教師》等小說。此外,在創作技法上,提倡平面描寫論。晚年和時代格格不入,所寫的《時間流逝》、《百夜》等作品,充滿濃厚的宗教色彩。另著有《東京的三十年》等。
註四:(譯注)高島米峰(1875-1949),明治至昭和時期的宗教家。新瀉縣人。幼名大圓。哲學館(現在的東洋大學)畢業。明治三十二年(1899),組織佛教清徒同志會(即後來的「新佛教徒同志會」),推動禁酒、禁煙、廢娼等新佛教改革運動。昭和十八年(1943),擔任東洋大學校長。著有《一休和尚傳》、《遺教經講話》、《佛教的全貌》等。
註五:(譯注)大町桂月(1869-1925),明治時期的詩人、隨筆家、評論家。高知縣人。本名芳衛。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到東京後,拜入歌人落合直文(1861-1903)的門下。東大時期始任《帝國文學》的編輯,於其上發表新體詩、隨筆和評論。明治二十九年(1896),和鹽井雨江(1869-1913)、武島羽衣(1872-1967)出版擬古詞華集《花紅葉》,被人稱為「大學派」(或「赤門派」)。明治三十三年(1900),進入東京的博文館工作,在《太陽》上撰寫文藝時評及紀行文。此外,以探訪日本全境名勝之事蹟廣為人知。另著有評論集《文學小觀》、紀行文《奧羽一周記》等。
註六:(譯注)室生犀星(1889-1962),大正、昭和時期的詩人、小說家。石川縣人。本名照道,別號魚眠洞。因私生子的身分,生後不久就被寺廟領養,而在寺中長大。到東京後,在貧窮、浪跡的生活中鍛鍊詩作,與詩人萩原朔太郎(1886-1942)締結深厚的友情。大正七年(1918)出版個人詩集《愛的詩集》和《抒情小曲集》,詩中嶄新的表現和創作方式,為大正時期豎起近代抒情詩的典範。隔年,轉往小說的領域,發表富含詩意和抒情風味的小說《幼年時代》、《對性醒悟時》,不久後則開始描寫下層社會的人物。二次大戰後,其小說屢獲文學大賞,其中尤以自傳性質的長篇作《杏子》、具前衛風格的《蜜之哀》以及取材自古典的《蜻蛉之日記遺文》為代表作品。由於其於文學上的功績顯著,而與小說家德田秋聲(1871-1943)、泉鏡花(1873-1939)並稱「金澤三文豪」。另著《忘春詩集》、《鳥雀集》、《鐵集》、《哈爾濱詩集》等詩集和《兄妹》等小說。
註七:(譯注)佐佐木茂索(1894-1966),昭和時期的小說家、出版家。京都府人。早年師事小說家芥川龍之介(1892-1927)。昭和四年(1929),任雜誌《文藝春秋》編輯長。任職文藝春秋社期間,隨菊池寛(1888-1948)致力於「芥川賞」和「直木賞」之創設。文藝春秋社解散後的昭和二十一年(1946),任文藝春秋新社社長。著有《困頓的人們》等。

譯自:芥川竜之介,〈滝田哲太郎君〉,收入紅野敏郎等編,《芥川竜之介全集‧第十三卷》(東京:岩波書店,1996),頁113-115。

圖片來源:http://www9.ocn.ne.jp/~gakujin/dennki.htm

※請安裝櫻花輸入法或是微軟IME等任何日文顯示軟體,以利閱讀。

台長: 寂寞道人殊一
人氣(2,1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