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31 04:28:50| 人氣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看完經濟學人報導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剛看完這篇文章:'China's growing pains' from: Aug 19th 2004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

給宗義老師

這篇文章前半段試圖以歷史數字來讓二十五年前的中國對照現況。我感覺這層歷史觀有點沒用,因為根本回不去了,去比較做什麼。即使談到說二十五年前便已經落實了減少文盲,注重公共衛生等等,且相較之下現在似乎因為鄧小平的'open door' policy in 1978 而漸漸演變成某些地方反而更加貧窮,新中產階級人口膨脹,但是我實在看不出來做出這樣的比較,文章作者究竟想說什麼,究竟很含蓄地在表現怎樣的意思。老師你能告訴我嗎?What does it mean, and in fact, what does he mean?

文章提到:
Pollution is an invariable consequence of development everywhere, but in China it is reaching scandalous proportions. The World Bank reckons that China is home to 16 of the world's 20 most polluted cities, and calculates that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ogether cost China as much as $170 billion annually.

我覺得,光憑這一點,任何一位世界公民皆有資格站出來干涉中國關於環保的做法。環保並不是內政,在一個國家內的污染,是由所有地球住民共同分享後果的。文章中用錢來衡量環境污染給中國造成如何沉重的財務負擔,然而,是不是每層髒亂都有辦法以錢來解決,這點十分令人擔憂。

再說,文中用到的數字都很龐大,不是我這小島學生能夠充分想像的:'一千七百億元的代價','四百萬人從貧窮中解脫出來','一千五百萬城市失業人口','一億五千萬鄉村失業人口'(there are perhaps as many as 15m unemployed in China's cities, and ten times that number in the countryside who have little or nothing to do. ) 牽涉到的,多麼廣,多麼深。我只覺得問題真的很難,要長時間去觀察探討想辦法解決,至少要朝著對的方向去。當然,我也聯想到台灣自己本身的問題。慶幸自己的國家小,土地窄,人口少。然而,問題嚴重似乎與幅員是否廣大沒有絶對關係。呼。寫到這裡,我是多麼希望我的土地就像愛丁堡藝術節城市一樣,可以有那類似世界和平一切以藝術為主的面相,當然我不要幻覺也不要假象,我要近乎真實。

==
我對中國研究的印象,其實有點被英美影響,總覺得他們的研究者除了好奇之外,總像是為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研究,缺乏人文關懷,要不就是全然大西方主義。過度的樂觀入世當然太天真,其實根本不用笑想去解救中國人或有這種傻念頭。然而現在看起來,(聽宗義老師說的,還有弟弟去中國研習回來分享的,以及自己在英國這邊遇到的中國朋友反映出來的我所觀察到的),我覺得中國其實很值得我們去對她感到興趣,進而去關心,想了解更多。我總覺得畢竟那是我部分文化的源頭,雖然現在政治上有些尷尬的地方,也難免要面對被武力威脅的恐懼,但我們總不想老是劃條線把頭轉向右邊,每一種麥當勞漢堡都喊的出英文名稱,卻不知道常喝的茶裡王烏龍茶其實可以追溯到福建;我們總不想每一個太平洋對岸城市都去過,卻對中國一無所知。更何況要是環境污染到了極點,大地反撲其實我們也不能倖免。

以上胡亂心得一串。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