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24 09:37:25| 人氣1,0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請放棄傳統電力,放棄電力即經濟,電力公司還必須預留一部分發電能力,這是危險與無效益,加上電塔與電線桿架設的電磁波與危險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請放棄傳統電力,放棄電力即經濟,電力公司還必須預留一部分發電能力,這是危險與無效益,加上電塔與電線桿架設的電磁波與危險性,我們也不要這種繳電費的方式,給人類一個好的未來 。

請放棄傳統電力,放棄電力即經濟,電力公司還必須預留一部分發電能力,這是危險與無效益,加上電塔與電線桿架設的電磁波與危險性,我們也不要這種繳電費的方式,給人類一個好的未來 。電力公司造成企業龐大,以各種理由反對電力進步,最後變成人類的負擔,難道政府在開發高負擔的企業,而且用無效率的管理人員與施工,難道還要亂搞,光纖通信可以免費,但遇到這種已生成的大企業,變成我們要吸收其費用,電力這般,通信這般,水力這般,這種公眾事業若是發展企業就永遠跟民眾收錢,永遠是我們負擔,請政府思考這個問題,政府以各種理由收錢,難道解決問題,牌造稅與汽車燃料稅難道解決車子過多問題與空污問題,亦即政府永遠在做衍生問題,這就是現在的政府,我們難道不要思考政府到底出現那些病了,而且病了很嚴重,反正已成制式回答,這就是政府....


取自:維基百科
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一種能量。電是像電子和質子這樣的亞原子粒子之間的產生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種屬性。它是自然界四種基本交互作用之一。電或電荷有兩種:我們把一種叫做正電、另一種叫做負電。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帶電物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其吸引力或排斥力遵從庫侖定律。
電是個一般術語,包括了許多種由於電荷的存在或移動而產生的現象。這其中有許多很容易觀察到的現象,像閃電、靜電等等,還有一些比較生疏的概念,像電磁場、電磁感應等等。
用來稱呼許多種不同的自然現象,一般只需使用「電」這單字就已足以勝任。但是,用於科學領域,這術語的意思顯得相當模糊。必須使用更明確的術語來區分各種各樣不同的概念。
電荷:某些亞原子粒子的內涵性質。這性質決定了它們彼此之間的電磁作用。帶電荷的物質會被外電磁場影響,同時,也會產生電磁場。
電流:帶電粒子的移動,通常以安培為度量單位。
電場:由電荷產生的一種影響。附近的其它電荷會因這影響而感受到電場力。
電勢:單位電荷在靜電場的某一位置所擁有的電勢能,通常以伏特為度量單位。
電磁作用:電磁場與靜止或運動中的電荷之間的一種基本交互作用。
很久以前,就有許多術士致力於研究電的現象。可是,所得到的結果真是乏善可陳,少之又少。直到十七和十八世紀,才出現了一些在科學方面重要的發展和突破。在那時,科學家並沒有找到什麼電的實際用途。這要等到十九世紀末期,由於電機工程學的進步,把電帶進了工業和家庭裡面。在這個電氣研發的黃金時代,日新月異、連綿不斷的快速發展帶給了工業和社會,難以形容、無法想像的巨大改變。做為能源的一種供給方式,電所具有的多重優點,意味著電的用途幾乎是無可限量。例如,大眾交通、取暖、照明、電訊、計算等等,都必須用電為主要能源。來到二十一世紀,現代工業社會的骨幹仍舊依賴著電能源。在可看見的未來,電想必是綠色科技的主角之一[1]。

歷史
古代發現
中國古籍《論衡》(約公元一世紀,即東漢時期)一書中首先有描述靜電的記載[2]:「頓牟掇芥」,頓牟即琥珀,經摩擦後的琥珀能吸引像草芥一類的輕小物體。但古代中國對於電並沒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對於電有任何具體認知之前很多年,人們就已經知道發電魚(electric fish)會發出電擊。根據西元前2750年撰寫的遠古埃及書籍,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它魚的保護者。大約兩千五百年之後,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自然學者和阿拉伯醫學者,才又出現關於發電魚的記載[3]。古代羅馬醫生 Scribonius Largus 也在他的大作《Compositiones Medicae》中,建議患有像痛風或頭疼一類病痛的病人,去觸摸電鰩,也許強力的電擊會治癒他們的疾病[4][5][6]。
阿拉伯人可能是最先了解閃電本質的族群。他們也可能比其它族群都先認出電的其它來源。早於 15 世紀以前,阿拉伯人就創建了「閃電」的阿拉伯字 「raad」,並將這字用來稱呼電鰩[7]。
在地中海區域的古老文化裏,很早就有文字記載,將琥珀棒與貓毛摩擦後,會吸引羽毛一類的物質。西元前 600 年左右,希臘的哲學家泰勒斯(Thales, 640-546B.C.)做了一系列關於靜電的觀察。從這些觀察中,他認為摩擦使琥珀變得磁性化。這與礦石像磁鐵礦的性質迥然不同;磁鐵礦天然地具有磁性[4][8]。泰勒斯的見解並不正確。但後來,科學會證實磁與電之間的密切關係。
吉爾伯特首先發明的靜電驗電器(versorium)是一種可以偵測靜電電荷的驗電器。當帶電物體接近金屬指針的尖端時,因為靜電感應,異性電荷會移動至指針的尖端,指針與帶電物體會互相吸引,從而使得指針轉向帶電物體。幾千年來,電只不過是學者們好奇的智慧玩意兒。直到 1551 年,才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那一年,義大利數學家和醫生卡爾達諾,經過長久地思考,終於領悟出琥珀摩擦所產生的靜電與天然磁石的磁性大不相同。他將找出的不同點做成一個列表。大約五十年之後,英國醫生威廉·吉爾伯特,對於電磁現象做了一個很仔細的研究。他指出琥珀不是唯一可以經過摩擦而產生靜電的物質,並且區分出電與磁不同的屬性[4]。他撰寫了第一本闡述電和磁的科學著作《論磁石》。吉爾伯特創建了新拉丁語的術語「electricus」(類似琥珀,從「ήλεκτρον」,「elektron」,希臘文的「琥珀」),意指摩擦後吸引小物體的性質[9]。這聯結給出了英文字「electric」和「electricity」,最先出現於 1646 年,湯瑪斯·布朗(Thomas Browne)的著作 《Pseudodoxia Epidemica》 (英文書名《Enquries into very many received tenets and commonly presumed truths》) [10]。隨後,科學家奧托·馮·格里克、羅伯特·波義耳、Stephen Gray 、C. F. du Fay 等等,都做了更進一步的研究。

近代探索
生於十八世紀初,富蘭克林對於電的研究貢獻良多。在 18 世紀,自學有成的班傑明·富蘭克林對於電的研究有很濃厚的興趣。於 1752 年 6 月,他做了一個古今聞名的風箏實驗。他用絲帕和杉木條製做了一隻風箏,在風箏上綁了一根金屬棍。在連結風箏的風箏線的另一端,又綁了一隻金屬鑰匙。他與兒子,將風箏放到雷雨中,被雨淋濕的風箏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背骨與鑰匙之間, 他看到一系列的電花,從金屬鑰匙跳躍到他的手背骨上。同時,也感覺到麻電的滋味。他已經證明了閃電是電的一種現象[11][12]。
於 1791 年,路易吉·伽伐尼發表了一篇突破性的論文,宣布發現了生物電性(bioelectricity)。他的實驗示範出,神經細胞是靠著電的媒介,傳達信號到肌肉。1800 年,亞歷山卓·伏打伯爵發明了電池,又稱為伏打電堆,是由浸在鹽水裏,一層一層交替擺放的鋅片和銅片堆積而成。伏打電池給予了科學家一種比靜電發電機 (electrostatic generator) 更穩定的電源。於 1820 年,漢斯·奧斯特發現了電流能夠偏轉指南針的指向。這實驗顯示出電流的磁效應。稍後,安德烈-瑪麗·安培給予電磁學一個結實的數學架構。他們兩個人的努力,成功地開啟了電磁學的發展。於 1821 年,麥可·法拉第發明了電動機。於 1827 年,格奧爾格·歐姆對於電路的分析給出一套精緻的數學理論[13]。
十九世紀早期見證了電磁學快速蓬勃,如火如荼的演進。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應用電磁學的先進知識,電機工程學開始了另一階段的發展。由於發明家像尼古拉·特斯拉、湯瑪斯·愛迪生、喬治·威斯汀豪斯、維爾納·馮·西門子、亞歷山大·貝爾、威廉·湯姆森等等,所做出的貢獻,電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必需工具,更是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的主要動力[14]。

從物質到電場
放電光球在十八世紀電的量性方面開始發展,1767年約瑟夫·普利斯特里與1785年庫侖發現了靜態電荷間的作用力與距離成反平方的定律,奠定了靜電的基本定律。
在1799年,義大利的亞歷山卓·伏打用銅片和鋅片浸於食鹽水中,並接上導線,製成了第一個電池(伏打電池),他提供首次的連續性的電源,堪稱現代電池的元祖。1831年,英國的麥可·法拉第利用磁場效應的變化,展示感應電流的產生。1851年,他又提出電場線的概念。這是首次強調從電荷轉移到電場的概念。

電場與磁場
1865年,詹姆斯·馬克士威提出電磁場理論的數學式,這理論提供了位移電流的觀念,磁場的變化能產生電場,而電場的變化能產生磁場。馬克士威預測了電磁波輻射的傳播存在,而在1887年海因里希·赫茲展示出這樣的電磁波。結果馬克士威將電學與磁學統合成一種理論,同時亦證明光是電磁波的一種。
馬克士威電磁理論的發展也針對微觀方面的現象做出解釋,並指出電荷的離散性而非連續性的存在,1895年亨德里克·洛倫茲假設這些離散性的電荷是電子,而電子的作用就依馬克士威方程組的電磁場來決定。1897年英國約瑟夫·湯姆森證實這些電子的電性是帶負電性。而1898年由威廉·維恩在觀察陽極射線的偏轉中發現帶正電粒子的存在。

從粒子到量子
而人類一直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粒子與波來描述「電」的世界。到了19世紀,量子學說的出現,使得原本構築的粒子世界又重新受到考驗。維爾納·海森堡所提出的「測不準原理」認為一個粒子的移動速度和位置不能被同時測得;電子不再是命定性 (deterministic) 的顆粒;也不是繞著固定的軌道運行。
1923年,路易·德布羅意提出當微小粒子運動時,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稱為波粒二象性,而埃爾溫·薛丁格用數學的方法,以函數來描述電子的行為,並且用波動力學模型得到電子在空間存在的機率分布。根據不確定性原理,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到它的位置和動量,但可以用波動力學預測在原子核外每一點電子出現的機率。在尼爾斯·波耳的氫原子模型中,原子在基態時的電子運動半徑,就是在波動力學模型裡,電子最大出現機率的位置。隨著科學的演進,人類逐漸理解「電」的物理量所能取得的數值是不連續的,它們所反映的規律是屬於統計性的。

基本概念
電荷
電荷是某些亞原子粒子的性質。電荷會產生電磁場,也會感受到其它電磁場的作用力。這所涉及的電磁力是宇宙的四個基本作用力之一。在原子裏,電荷的載子有電子、質子、夸克等等。電荷量是個守恆量。在一個孤立系統內,不論發生什麼變化,淨電荷量都會保持不變。在這系統內,電荷有可能從一個物體轉移至另一個物體,或許是經過直接接觸的機制,又或許是經過像電線一類的導體的傳導機制[15]。靜電指的是存在於一個物體內的不平衡的電荷。有時候,將兩種不同的物質互相接觸或摩擦,就會發生這種狀況,電荷會從一個物體轉移至另一個物體。
在一個金箔驗電器裏的電荷,使兩片金箔葉子明顯地互相排斥。電荷給出了電磁力:幾個電荷會相互施加作用力於對方。這效應在遠古就已有人曉得,但是並沒有任何人懂得究竟原因為何[16]。假設,將毛布與玻璃棒相互摩擦,使玻璃棒充電。然後,將玻璃棒分別接觸兩個用線繩懸掛在半空中的輕球 A ,B 。我們可以觀察到,這兩個輕球 A ,B 會互相排斥。假若,將毛布與琥珀棒相互摩擦,使琥珀棒充電。然後,將琥珀棒分別接觸另外兩個用線繩懸掛在半空中的輕球 C ,D 。我們可以觀察到,輕球 C ,D 也會互相排斥。但是,輕球 A ,C 會互相吸引。在十八世紀後期,物理大師查爾斯·庫侖曾經研究過這些現象。他推論電荷以兩種形式存在,稱為正性和負性。這發現引領出著名的公理:「同性相斥,異性相吸」。[16]
兩個電荷會相互施加作用力於對方。庫侖定律專門描述這作用力的物理行為。作用力與兩個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個電荷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15][17]。在四個基本作用力當中,電磁力算是第二強,只亞於強交互作用。但是,不論距離有多遠,電磁力都能夠廣泛地作用於空間的任意位置[18]。兩個電子之間交互作用的電磁力是相互吸引的重力的 1042 倍[19]。從這案例可以看到,與電磁力相比,重力是多麼的微弱。
根據常規,電子載有的電荷是負值;而質子載有電荷是正值。因此,電荷量可以表達為正值或負值。這慣例是因為富蘭克林的努力提倡推行而成立的[20]。電荷量通常標記為 Q ,單位是庫侖(coulomb)[21]。每一個電子載有同樣的電荷量,大約為 −1.6022×10−19 庫侖。質子的電荷量與電子的電荷量相同而異性,為 +1.6022×10−19 庫侖。不只是物質才可擁有電荷,反物質也可以擁有電荷。對應於每一個粒子,其反粒子擁有同量異性的電荷[22]
電荷可以用幾種方法來測量。早期,科學家用驗電器來測量電荷。現在,在課堂上示範,仍舊會使用這方法。但是,大多數實際狀況,都會使用電子靜電計(electronic electrometer)來測量電荷[15]。

電流
電荷的移動,稱為電流,通常以安培(ampere)為度量單位。電流可以由任何移動中的帶電粒子構成;通常是電子,但任意電荷的移動就會形成電流。 
根據歷史常規,正電流的流動方向與正電荷的流動方向相同;或從電路的較正值電勢(高電勢)部分流動到較負值電勢(低電勢)部分。這樣定義的電流稱為常規電流。因此,在電路裏,負電荷電子的運動方向,與電流的方向相反[23]。但是,在不同的狀況,會產生不同的電流。帶電粒子往不同方向的流動,可以形成電流。為了要給予科學家一個互相交通的共同語言,通常採用「高流到低常規」。
由於電場太強,造成電崩潰,因而產生的電弧顯示出電流從一根釘子流動到另外一根釘子的路徑。電流通過某種物質的程序,稱為電傳導,其物理性質隨著帶電粒子和通過的物質的不同而變化。例如,在金屬傳導裏,電子流動於金屬類的導體內;在電解傳導裏,離子流動於電解液。雖然,粒子本身移動的很慢,有時候平均漂移速度小於 1 公釐/秒[15],作用於粒子的電場的傳播速度接近於光速,這使得電子信號能夠很快速的傳播[24]。
電流會引起一些可觀測的效應。長久以來,很多優良方法都依賴這些效應來辨認電流的存在。於 1800 年,William Nicholson 和 Anthony Carlisle 共同發現,伏打電堆的電流可以將水分解為氧氣和氫氣,這過程稱為電解。後來,於 1833年,麥可·法拉第又將這結果加以延伸[15]。電流在通過電阻的時候,會造成局部性的發熱。詹姆斯·焦耳於 1840年專門研究這效應,並給予精緻的數學解析。漢斯·奧斯特於 1820 年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電流現象,後來被證明為必歐-沙伐定律。
在電機工程或家用電器領域裡,電流時常又分為直流電(DC)及交流電(AC)。這些術語意指電流怎樣隨著時間變化。直流電是一種單向的流動,從電路的較正電勢部分流到較負電勢部分。電池生成的電流是直流電。大多數電子元件的運作都需要直流電源[25]。交流電是多次反覆方向的電流。大多數狀況,電流的形式為正弦波[25]。隨著時間演變,交流電在導體內來來回回的振動,但內含的電荷並沒有任何淨位移的動作。經過時間平均,交流電的電流是零。交流電會被電路內的電容器和電感器等等影響。 它們的電容和電感大大地影響了交流電的物理行為。

電場
麥可·法拉第最先提出電場的概念。電荷在周圍的空間產生了電場。在空間內任意位置的其它電荷(檢驗電荷)會因為這電場,而感受到作用力,稱為電場力。電場是電場力與檢驗電荷的電量的比值。假設源頭電荷是正質的,則產生的電場會向外散發,往無窮遠延伸;反之,則電場會往內收斂,終止於源頭電荷。電場與距離的平方呈反比。電場力可能是排斥力,也可能是吸引力。這與重力迥然不同。重力只可能是吸引力。
在平面導體上方的正電荷,散發出來的電場線。電場定義為在空間某一位置的單位電荷所感受到的靜電力[16]。在這裡,單位電荷必須是靜止的,以免產生磁場。由於靜電力是一個向量,電場也是一個向量,擁有大小和方向。明確地說,它是一個向量場[16]。
靜電學專門講述靜止的電荷所產生的電場。電場可以用一組虛擬的的曲線來想像,在任意位置,曲線的方向跟電場的方向相同。這概念也是法拉第最先提出的[26]。法拉第稱呼這些曲線為電場線。從靜止電荷散發出來的電場線有幾個特性:
電場線開始於正電荷,終止於負電荷。
電場線必須以直角進入理想導體。
兩條電場線絶對不會相交(intersect);電場線絶對不會與自己相交[16]。
電場線的密度越大,則電場越強。
一個導體,不論實心或空心,所載有的電荷全都分佈於外表面。在導體的內部,電場等於零[15]。這是法拉第籠運作的原理。導體殼會隔離自己內部,不使受到外部的電場影響。假設在導體殼所包圍的空腔內部,嵌入了一些電荷,則導體殼內表面會產生感應電荷。導體殼部分的電場仍舊是零。
當設計高壓電器時,必須注意到靜電學的原理。對於電場,任何介質都有一個能夠承受的最大極限。超過這極限,就會發生電擊穿(electric breakdown),在兩個載電體之間的介質,產生電弧,因而使得電荷從一個載電體跳躍到另一個載電體。例如,當電場超過 30 kV/cm 時,夾在微小裂縫內的空氣,會產生電弧。對於較大的裂縫,崩潰的電場會減弱,大約 1 kV/cm[27] 。在大自然裏,最容易見到的電崩潰是閃電。熱空氣的上升會使電荷被分離於不同的雲層,因而使雲層間的電場增強。當這電場超過崩潰電壓梯度(breakdown voltage gradiant)的時候,就會發生閃電。一個平均閃電雲層的電壓大約為 50-100 MV ,放電能量大約為 250 kWh[28][29]。
導體對於其附近的電場有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尖銳導體的附近,電場會變得非常強烈。避雷針的運作就是應用這簡單的原理。避雷針尖銳的針刺引誘閃電在那裡生成,因而避開其意圖保護的建築物[30]。

電勢
一對 電池, + 符號標示電池的正極接頭。電勢,又稱電位,定義為單位電荷在靜電場的某一位置所具有的電勢能。電勢為一個純量,大小取決於電勢為零的位置,其數值只具有相對的意義。通常,選取無窮遠為電勢等於零的位置。這樣,在某一位置的電勢,等於電荷從無窮遠,經過任意路徑,等速度地移動到該位置,所做的機械功與電荷量的比值。它的度量單位是伏特(volt)。假設,將一庫侖的電荷從無窮遠等速度地移動到某位置,需要用到一焦耳的機械功,則這位置的電勢為一伏特[16]。這樣定義電勢,雖然很正式,但並沒有什麼實際應用價值。比較有用的概念是電勢差,又稱為電壓,定義為,將單位電荷從某初始位置等速度地移動到某終止位置,所需的能量。電場有一個優良的特性,就是保守性:從初始位置到終止位置地任意路徑,所需的能量都相同,與移動的路徑無關。因此,電勢差是個唯一值[16]。
為了實用目的,科學家時常會為電勢設定一個共同參考點。這樣,可以方便地計算和比較其它位置的電勢。對於物理理論研究,這參考點可以設定為無窮遠。對於電機工程師,比較有用的參考點是地球。他們假定在地球表面的每一個地方,電勢都相同。這地球參考點稱為接地。地球被假定為正電荷或負電荷的無窮的源頭,因此,是電中性,不能夠充電[31]。
兩個同性電荷的電場線和等勢線。電勢乃是一個純量,大小取決於電勢為零的位置,並沒有方向,其數值只具有相對的意義。電勢可以與高度類比。就好像一個自由落體,由於重力場作用,會從高度高的位置,掉落到高度低的位置;因為電場作用,正電荷會從電勢高的位置,移動到電勢低的位置[32]。類似等高線圖的等高線顯示出同樣高度的點,我們可以描繪一組曲線於一個帶電體的四周,其中,每一條曲線都是由電勢相等的點所構成的,稱為等勢線(equipotential)。等勢線與電場線以直角相交。電勢線平行於導體的表面。
電場的正式定義是單位電荷感受到的電場力。電勢的概念給出更實用的等價定義:電場是電勢的負梯度。電場的單位是「伏特/公尺」 (volt/meter),方向是電勢負梯度最大的方向,也是電勢線最緊密的方向的反方向[15]。

電磁現象
電流會產生磁場,以右手定則設定的方向環繞著電流。於 1821 年,在一個示範實驗中,因為電流的影響,指南針的磁針偏離了應指的方向。因此,漢斯·奧斯特發現,環繞著載有電流的電線(載流導線)的四周,存在著磁場。這意味著電和磁之間有一種直接的,密切的關係。還有,這關係所涉及的作用力似乎不同於重力和靜電力,那時候已知道的兩種大自然的作用力。指南針的磁針所感受到的作用力,並沒有使它直接指向電線或背向電線,而是與電線的同心圓呈正切關係[33]。這作用力也與電流的方向有關。當電流的方向逆反時,作用力的方向也會逆反過來[34]。
同時,安德烈-瑪麗·安培也在這學術領域做研究。當他知道了奧斯特的新發現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也發表了自己的研究結果。他闡明,兩條平行的載流導線會相互施加作用力於對方:假若所載電流的方向相同,則會互相吸引;反之,則會互相排斥。更重要地,他找到了表達電磁關係的基本定律,安培定律[35]:
電動機應用一個很重要的電磁效應:通過一個磁場的電流會感受到作用力,其方向垂直於磁場方向和電流方向。這磁場和電流之間的關係定律非常重要。於 1821 年,麥可·法拉第應用這定律,發明了電動機。1831 年,法拉第在他另外一個精心設計的實驗裏,又找到一個重要結果。在這實驗裏,設定均勻磁場朝著 z-軸方向,將平行於 x-軸的一根導線朝著 y-軸移動,則在這導線的兩端,會有電勢差產生。仔細的分析這現象,稱為電磁感應,給予法拉第足夠的提示來創見一個新理論。他已經發現了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一個閉合迴圈感應到的電動勢與穿過這閉合迴圈的磁通量隨時間的變化率成正比。應用這發現,於 1831 年,他發明了第一台電動發電機,可以將轉動的銅圓盤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36]。雖然法拉第盤(Faraday's disc)的效率很低,並不實用,但已經展示出應用電磁感應發電的可能性。
法拉第解釋了隨時間變化的磁場是電場的場源。於1861 年,詹姆斯·馬克士威又提出來位移電流(displacement current)的概念。安培定律,因為這概念,得以滿足了電荷的連續性方程式;也因此,隨時間變化的電場又成為磁場的場源。所以,當任何一個向量場隨著時間變化,那麼,必定會感應出另外一個向量場[16]。這現象有波動的性質,自然地被稱為電磁波。於 1864 年,馬克士威推導出一組方程式,毫無疑問的描述了電場、磁場、電荷、電流,這些物理量的相互關係。更令人驚訝地,他證明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因此,光波本身就是電磁波的一種形式。馬克士威方程組,統一了光波、電磁場和電荷,是理論物理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16]。

電路
一個簡單的電路,位於左邊的電壓源  驅使電流  流動於電路,傳送電能到電阻為  的電阻器。然後,電流回到源點,結束環繞閉合迴路一周。電路聯結了許多不同種類的電機元件於其閉和迴路。在電路的閉和迴路內,由源點傳送出去的電荷必須回到源點,這樣,才能滿足電荷守恆定律。
電路裏的有許多種不同的電機元件,包括電阻器、電容器、開關器(switch)、變壓器和電子元件等等。電子電路的主動元件,大多是半導體,通常會表現出非線性行為,必須用複分析來解析。最簡單的電機元件是線性的被動元件。雖然它們可能會暫時儲存能量,它們並不是能量源。對於任何刺激,它們會表現出線性響應[37]。
電阻器是一種簡單的被動電機元件。顧名思義,電阻器阻礙電流的通過,以熱能的形式耗散其能量。歐姆定律是電路學的一個基本定律。這定律闡明,一個電阻器兩端的電勢差與通過的電流成正比,其比例常數稱為電阻。甚至連導體都會有微小的電阻。金屬是導體。金屬線的電阻主要是因自由電子移動於金屬線所遭到的碰撞而產生的。在適當的溫度值域和電流值域,大多數物質的電阻都會保持相當穩定。在這值域內,物質被稱為具有歐姆性。電阻的單位是歐姆 (ohm),是因格奧爾格·歐姆而命名,標記為希臘字母  。對於 1 ampere 電流,1 ohm 的電阻會造成 1 volt 電壓[37]。
電容器是另一種常見的電機元件。它能夠儲存電荷,同時儲存電能於其電場。基本而言,電容器是由兩片平行金屬板所組成的,導體之間夾有絕緣質或電介質。實用上,為了要增加單位體積的表面面積,工程師會將薄金屬頁滾捲在一起。這樣,可以增加電容。因麥可·法拉第而命名,電容的單位是法拉(farad)。假若電容器因為儲存了 1 coulomb 而產生 1 volt 電壓,則其電容是 1 farad 。一個電容器,當連結到一個電源時,剛開始會有電流出現,異性電荷會分別累積於兩片金屬板。但是,隨著電荷的累積,這電流會慢慢地減少,最終減為零。因此,電容器不會允許有穩定的電流;相反地,它會禁止電流的穩定流通[37]。
電感器通常是一捲螺線管,響應通過的電流而儲存能量於磁場。隨著電流的變化,螺線管內部的磁場也會變化。因為電磁感應,會產生電動勢於電感器的兩端。電動勢與電流對時間的導數成正比。其比例常數稱為電感。因約瑟·亨利而命名,電感的單位是亨利(henry)。假若電感器因為其通過的電流以 1 ampere/second 變化,而產生 1 volt 的電壓,則其電感是 1 henry[37] 。在某些方面,電感器與電容器的物理性質恰恰相反:電感器允許穩定的電流,抗拒隨時間快速變化的電流。

發電和傳輸
風力發電是一種很重要的綠色科技。泰勒斯的琥珀摩擦實驗是科學史上第一個有關發電的實驗。雖然這實驗的結果,稱為摩擦起電效應(triboelectric effect),能夠吸引輕微的物體,或發出火花,但產生電力的效率很低[38]。一直要等到十八世紀,亞歷山卓·伏打伯爵發明了伏打電堆之後,才有一種比較實用的電源。伏打電堆和其現代的改良版本,電池,能夠儲存化學能,並在需要時,將其轉成電能[38]。電池可以理想地適用於很多地方,是一種很常見的電源。但是,電池的儲存能量有限,一當儲存的電能用完,就必須重新充電或丟棄。對於長時間地,高額度地用電,必須連續地發電、連續地傳輸至用戶。這樣,才能確保不至缺電。
通常,機械-電磁轉換模式的發電機使用化石燃料燃燒或核反應而產生的熱能(thermal energy),可以製造大量的水蒸氣來驅動渦輪,從而產生電力;或者使用其它能源,像風力或水力萃取的動能來驅動渦輪發電。這種發電機的外形絲毫不像法拉第於 1831 年發表的同極發電機(homopolar generator)。但是,它所根據的仍舊是法拉第的電磁原理:一個隨時間變化的磁場,因為電磁感應,會產生電動勢於一個閉合迴圈[39]。感謝十九世紀後期的變壓器的發明,以高電壓,低電流的方式,可以增加電力傳輸效率。這意味著發電功能可以集中於位置較遠的中央發電場。大型的發電廠更能受益於規模經濟,所生產的電力也可以傳輸至相當遠的地方使用[40]。
由於電力無法大量的儲存,大多數時候,電力公司(electric utility)必須生產所有的需求。因此,電力公司必須仔細的估計電力需求,根據這估計來計畫電力的生產。為了給予電力網路足夠的彈性來應付偶發狀況,像極端惡劣天氣、機器故障、等等,電力公司還必須預留一部分發電能力。
隨著國家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電力需求急速地增加。例如,在二十世紀的前三十年,美國的電力需求,每年都會增長 12% [41]。新興經濟,像印度或中國的經濟,也正在經歷這樣快速的增長率[42][43]。
由於人類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地球資源急速短缺,許多電力公司都開始採取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策略,特別是採用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雖然,有關各種不同發電方法對於環境利弊的辯論仍舊繼續在進行中,尚未能成定論。但一般而言,假若純粹將電力當做一種能源看待,那麼,這是一種相當乾淨的綠色能源[44]。
最近,感測器網路是用來監視有效利用電力,如日本的例子。

用途
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泡帶給人們很大的便利。其運作原理是焦耳加熱:由於電流的通過電阻,產生了熱能和電光。電力是一種很具彈性的能量形式,能夠適用於日以劇增,多不盛舉的用途。例如,於 1870 年代出現的電燈泡,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的。由於這發明,人們不再需要使用蠟燭或煤油來照明,因而得以避免了很多可能發生的火災[45]。
電燈泡所應用的焦耳加熱(Joule heating)效應,也可以應用於電力取暖(electric heating)方面。對於這用途,電力取暖有三大優點:便利使用、容易控制、安全潔淨。但是,電力取暖有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與燃煤取暖或燃油取暖相比,它的效率比較低[46]。關於冷凍用途方面,電是一個很實用的能源。安裝在住家和辦公室內,冷氣機的使用帶給人們很大的舒適。但是,冷氣的用電量也很大。對於這問題,電力公司大力宣傳提倡智慧地使用冷氣[47]。

電訊科技主要是依靠電來傳達資訊。於 1837 年,William Cooke 和 Charles Wheatstone 展示出第一座具有商業潛力的電報機(electrical telegraph)。1860 年代,隨著橫貫美國大陸電報系統(First Transcontinental Telegraph)的建立,以及十幾年後橫貫大西洋電報系統(transatlantic telegraph cable)的建立,從地球的這一端到地球的那一端,使用電報機制,只需要很短幾分鐘時間,人們就可以即時地獲得訊息。現今,光導纖維和通訊衛星這兩個先進科技,佔有了通訊科技市場的一大部分。它們所使用的傳輸科技仍舊是建立於電磁波原理。
電動機應用電磁原理,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的形式,來驅動各種各樣的機械。電動機是一個乾淨的、有效率的工具。一個固定不動的電動機,像絞車(winch),可以很容易地供予能源。但是,移動的電動機,像電動車,必須隨身帶著像電池一類的能源裝備,或者用取得電能的滑動接觸,像集電弓。這要求限制了其行動範圍和工作性能。
電子元件使用到電晶體,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48]。電晶體是所有摩登電子電路的基本元件,最先進的積體電路在小小幾平方公分的面積可以內嵌幾十億個微小的電晶體[49]。
雖然人類使用電已有非常久的歷史,但各個地方提供的電壓和電源插座還是不盡相同,參見家用電源列表。

電和自然世界
生理效應
電擊
施加電壓於人體,會造成電流的流過人體內部組織。雖然在人體內,電壓與電流的關係為非線性,電壓越大,電流也越大[50]。隨著供給頻率的改變,電流路徑的不同,感覺底限也不一樣。對於電路主幹的頻率,感覺底限大約是 0.1 mA 到 1 mA 。但是在某種狀況下,甚至電流小到 1 µA 都可以被感覺得到,能使肌肉發生纖維性抽搐[51]。假若,電流太大,則會造成肌肉收縮、心臟纖維性顫動(fibrillation)、組織灼傷等等[50]。
由於導體是否通電,很難從外表判斷出來,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觸電,所以,電源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危險源。電擊可能會造成的極劇疼痛,時常會被黑心人士用來刑求,稱為電刑。在刑法裏,電刑處死也是一種處死的方法。

大自然的電現象
一隻電鰻正在尋找獵物。電並不是純粹人為的發明。可以從大自然觀察到的電現象很多。最為人知的現象是閃電。在微觀層級,很多熟悉的作用,像接觸、摩擦、化學鍵等等,都是由原子尺寸的電場作用產生的。地球核心的循環電流造成了的地磁場[52]。某些晶體,像石英,或者甚至砂糖,當感受外部壓力時,會在不同的表面之間產生電壓[53],這現象稱為壓電效應,從希臘文(πιέζειν),就是「壓榨」的意思,是 1880 年由皮埃爾·居里和雅克·居里兄弟發現的。逆反過來,當施加電場於一個壓電物質時,物質的尺寸會有小小的改變[53]。
有些生物,像鯊魚,能夠偵測和響應電場的改變。這種能力稱為電感受(electroreception)[54] 。還有些生物,能夠自身製造高壓電,用來攻擊對方或防衛自己。電鰻亞目裏的生物,最著名的例子是電鰻(electric eel),用改變了的肌肉細胞,稱為發電細胞(electrocyte),所製造的高壓電,來偵測或電昏其獵物[6][5]。所有的動物,沿著牠們的細胞膜以電壓搏動,稱為動作電位,來傳達資訊。動作電位的功能包括神經系統的神經元與肌肉之間的訊息傳遞[55]。 電擊會刺激這系統,使肌肉收縮[56]。動作電位也負責協調某些植物的功能 [55]。

輸電系統
取自:維基百科
輸電系統(英語: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System),是指由發電廠傳輸電力到輸電網路之間的系統,主要由高壓電纜、鐵塔(或水泥桿、木桿)及多組變電所組成。藉由提高電力傳輸過程中的電壓,降低傳輸時的功率損耗。

系統需求
安全性(Safety)
可靠性(Reliability)
在考靠性之考量上,配電系統供應每個用戶通常為單一迴路送電。
在輸電系統,發電廠或變電所由於供應的區域較廣,因此會採用多迴路或者環路供電方式。
類似多迴路送電之設計上,還要考量其中任何一迴路或者兩迴路故障斷電或停電維修時,不會造成下游的用戶停電、上游的電廠跳機、僅存的線路過載,這種考量稱之為N-1或N-2設計。
有些變電所或變壓器的設置也有N-1的考量。
初期費用(First Cost)
輸電系統興建的初期費用,架空輸電線路之用地取得日益困難、成本日增,地下電纜則興建成本約為架空輸電線路之10倍。
操作簡化(Simplicity of Operation)
電壓調整率(Voltage Spread),或負載平衡(Load balancing)
維護(Maintenance)
擴充(Expansion)

線路種類
奧地利福拉爾貝格邦施林斯的電力傳輸塔架空輸電線路

架空輸電線路
架空輸電線路由於建造的初期費用較低,故被廣泛使用。基本上由於採用絕緣瓷器或玻璃做為絕緣體(電力業者稱之為絕緣礙子,即輸電鐵塔上所見一串串之絕緣體),所以高壓架空導線本身並不需要特別的絕緣被覆處理,一般為了重量與導電性和機械強度考量,是使用鋼芯鋁線(ACSR)。在陰雨天或相對濕度大的時候,常可聽見絕緣礙子放電導致的低頻聲響,該等響聲並無安全上之顧慮,但是如果達到產生火花之情形,則代表絕緣礙子受到濕氣、汙染、鹽份等影響,需要由電力公司人員用較為純淨的水清洗(電力業者稱之為礙洗或礙掃)。架空輸電線路受到天候的影響,強風、颱風、雷擊,都有可能導致線路供電中斷。

地下輸電線路
由於經濟成長,導致人口密集與都市化。因此傳統的「架空輸電線路」,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並不合適。因此,具有美化市容、比較安全、使用年限較長等優點的「地下輸電線路」因應而生。地下輸電線路採用電力電纜,早期的電力電纜多採用充油電纜(Oil Filled Power Cable)現今在161kV以下之輸電電纜多採用交連電纜(XLPE)。電力電纜之缺點為初期建置成本高(約為架空輸電線路之10倍)、故障維修費用高、時間長。在供電安全和品質考量上,架空輸電線路維修所需時間多半為數小時,電力電纜之維修所需時間多半為數日。

海底電纜
跨越海域時使用。台灣的海底電纜在小琉球與台灣本島間,為11.95kV配電電纜。台灣第一條輸電用海底電纜正在佈設中,是連接澎湖到嘉義縣的161kV電纜,可能會在2012年送電。

輸電方式與技術
交流輸電:廣泛使用中。
直流輸電:一些長途輸電使用。

高壓直流輸電
智慧電網
微波輸電:一種研究中的方式,參見太陽能發電衛星。

電力線通信
取自:維基百科
電力線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簡稱PLC),指利用既有電力線,將數據或資訊以數位訊號處理方法進行傳輸。PLC技術使用既有低頻(50/60 Hz)的電力線路傳送寬頻的網路訊息,相對於ADSL使用電話線路,一般的應用可分為兩種,FTTx使用光纖線路,Cable Modem使用有線電視的線路。使用電力線通信技術,基本上不需要另外重新鋪設網路線路,且電力線路涵蓋的地區範圍之廣,遠大於其他種載體的線路。
PLC以往最大門檻是寬頻訊號無法順利穿越電表跟變壓器,國外研究這個技術數十年,近年來終於突破。
目前已有商業化的應用電力線通訊的網路橋接器產品,但僅支援區域網路,外部網路仍須透過DSL、光纖或是Cable才能完成,而且成本與價格仍居高不下。而且由於電力線通訊以電力線纜為載體,但在部分老舊地區,其電力線迴路已大量耗損,可能影響訊號品質,並進而降低實際傳輸速率。家電包括微波爐、吹風機等亦能幹擾電力線通訊訊號,帶來訊號中斷問題……等需克服。

電力數據機
電力數據機正是利用了寬頻訊號無法穿越電錶的原理,用戶只需將電力數據機接入電線便可實現將寬頻訊號傳遍電錶以內的電線,在電錶以內的電線再插入電力數據機便可讀取到信號,而不會傳出電線外區域,解決了無線網路不能傳很遠和盜網問題。

電力數據機的信號問題
一般來說,用戶都會直接將電力數據機插進帶有其他電腦電器的插座裡面,可是這樣會導致信號的衰弱。建議大家不要插入到帶其他正在用電的插座里,以防信號因干擾而導致下載速度下降。

電力數據機的頻寬問題
有些服務提供商會向用戶提供「電力貓」,但頻寬會因用戶所選的套餐而不同,例如香港HGC會提供兩種頻寬 2Mbps 和 10Mbps 等,因速度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電力貓,而如果用戶使用2M的服務時轉用10M的電力數據機,可能會擁有10M的速度。

電力電子技術
取自:維基百科
電力電子技術,又稱「功率電子學」(英文:Power Electronics),簡稱PE,是應用於電力領域,使用電力電子元件對電能進行變換和控制的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分為電力電子元件製造技術和變流技術。一般認為,1957年美國美國通用電力公司研製出第一個電晶體是電力電子技術誕生的標誌。
1974年,美國的W. Newell提出:電力電子學是由電力學、電子學和控制理論三個學科交叉而行成。這一觀點被全世界普遍接受。

電子電力技術的歷史
汞蒸氣整流器隨著1902年第一個整流器的問世,進而引入了功率電子學這個概念。原始整流器是一個內含液態汞的陰極放電管。 這個汞蒸氣型的整流器,可以將數千安培的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其容忍電壓也高達一萬伏特以上。從1930年開始,這種原始的整流器開始匹配一個類似於通管技術的點陣式(或晶格結構)類比控制器,從而實現了直流電流的可控制性(引燃管,閘流管)。由於正向可通過的電壓約為20伏特,進而乘於正向可通過的電流就產生了可觀的電功率損失,由此而來的 投資和運營成本等等也會相應的增加。因而這種整流器在現今的功率電子技術方面並不會得到廣泛的應用。
隨著半導體在整流方面的應用,第一個半導體整流器(硒和氧化亞銅整流器)被發明出來。
1957年,通用電氣研發出第一種可控式功率型半導體,後來命名為晶閘管。之後進一步地研發出多種類型的可控式功率型半導體。這些半導體如今也在驅動技術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特徵與應用領域
不同類型的晶閘管功率電子技術 首先使電能轉換實現了可能。其中包括:電壓,電壓強度,電流,與電流頻率。這些轉換設備被稱為電流變流器(整流器)。又根據其功能性的不同被分為直流轉換器,交流轉換器與互交換轉換器等。
進而出現功率電子技術化的電子元件與元件。這些電子元件被用作電器的開關(電門或電閘)。除此之外如今也被應用在電擊保護和電流監控等方面。並根據是否含有活動塊的不同,被分為繼電器和接觸器。
通過直流整流器實現交流電壓與直流電壓間的轉換。
通過交流整流器實現直流電壓與交流電壓間的轉換 。
通過直流電流調節器(DC/DC-變流器)實現直流電壓的強度變化。
通過交流電流調節器(或頻率轉換器)實驗交流電壓的頻率或者峰值的變化。

在微電子技術發展帶領下,功率電子技術化的電子元件實現了更好的控制和調控性。並給予功率電子技術更好的發展前景。
在電力驅動的驅動技術方面,運用功率電子技術中的可控制性實現電動機運行狀態的精確調控。因而現今的大型電機驅動設備和電力機車都運用此項技術經行控制。
同樣,在能量的產生和傳送方面,功率電子技術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一些微功率設備與用傳統同步發電機作為能量供給者的設備中卻很難得到應用。通過頻率轉換器實現電能向電力網路的輸送。功率電子技術也應用在電能傳輸過程,實現從交叉耦合到高頻去耦的網路銜接。這種高壓直流傳輸技術也被應用在從變電站到火車電力網路和城市輕軌網路的電力傳輸。
同樣,在三相交流高壓網路中實現針對性調控方面,功率電子技術在FACTS(精確交流傳動系統)中得到運用。藉助於UPFC(統一功率流調節器)實現從封閉式的傳輸網路到單一的電路中的導向性功率流的設置。從而使輸送電路在傳輸電路實現盡可能的利用。
功率電子技術在汽車製造方面也愈顯重要。在這方面,有許多的耗能設備需要通過功率電子技術化的元件進行接通(電流)與控制。在汽車方面的第一個應用就是常見的發電機調節器,因而使直流發電機被效率更高,體積更小,維護簡易的交流電機所代替成為可能。其他的應用如電子點火器(晶閘管)和內燃機中的電子燃油噴射裝置。
混合動力汽車(例如豐田普瑞斯)也可以歸屬於電動汽車(叉式裝卸機,「E-Car」),其驅動功率由一台電動機產生。其所需電能必須藉助於功率電子技術轉換為驅動電機所需的電壓和頻率。因而功率強度需通過直流調控器和交流整流器來實現。也可實現電能在電池和雙電層電容器(Super Caps)儲存的過程。
功率電子技術在高頻應用領域逐漸取代落後的管技術。在超高頻和大功率應用方面卻更多地採用電子管(調速管,磁控管),在感應熱依舊存在的情況下,能實現設備的小型化,高效能,免維修和持久使用的性能全部要歸功於功率電子技術。
其他例子,可以參考逆變換流器在電弧焊中的應用以及中頻逆變器在電阻焊中的應用。

應用
AC-DC轉換(整流電路):將交流電變為所需的直流電的電路。
應用於:電腦的電源供應器
DC-DC轉換(直流斬波電路):將直流電變為所需的直流電的電路。
應用於:
AC-AC轉換(交流電力控制電路和交流變頻電路):將交流電變為所需的交流電的電路。
應用於:
DC-AC轉換(逆變電路):將直流電變為所需的交流電的電路。
應用於:不斷電系統、警急照明〈en:Emergency light〉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电力电子技术&oldid=19304707”

台灣電力公司
取自:維基百科
台灣電力公司(簡稱台電、Taipower、TPC),是中華民國的國營電力公司,負責台灣本島、澎湖、金門和馬祖的電力供應。台電在台灣的電力產業上具有寡佔地位,在1995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施「電力自由化」之前,台電負責所有的發電和輸配電;開放民間興建發電廠之後,民間電廠所發出的電力均由台電議價購入。至民國99年(2010年)為止,台電共有11座水力發電廠、11座火力發電廠、3座核能發電廠,發電裝置總容量為4,081萬瓩,主要以火力發電與核能發電為主。

歷史
台灣電力產業之肇始,起於清光緒14年(1888年),由臺灣巡撫劉銘傳於台北創立之「興市公司」,裝置小型蒸氣燃煤發電機,以低壓供應照明為主;雖為時僅月餘,但實為中國自辦電業之始,並為台灣電力事業的開端。
日本統治台灣後,於明治37年(1904年)在台北郊區的新店龜山完成水力發電廠(今 桂山發電廠),為台灣水力發電之始。而在明治44年(1911年)時,台灣總督府已特許民間企業在部分地區經營電力事業,一度出現十多家「電燈株式會社」,但仍無法滿足台灣民眾的需電量,故需有一大型電力公司進行電力開發與配置。台灣總督府本擬將此計劃官營,但由於戰爭因素,財政匱乏而受阻。後來本計劃將此事業交予民營,但考量若以民營則須有官方補助,當時政府考量民營難以實現,遂作罷。大正7年(1919年),時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以官民合營方式,於7月31日成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而創辦資金3千萬日圓中,總督府出資4成、日本企業出資6成。本社位於總督府正後方,即今國防部博愛大樓所在地。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後,於同年著手進行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並在台灣西部建造貫通南北之輸電幹線,並在20世紀40年代左右,逐漸將眾多小型電力公司收買合併。至日治末期的昭和19年(1944年),全台灣電力系統的總裝置容量達到32萬瓩。在整個日治時期中,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株式會社和台灣拓殖株式會社並稱「三大國策會社」。
二次大戰後,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並於民國35年(1946年)5月1日改組成立「台灣電力公司」,並採用于右任題字作為公司名稱之標準字。當時全台灣電力系統總裝置容量為27.5萬瓩,但因受戰火破壞,可用電力僅為3.3萬瓩;經過多年復建,台電的發電裝置總容量達到36.3萬瓩,主要以水力發電為主。之後隨著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台電遂開始實施長期電源開發計畫,並著手建立現代化電力系統,加強興建輸電網路。自民國51年(1962年)起,火力發電量首度超過水力,最高時更達到百分之77.2。但隨著1970年代的兩次全球性石油危機的影響,台電開始進行發電來源多元化政策,並開始建置核能發電廠。

日治時期
1919年4月25日,台灣總督府公佈《台灣電力會社法》。
1919年5月,任命官方設立委員17人。
1919年5月14日,任命15位台灣民間人士為設立委員,同時,數位日本企業家也被任為設立委員。
1919年5月19日,設立會社辦事處,開始辦公,會社資本3000萬日圓,共發行60萬股,官方出資24萬股,設立委員21萬股,其餘15萬股於6月9日公開招募。

民國時期
1946年5月1日,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正式改組為台灣電力公司。
歷任首長
董事長
陳宗熙:1946年5月-1947年10月
翁文灝:1947年10月-1948年9月
孫越琦:1948年9月-1949年10月
朱 謙:1949年10月-1950年5月
朱一成:1950年5月-1955年1月
楊家瑜:1955年2月-1976年5月
翁文灝:1976年5月-1985年9月
傅次韓:1985年9月23日-1988年9月18日
王昭明:1988年9月19日-1989年7月31日
張鍾潛:1989年8月1日-1997年7月10日
席時濟:1997年7月11日-2002年2月28日
林文淵:2002年3月1日-2002年5月17日
林能白:2002年5月17日-2004年7月26日
林清吉:2004年7月27日-2005年5月27日
黃營杉:2005年7月4日-2006年1月24日
陳貴明:2006年4月28日-2012年5月6日
李漢申:2012年5月6日-現任(代理)
黃重球:2012年5月15日(候任)

總經理
劉晉鈺:1947年1月-1950年5月
黃 煇:1950年5月-1962年4月
孫運璿:1962年4月-1964年8月
陳蘭皋:1964年8月-1976年5月
朱書麟:1976年5月-1985年9月
陳振華:1985年9月-1989年7月
張斯敏:1989年7月-1994年8月
席時濟:1994年8月-1997年7月
郭俊惠:1997年7月-2001年3月
林清吉:2001年3月-2004年7月
陳貴明:2004年8月-2006年4月
涂正義:2006年4月-2010年4月
李漢申:2010年5月-現任
 
組織
監察人(3名)
董事會(董事15名,其中常務董事5名)
董事長
總經理
副總經理(8名)
專業總工程師(5名)
直屬單位
委員會
財務處
營建處
資訊系統處
系統規劃處
業務處(設區營業處)
燃料處
材料處
發電處
供電處
電力調度處
電源開發處
核能發電處
核能安全處
核能技術處
工業安全衛生處
環境保護處
公眾服務處
秘書處
企劃處
人力資源處
會計處
政風處
法律事務室
新事業開發室

所屬單位
綜合研究所
核能後端營業處
核能火力發電工程處
輸變電工程處
再生能源處
電力修護處
電力通信處
 
區營業處
基隆區:範圍含基隆市全部及新北市汐止、瑞芳、金山、石門、萬里、貢寮、雙溪、平溪區
台北市區:範圍含臺北市中正、大同、中山、松山、大安、萬華、信義區
台北南區:範圍含臺北市文山區及新北市板橋、永和、中和、土城、新店、深坑、石碇、坪林、烏來區
台北北區:範圍含臺北市士林、北投、內湖、南港區及新北市淡水區、三芝區
台北西區:範圍含新北市新莊、三重、蘆洲、五股、八里、林口、泰山、樹林、鶯歌、三峽區
桃園區:範圍含桃園縣全部
新竹區:範圍含新竹市、新竹縣全部
苗栗區:範圍含苗栗縣全部及臺中市大甲區日南地區
台中區:範圍含臺中市(霧峰區、大甲區日南地區除外)
南投區:範圍含南投縣全部及臺中市霧峰區
彰化區:範圍含彰化縣全部
雲林區:範圍含雲林縣全部
嘉義區:範圍含嘉義縣、嘉義市全部
新營區:範圍含臺南市官田、麻豆、學甲、北門、新營、後壁、白河、東山、六甲、下營、柳營、鹽水、大內區
台南區:範圍含臺南市中西、東、南、北、安平、安南、永康、歸仁、新化、左鎮、玉井、楠西、南化、仁德、關廟、龍崎、佳里、西港、七股、將軍、善化、山上、新市、安定區
高雄區:範圍含高雄市鹽埕、鼓山、左營、楠梓、新興、旗津、前金、橋頭、梓官、岡山、路竹、湖內、阿蓮、燕巢、大社、彌陀、永安、田寮、茄萣區全部,三民、苓雅、前鎮區部分
鳳山區:範圍含高雄市鳳山、旗山、美濃、林園、大寮、仁武、鳥松、大樹、桃源、內門、杉林、六龜、甲仙、那瑪夏、小港區全部,苓雅、三民、前鎮區部分
屏東區:範圍含屏東縣全部
台東區:範圍含臺東縣全部
花蓮區:範圍含花蓮縣全部
宜蘭區:範圍含宜蘭縣全部
澎湖區:範圍含澎湖縣全部
金門區:範圍含金門縣全部
馬祖區:範圍含連江縣全部

台長: Yalon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