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8-18 15:10:23| 人氣1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視上的萬能評論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的談話性節目邀請的來賓有越來越多所謂的「媒體工作者」,其實就是兩大報系的跑政治及社會版的記者。媒體工作者由平面媒體跨足至電子媒體的趨勢,近年來是從聯合報記者周玉蔻開始的。之後的後起之秀有如鄭鴻儀,唐湘龍等等。這些兩大報記者這兩年來漸漸地占據了電子媒體談話性節目的主持人和來賓的席次。
但是我自己覺得,因為台灣特殊的媒體生態,所以觀眾會發現,不管是什麼頻道,怎麼看到的就是這幾個熟面孔。觀眾也如同此篇文章所述,漸漸地,被少數某些人的意見所驅使。
在美國留學的我常被開玩笑是副修電視。但是其實我的電視開著的時候,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看新聞頻道(這對學習新聞英語有很大的幫助)。美國是發明電視的國度,有線電視也成熟了廿年了。但是猜猜看他們的全國性專業新聞頻道有幾個?其實只有三家公司在經營:CNN, NBC和FOX。CNN及NBC依內容和觀眾傾向各擁有兩個頻道。而這兩年來收視率急速攀升的FOX,更是在今年擊敗CNN成為收視率第一名。CNN的報導是規規距距地注重新聞中立。而CNBC及MSNBC較注重在財經新聞。FOX則以偏右派的激進立場著名。不過FOX的軟體製作也是能登上第一名寶座的主因之一。快節奏的剪輯,活潑生動電腦動畫,都可以吸引年輕觀眾。
美國的談話性節目著名的有CNN的Larry King live,及“Crossfire”,公共電視台PBS老牌的招牌節目“Fireline”(我國許多政要都上過這個節目)還有FOX最近很紅號稱全國新聞頻道收視率最高的節目:”The O’Reilly Factor”等等。 “Larry King live” 一次只邀請訪問一位來賓,並接受觀眾call in。“Crossfire”則是固定有四位主持人站在不同立場來辯論。“Fireline”有專訪一人,也有邀請幾位來賓來辯論。”The O’Reilly Factor”比較特別的是其主持人Bill O’Reilly以其明顯的保守右派立場著名。有一次在課堂上,我們老師即以他來比喻以成見著名的公眾人物。O’Reilly喜歡在他的節目裡跟他不同政治立場的來賓互嗆。在美國的網路論壇上,也可以看到美國人對他偏頗特別來賓的作為的不滿。但是Fox News及O’Reilly收視率節節高昇是否代表美國人對於右派言論的支持呢?(我希望有先進可以解答我這個問題)。話說回來,我認為因為美國政治經濟都已經成熟,所以談話性政論節目來賓的水平高,辯論時也不會流於意氣之爭,來賓的質量與數量都夠,所以可能對台灣人來講,他們的談話性節目可能沒有2100全民開講來得有戲劇性(在美國要看這種灑狗血的也不是沒有,“The Jerry Springer Show”什麼光怪陸離的都有),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成熟國家所表現出來的成熟媒體現象。因為美國整體資源夠多,所以電子媒體能夠邀請的來賓也是萬中選一,而且他們常能就某一話題,邀請相關專業人士來分析討論,所以不會出現台灣這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萬能評論家”。
平心而論,美國的電子新聞媒體的製作水準及節目內容,甚或是電腦動畫的應用上,都是高出台灣許多。有時上網看看台灣的電視新聞,常常看到缺乏素養至令人吐血的報導。我想媒體改造,台灣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吧!
圖說:他就是BILL O'REILLY


─────────────────────────────────────
2002.08.18  中國時報
台灣記協報告:call-in節目口水多
【中央社台北十八日電】

台灣記者協會今天發表七月份談話性節目觀察報告,指出七月份call-in節目討論的時事議題多是政治議題,但常落入統獨、政治人物爭鬥的口水式討論,而參加的來賓中,媒體工作者越來越多,專業人士反而越來越少,甚至是次要的。
這份調查報告共觀察七月份TVBS「2100全民開講」、中天「驚爆新聞眼」、八大「大家來審判」、民視「頭家來開講」四個主要有線電視台晚間新聞性談話節目。
報告指出,七月份call-in節目選擇的專業性議題方面,討論的時事議題大多是政治議題,共有四大專業性議題包括健保費調漲、拼音問題、基隆河整治預算、縣市與直轄市同級化,但這些議題討論中,多數以政治人物的政策辯護或媒體工作者的「場邊觀察」為主,這些討論往往落入統獨、政治人物爭鬥的口水式討論框架,只呈現某個面向的觀點,忽略其他更廣泛的意見與角度、專業性議題的深度討論。
另外,這份報告還顯示,七月份Call-in節目邀請的來賓,多為政黨代表(民意代表、黨工)、專業人士和媒體工作者三大類,其中專業人士除了在「頭家來開講」中有大量曝光機會外,在其他三個節目中幾乎沒有發言的空間。
台灣記協指出,去年十一月至今,媒體工作者參加談話性節目的比例越來越高,專家越來越少,而且媒體工作者不管他們是跑哪一條路線,無論專業或非專業議題樣樣能談,記者在陳述採訪時所觀察到的現象時,常常淪為個人主觀意見的批評與政治人物的八卦討論,甚至還會把政治人物的人格特質作為分析要項。
台灣記協表示,多數記者參與多個節目討論、出席集數多,重複性很高,加上這些人大部分任職平面與電子媒體,他們的言論會透過不同媒介影響閱聽眾的判斷。
對於這份觀察報告呈現的結果,台灣記協認為,這些少數的「專家」建構意見,閱聽人被迫在有限意見中認識時政,而這些人也讓意見侷限在個人利益及所謂「專業」見解的胡同中,閱聽眾只能透過想像的替代性參與,讓出評價公共事務的公民權利。


台長: 鐵金鋼駕駛員柯國隆
人氣(1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