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10-06 09:29:23| 人氣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康乃爾效應」的迷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刊載於四月二十五日台灣日報

在國人祝福下,李前總統終於順利赴日,這不僅使李前總統得償所願,在政府高層的強力動員下,也可視為台日關係的一大突破。這次彷彿如同一九九五年李登輝的美國康乃爾之行,當時李登輝身兼帶領台灣「走出去」的重責大任,而且李更是第一位踏上美國本土訪問的中華民國總統,故號稱「破冰之旅」。而這次李前總統的赴日成功,可謂又一次的「破冰之旅」,在國人欣喜之餘,背後仍有所謂「康乃爾效應」之疑慮。

不少人批評李登輝的康乃爾之行,因其結果引發一九九五年台海飛彈危機,惡化了兩岸關係,更導致一九九八年美國發表「新三不政策」,反而使台灣的國際空間被大幅壓縮。事實上,「康乃爾效應」應分為兩個層次來討論:1.就三角關係而言:台美間於一九九五年台海飛彈危機發生時,曾緊密結合成「準盟國關係」對抗中共,但隨後於一九九八年美國總統柯林頓為彌補惡化的美中關係,在上海發表「新三不政策」,等於正式宣布美國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使台灣的國際空間被大幅腰斬,美中反而建立起「戰略夥伴關係」,擴大兩國在亞太安全議題的合作。2.就國際戰略層次而言:於台海危機發生後,美國加速重建亞太安全體系,總統柯林頓與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於一九九六年發表「修訂美日安保條約指針」,擴大日本對「週邊有事」的認定,並加重日本對亞太防務之角色,建構起「東方北約」並於東亞部署區域飛彈防禦系統(TMD),大有在後冷戰時期重新「圍堵」中共之勢。

因此可知,在第一層次的「康乃爾效應」下,對台灣最不利,台灣因小失大,「贏了面子、失了裡子」,可謂得不償失。然而如果將戰略格局擴大至第二層次,我們可知台灣並非只能楚囚相對、無所作為。於台海危機發生後,美日等國皆因中共的窮兵黷武而心生警惕,因此有依「美日安保體系」的架構來圍堵中國之勢,且美國布希政府上台後,重新將美中關係之定位從「戰略夥伴關係」改為「戰略競爭關係」,所以台灣在亞太地區並非完全獨立對抗中共,情勢仍大有可為。本文依此架構,就李前總統赴日就醫的後續發展,作如下之討論:

就第一層次而言:這次與一九九五年李登輝的美國康乃爾之行,仍有很大的區別,即李登輝現今已是平民身分,基於人道精神,加上日本輿論的支持,日方本無理由拒絕,但不代表我國現任官員此後可以比照辦理,且因這次的風波,日本為顧慮中共的反應,以後可能會對台灣高層赴日更加敏感,台灣官員赴日的阻力可能因而加大。此外日本政府迫於輿論壓力,被趕鴨子上架,勉強同意李登輝赴日,可能導致日本政府視台灣為破壞日中關係的「麻煩製造者」。更有甚者,在中共強大壓力下,為彌補惡化的日中關係,日本可能進而犧牲台灣的利益,譬如利用外交場合,如十月份在中國舉行的亞太經合會,接受中共的「三不政策」,壓縮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

就第二層次而言:日中雙邊關係正值多事之秋,從日本凍結對中共的經援、限制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到新版教科書問題,一再與中共發生摩擦。對這次李登輝的赴日申請,中共不惜以撤回駐日大使、貿易報復與不邀請新首相訪問中國大陸作為要脅,日本政府仍核准李前總統的赴日申請,表示其「恐中媚中」情節已有所改變,日本將走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擺脫戰後「經濟超強、政治侏儒」的尷尬地位,邁向真正的政治大國。再加上日本核發李前總統的簽證之後,美國隨即核准李前總統五月的簽證,由此表示美國對日本這次的表現亦予以肯定。面對逐漸強大的中共,日本已將其國防戰略由防禦北方轉為向西,以配合美國布希政府的亞太戰略「聯日制中」,若美日皆能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共採取強硬立場,台灣務實外交仍將大有可為。

因此,如何使台日關係於李登輝赴日後,由「從零到有」的單點突破,進一步提升為全面的台日關係,並防止第一層次的「康乃爾效應」的發生,應是目前執政當局對日外交工作重點之所在,而台灣如能密切注意第二層次「康乃爾效應」的發展,利用大國間的利害糾葛,因勢利導,發揮合縱連橫、以小搏大的技巧,應有助於我務實外交之推行。因此國人不可因對第一層次「康乃爾效應」之疑慮,即不明就理地反對台灣推動務實外交,須知增加台灣的能見度,並擴大國際參與,仍是我國在國際社會上生存之所需。 



台長: Ian
人氣(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