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02 12:27:15| 人氣4,8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所知道的旭海.阿朗壹古道 雜敘之五 100-12-3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為了讓心緒與生活 容納得下其他東西 關於旭海與阿朗壹古道的雜敘 在十二月下旬整理完抄錄的筆記之後 就決定暫且停筆 擱置
然而 因為自然創作營的激盪 似乎讓我對於自然創作的想法 顯得更為寬廣了

民國一百年的最後兩個工作日 我決定休假兩天 做一些平常沒有時間慢慢做的事情 也許順道回顧這不可思議的繁忙的一年
像是好好整理孩子的畫作 太小的衣服 可以送給小表妹的童書... 好整以暇地買菜 畫畫 錄製有聲書... 以及早早地 從從容容地接孩子放學...

我在即將告別一百年的倒數第三天 前往圖書館 為地理雜誌一篇很長很長關於老虎保育的文章錄音時 終於等到銘謙曾經提過的《後山探險》這本書
也讓我再度體認一趟旅行之後的閱讀 對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可能讓那趟旅行顯得更加完整

且容我在此引述幾段一百二十多年前 關於恆春-卑南道 緊臨著太平洋的景象描述 摘自一八八七年英國的探險家泰勒(G.Taylor)與十八灣社大頭目潘文杰旅行的遊記

現今的阿朗壹古道 仍泰半行走在舊日的礫灘之上 雖然海岸有部分變化 有些地方堆積 也有些地方崩塌侵蝕與後退 然而 時光在這裡前進十分緩慢  或者近乎靜止了一百多年

泰勒的旅行 由南岬(鵝鑾鼻)開始步行 沿著台灣東南邊的海岸線步行北上 抵達卑南大社 最終搭戎克船回到南岬
這篇遊記由劉克襄老師翻譯 收錄在《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台灣東海岸的旅行》


DSCF8750泰勒與潘文杰的旅行.JPG 翻拍自後山探險

1.關於高士佛社附近 海灘礫石與岩層質地的描述 與從牡丹灣附近沿海岸往北行所見 極為近似

"經過高士佛社 沙灘鋪滿堅硬的藍砂礫 雜有石英圓石與石板 山脈緊鄰水邊 全是鬆懈的黏土式石板
地層向各方傾斜 有時近乎垂直 形成尖銳的山脊 巨大的石塊不斷滾落 在雨季旅行相當危險
..."

2.行走海岸線 到達牡丹灣

"沿著如此的小徑走是相當疲憊的工作 因為每一步我們的腳踝都陷入鬆軟的石礫
各種突出物都有碎浪沖擊 我們在那兒等待海水退卻 然後敏捷地跳過 從一個圓石頭到另一個 直到繞過地岬
所有這些地方全靠腳力 轎子或馬全然無用 正當黎明破曉 一個面對大海的山谷風口(譯者:牡丹灣)
一條小溪彎繞於圓石頭與藺草間 組成峽谷的河床
..."

3.關於石門有相當詳細的描述 而泰勒手繪的牡丹石門 也十分傳神

"我們經過著名的牡丹石門 太陽已露出海面"

"構成南邊海灣的岬角 最低層的岩石是暗黑色的火山岩 更深上層是長而斜傾的灰石厚板 有一組石塊組成石門的柱樁
一個形成門楣 另一個末尾倚靠在突出的懸崖 這個石塊的踏台 旅行者必須大步踏過 因為岬角直沒入海中 繞過岬角 又必須爬過許多圓卵石
..."


DSCF8752泰勒手繪的牡丹石門.JPG 翻拍自後山探險

對照今日所見的石門 組成石門的門楣已經完全崩落 樁柱部分也毀損 只剩黑色火成岩平台 仍然完整地突出於海面

放上這幾張我望著同伴們逐漸走近牡丹石門的照片 似乎仍可以與一八八七年泰勒的手繪圖做個對照
(我原來因為覺得自己拍得不好 所以並未放進雜敘中的第三篇 而看過書中泰勒的手繪圖之後 覺得仍有一種具記錄價值的真實感
而那些為數不少的人影 剛好可以作為丈量石門規模的比例呎 於是在此分享)


IMG_3568沿著海岸線行走_礫攤逐漸變窄_同伴們接近的遠景是牡丹石門.JPG


IMG_3570牡丹石門也是一個突出海中的岬角_平台處是深黑色的火山岩_與左方山壁的岩石組成明顯不同


IMG_3574抵達石門前_必須等待潮浪與潮浪的間隙迅速走過.JPG

4. 告別石門附近的清營盤 走在幾乎毫無遮蔭的海邊 直到抵達阿朗壹溪前的景象

"開始一段疲倦的旅行 山巒截止於險峭的山崖 在它與海之間 一條小石礫路 適合為人行道 海上有風起浪 高山卻異常窒悶
懸崖上一絲氣息也沒有 陽光熱而無情 射出強力的光熱 我們蹣跚地前行 厭煩地走過一個個海灣 隨時有人向前快跑
躲入大石下的陰影休息幾分鐘 最後落在後頭 有些人邊走邊昏睡 沿著沙灘 海面光亮如玻璃面對陸地 眼前險峻 單調的崖波 沒有甚麼東西阻斷 也沒有水可發現
... ... 約中午時 終於看見不遠的山區似乎向內陸凹進一些 與海水之間有一適當的空地 很快地 轉過一個海角 我們看到阿朗壹溪 歡呼著看到水與陰影 大家加快腳步 抵達岸邊 準備入溪
"

5. 最後我想引述劉克襄先生在<>中的幾段話:

"大部分時候 東部看來時間靜止許久 沒有歷史
早年來拓墾的人並非抵達一處世外桃源 而是面對一處幾乎與世隔絕 處處充滿死亡與危機的地方
"

"十九世界中葉"... 是"台灣急遽地"從中國邊陲"轉型為非中國邊陲的時間..."
"從蘇澳沿著中央山脈畫一條斜線至恆春 車城 以東至台灣東部這塊狹長的海岸 也從化外之地急遽地轉型為中國的領土"

"種族繁雜之下 衝突則更加直接"

"...光緒以前 移住民多半以農耕為主 光緒以後商賈為業者漸漸增多... 漢人對土著的商業剝削隱然呈現"

"...種族衝突 地方開發 環境破壞等等都在十九世紀末期 短短半甲子間露出端倪 故事從十九世紀一直到今天仍在發生 延續 當時的麻煩問題今天依舊存在
交通的便捷並沒有解決過去的老問題 只是使問題更加凸顯 複雜
"

這些敘述 讓我們得重新回過頭來思考台26線 乃至蘇花高開通與否的問題 隨著道路開發帶來的商業剝削與環境破壞...等衝突 都將是地方不能承受之重與輕吧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玉山薄雪草
人氣(4,8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讀書心得 |
此分類下一篇:閱讀《後山探險》,清水斷崖 101-1-7
此分類上一篇:[自然書訊]《司馬庫斯SMANGUS》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