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28 15:45:38| 人氣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張麗君/專題報導
位於台北市長沙街的婦聯會,占地三千多坪,交通便捷,園內環境清幽,花木扶疏,偶爾傳來幼稚園小朋友嘻笑聲;比起鄰近的政治、軍機要地,顯得自成一格。但,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成了婦聯會的負擔;近來民進黨忙著清算國民黨黨產,婦聯會也成了目標,並將之列為「清算還地」單位。

婦聯會一位資深主管說,「或許是這裡環境太好了,好得讓人眼紅。」

但婦聯會這個歷史悠久的團體,對一般人而言,恐怕只是「庭院深深深幾許」,印象並不深刻,甚至停留在過去記憶中。

婦聯會於民國三十九年、政府剛播遷來台後成立,剛經歷八年抗戰及國共戰爭,兵疲馬困,當時蔣總統夫人宋美齡號召全國婦女成立「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支持政府、保衛台灣、服務三軍。民國五十三年簡化為「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八十五年再度更名為「中華婦女聯合會」,以長沙街軍方用地為會所。

婦聯會主建築物「至德堂」,是日本殖民台灣期間興建的軍官俱樂部,這棟歐洲巴洛克式建築物至今已有八十年以上歷史,已列為古蹟;從外觀到內部裝飾,仍散發著華麗、典雅的風情。

至德堂二樓曾是婦聯會設置的「縫衣工廠」,當年國軍衣衫破舊,且乏冬衣禦寒,蔣夫人即率政府官員太太、軍官眷屬在此縫製軍衣,每天都有百餘會員在這裡踩著縫衣機,為國軍縫製衣帽、床單等日用品。針線情也因而成為婦聯會象徵,在縫衣工廠持續四十二年中,共為三軍官兵縫製了一千三百多萬件軍衣。直到八十一年,縫衣工廠才功成身退。

婦聯會早年另一重要任務是捐建軍眷住宅,在工商界支持下,婦聯會先後捐建眷舍及職務官舍十八期,共五萬三千多戶,受惠官兵和眷屬十萬人。

隨著國內經濟發展,80年代婦聯會逐步調整功能,服務對象不再限於官兵,而將關懷觸角伸向貧困民眾。尤其是,近十年來,婦聯會致力開拓聽障療育,投入龐大經費,購置完善設施、聘請專業教師並開發本土教材,為零至三歲的聽障兒開辦「天聽專案」及知音班,成為國內嬰幼兒啟聰教育的首創者。至今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已服務兩千多名小朋友,許多同學可以到一般學校就讀;婦聯會在聽障上的貢獻,甚至吸引國外專家前來取經。

此外,婦聯會也積極參與各種國內外賑災活動,主動探索各角落需要援助的貧困人士,許多殘障朋友都是在婦聯會的支持下完成學業。一次,婦聯會看到報導指花蓮一位青年,因工作受傷失去雙手,憑著堅強意志力成為蛙王;婦聯會即主動與之聯繫,得知他想升學,但每月都須拿六千元養家,無法就讀;婦聯會隨即承諾每月捐助六千元,讓「蛙王」無後顧之憂下繼續未完成的學業。

做這些社會福利、聽障療育工作,都需龐大的經費,婦聯會的捐款並不多,而是靠基金做後盾;社福和聽障基金各十億元,每年即以基金孳息的八成因應各項開支。婦聯會秘書長辜嚴倬雲說,「現在只要有急難,都可以看到慈濟在賑災,」其實,婦聯會也是另一個「慈濟」,但她們奉行主委蔣夫人所說的,「左手做的事,不要讓右手知道。」從不希冀外界的掌聲。

婦聯會並非只有博愛區的深宅大院,她在各地還有二十四個分會,各鄉鎮皆有支會,會員二十餘萬人,組織和動員能力均十分可觀。不過,比起會員達二百五十萬人的最輝煌時期,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婦聯會從威權走到民主時代,正足以印證:台灣社會半世紀來變遷的軌跡;婦聯會已預計兩年後搬離現址,遷入青島東路新會址;大宅院換小房子,正如婦聯會從過去到現在,從不斷調整中找未來的路

台長: ♪ Shu ♫
人氣(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